转自公众号:早期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M2OTMxOA==&mid=2650468988&idx=1&sn=266edf8b65856b94dc08a251367cdc69
“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实际是儿童的学习过程,“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检讨”这四个步骤体现了探究的性质,旨在培养儿童的主动研究精神、观察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体现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陈鹤琴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因此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也就成了教学的第一步。儿童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在引导儿童观察时要注意:全面观察,概括全体;比较观察,精密分析;系统观察,明确目标;五官俱到,感觉互补。观察中应尽力使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所谓阅读参考就是查阅相关书刊,学习书本知识。许多知识是不可能拿来实验观察的,单凭经验也不易彻底了解事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问题,就要大量阅读参考书籍以消除其中疑虑,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陈鹤琴认为,儿童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故事、儿歌、科学图画等书籍,比较全面地了解所观察的对象。
儿童既有自身观察的直接经验,又有参考相关书刊的间接经验。在这个阶段,要让儿童把观察、参考所得加以整理,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儿童可以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借此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故事、日记、报告、演讲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儿童的经验才能得到更好的内化。
儿童发表的结论不一定科学,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评价。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儿童自身创作的体会和其他儿童的评价。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奖励和积极评价,肯定儿童的创作过程和成绩,让儿童鼓起继续创作的信心。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儿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既将总结所得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又把它作为新学习的基础。
聚焦日常生活,关注儿童视角。杜威说:“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陈鹤琴说:“课程是要合于实际生活的,并且应该活用的。”聚焦日常生活不仅要关注生活中活生生的课程资源,更要从儿童的视角发现其关心、观察、关注的事物。
尊重相信儿童,倡导放手赋权。陈鹤琴在“十七条教学原则”中提倡“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想”。教师应该投放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打造不确定的活动情境,充分尊重儿童的想法,赋予他们自主选择活动材料、自由决定探究内容的权利,不干涉或打断儿童的活动,给予他们充分体验的时间,相信儿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情境发现,解决真实问题。知识不能脱离具体情境而存在,有效的学习也无法脱离情境化的实践活动,而检验儿童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便是解决问题。教师应创设富含问题情境的环境,关注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鼓励儿童运用经验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信息整合能力、建构新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评价反思能力等都将得到提升,儿童也逐渐学会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
赋予真情实感,建立关系连接。儿童的学习绝不是一堆没有理念支撑、没有灵魂的刻板形式或冷冰冰的活动组合,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整体的、高投入的活动,既包括注意、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的投入,也包括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投入。如果儿童没有强烈的内部动机驱动,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就很难开展。要支持引导儿童将情感投入学习过程,体验好奇、欣喜、困扰、坚持,让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得到充分增长。
在南京市鼓楼幼儿园(以下简称“鼓幼”)四十年的课程研究过程中,“学习的四个步骤”也随着实践研究的进程不断变革与调整。在单元课程初期的“集体教学”研究阶段,鼓幼教师在学习理解“学习的四个步骤”的基础上,将其调整为“三步发现学习法”,保留了“学习的四个步骤”中的第一步、第三步、第四步,将第二步“阅读参考”调整成单元经验准备。到了“小组教学”研究阶段,鼓幼教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步,形成了单元课程的“四步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需要可探究、可操作的环境做保障,缺少了探究操作的环境,发现学习仍然是空谈。鼓幼教师从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开始,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需求与发展水平,创设带有问题的情境,提供适宜教育内容的环境与材料,引发儿童提出问题并自由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
儿童在环境中通过探索式的操作与体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倾听理解别人的发现,交流表达自己的收获。这是一个思维碰撞、建构新知的过程,也体现了陈鹤琴“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的“儿童教儿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发现和理解,将儿童零散的经验进行提升,形成正确的概念。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儿童共同探讨、提炼总结的过程,也是双方寻找并迈向“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儿童在环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形成新的概念后,还萌发解决问题的愿望。发现学习法增加的第四个环节,就是让儿童运用概念再次解决问题,让新经验得到扩散练习,以灵活运用、巩固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而今,小团体活动成为鼓幼单元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小团体是儿童在教师的支持下,以不同的兴趣点或真问题为起点,自发形成的若干研究小组。小团体的人数不是恒定的,会在活动行进的过程中开放灵活地调整,还会根据研究需要在团体内继续自由分组。小团体活动是其成员在积极的内在动机支持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专注和持续地探索,不断迁移应用新经验、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学习的四个步骤”及“四步发现学习法”的启示下,鼓幼教师沿着“活教育”轨迹继续前行,将小团体活动的实践过程总结出以下活动路径。
例:“老师怀孕了”——什么是怀孕生宝宝?
周一的早晨,韦老师主持升旗仪式。活动结束后,一位小朋友忍不住走到她跟前小声地问:“韦老师,你的肚子怎么变得这么大呀?你是不是要生小宝宝啦?”韦老师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叽叽喳喳起来:“你的肚子越来越大,而且上次运动会的时候,我发现你没有拔河。”“我发现韦老师最近穿的衣服都很大很宽松。”“我知道这叫怀孕。”大家一起哈哈大笑。还有孩子问:“老师,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待在妈妈的肚子里呀?”当天的晨谈就围绕着“怀孕”来进行。孩子们提出了很多的疑问:1.什么是怀孕生宝宝?2.谁可以生宝宝?3.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的?是怎么长大的呢?通过这次晨谈,韦老师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小朋友对于“生命从哪里来”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于是就想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怀孕历程,帮助他们了解生命的孕育和诞生。
活动伊始,儿童通过日常观察发现亲爱的老师肚子越来越大,不参加运动竞赛,推测老师怀孕了,对“怀孕生宝宝”及生命的起源产生了兴趣。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儿童的兴趣点,和这部分儿童组成了探究小团体,一起列出问题清单,画出探索主题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激发儿童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将通过持续观察评估儿童的兴趣与能力,既判断活动开展的可能性,也评估儿童的学习状态。
例:“老师怀孕了”——寻找答案
关于“怀孕生宝宝”的疑问怎么才能找到答案呢?韦老师问孩子们。有的孩子准备回家问爸爸妈妈,有的孩子打算问问机器人“小度”,还有的孩子想起来班级的图书区有相关的绘本,可以找找答案。韦老师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施。孩子们在图书区找到一本绘本叫《我们的身体》,第二天还有两位小朋友从家中也带来了相关的绘本,大家一起阅读了书中的内容,交流了从爸爸妈妈及网络上了解到的相关知识,对于“怀孕”及“谁可以生宝宝”的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大家总结出:生宝宝是爸爸在妈妈肚子里种下一颗种子,也就是受精卵,种子长大后宝宝就出生了;生宝宝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相结合,又叫繁衍后代;只有结婚的女人才可以生宝宝;人类是妈妈生宝宝,而海马是爸爸生宝宝……孩子们想象着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会玩脐带滑滑梯、跳舞、吹泡泡、游泳等,但对“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一点点长大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是很清晰。
这个阶段中,儿童通过自主阅读书籍、查找网络资源、参访专业人士(爸爸妈妈),找寻关于“怀孕生宝宝”相关问题的答案,在团体讨论交流中不断建构对“怀孕生宝宝”问题的理解和假设。
例:“老师怀孕了”——产检师和B超单
一天早上,韦老师来迟了,孩子们非常担心,焦急地询问:“她去哪里了?”韦老师告诉孩子们她去产检了。“什么是产检?”“为什么要做产检呢?”孩子们充满了疑惑。韦老师解释道:“产检就是定期到医院去给医生看看宝宝在肚子里是不是健康地长大。”孩子们很好奇:难道医生能看到宝宝在肚子里的样子?于是韦老师就把B超单放在投影仪上给孩子们看,孩子们还请她读一读上面写了什么。韦老师向他们解释了什么叫双顶径和股骨长,整个教室顿时沸腾了起来:原来宝宝在肚子里是这样的呀!“我们怎么样才知道小宝宝一直是健康地在长大呢?”有人问。韦老师说:“我会定期到医院去检查的。”孩子们请韦老师每一次检查回来都给他们读一读最新的B超单。第二次读B超单的日子很快来临了,孩子们敏锐地察觉到双顶径和股骨长的数值在变化,怪不得老师的肚子看上去比之前大了呢!韦老师问:“除了看B超单,还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宝宝究竟大了多少呢?”孩子们想出了拍照、称重、记录B超单数据、用皮尺量肚围、用纸杯听筒听胎音和拍拍摸摸肚子感受宝宝动静等6种方法来测量,韦老师鼓励他们自由选择小组,一起合作实行计划。这下孩子们个个都成了产检师,一起照顾韦老师肚子里的小宝宝。
小团体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儿童了解了B超单和产检师的工作,希望像产检师一样知道小宝宝在肚子里是如何一点点长大的,并想出了6种实施方法。小团体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队形成6个小组,教师充分支持各组儿童实践自己的方案,配合儿童完成检查计划。
例:“老师怀孕了”——小小产检师
小小产检师们每天早晨都会跟老师肚子里的小宝宝问好,关心中午教师餐吃什么?营养是否丰富?看着老师把配餐中的水果吃掉,叮嘱老师不能喝奶茶和咖啡,经常给老师搬椅子坐下来,等等。每到记录的日子,称重组的小朋友会小心翼翼地扶韦老师到保健室的秤上称体重,当他们仔细地读出秤上的数值后,都要和前面的数值做比较,如果变大了他们就特别的高兴。拍照组的小朋友发现两次照片中老师的肚子确实变大了,但是到底大了多少呢?他们觉得应该在身体后面画条线作为参照物。拍拍摸摸组一直没什么发现,比较沮丧。有一天韦老师突然感受到了胎动,她立刻通知他们,“真的,真的,动了,真有趣!”组员们边叫边忍不住高兴地跳了起来。B超组的孩子们现在都成了看B超单能手,皮尺量肚围组的小朋友学会了用皮尺,且发现每一次测量的时候数值也是慢慢变大的。但是听筒听胎音组的小朋友因为一直没听到什么动静显得有些着急,大家让萝卜回去问当医生的妈妈:医院里的专业仪器叫什么?为什么可以听到胎心?萝卜的妈妈告诉他这种仪器叫“胎心监测仪”,并让萝卜带了一个来。胎音组的孩子竟然用纸杯听筒和胎音监测仪都听到了宝宝的声音,就像火车开过来的声音一样,大家激动极了。
此阶段活动中,小团体中的各小组儿童实施产检计划,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教师与儿童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定期汇报交流研究进程,分享探索发现,提炼总结可行的方法。儿童学会了看皮尺、用体重秤、读数字、做比较,知道要在相同位置拍照才能确定肚子是否增大,当摸到小宝宝在老师肚子里动的时候,充满了欣喜与激动,儿童原来假设用纸杯听筒能听到胎音,在实践的过程中自我否定,经调整设备,最终因宝宝长大,胎音清晰,又验证了纸杯听筒的作用。
确定自己已经理解某一事物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试着向别人解释它。展示交流可以让儿童思考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解释事物,需要说什么或写什么以保证对方能够理解。在班级或公共空间设立展示区,为儿童提供活动和表演可以参照的信息,展示活动进展的记录或日志,反映儿童日益增长的活动经验。还可以通过国旗下演讲、巡回报告、制作大书等方式向感兴趣的人交流小团体的发现与成就。
例:“老师怀孕了”——倒计时与待产包
韦老师怀孕的日子越长,孩子们的期待与紧张也越发强烈。如果哪一天韦老师不在,孩子们会猜测她是不是去生宝宝了。韦老师向孩子们解释:“宝宝预产期是5月8号。那我怎么提醒自己还有多久要生呢?”有孩子说:“班上有毕业倒计时,我们来帮你做个宝宝出生倒计时吧,先算算还有多少天宝宝就出生了。”孩子们对照着日历开始数剩下的日子。倒计时牌做好了,又有孩子问:“韦老师你就快要生宝宝啦,你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我妈妈之前生我弟弟时专门准备了一个包,里面都是生宝宝需要的东西。”“我知道,那叫待产包。”又有孩子补充道。待产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孩子们回家问了爸爸妈妈。回到班上,大家自发地组成了小组,展示讨论妈妈待产和宝宝出生需要准备的物品。孩子们将物品进行了有序的归类和整理,汇总清单后向韦老师介绍:这一列是宝宝睡觉要用到的,这一列是宝宝洗澡要用的,小宝宝睡觉要准备好包被,等等,考虑得非常周到。宝宝快要出生了,孩子们还邀请了全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参加他们提前为宝宝举办的“庆生会”,送上对韦老师和宝宝真切的祝福。
这个阶段,儿童迁移“毕业倒计时牌”的经验为小宝宝准备了“出生倒计时牌”,表达了对出生日期的另一种理解。在“为小宝宝出生做准备”的话题中,通过“新生儿用品博览会”展示了自己的调查认识与收获,两份物品清单更显示了儿童的归类梳理能力和对老师、宝宝满满的关心爱意。小团体活动不仅强调合作研究,更强调情感联结与关系建构。老师感激儿童的陪伴与关怀,让她有了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儿童也因为参与到老师孕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由来与神秘,懂得了关心和爱护他人,也了解了妈妈生自己时候的辛苦与不容易,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让老师更加坚定和儿童一起生活是践行“活教育”的必由之路。
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
全文转载于《早期教育》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2021年12月《早期教育》(教育教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编辑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曹龙钰
作者单位 |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京市鼓楼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