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什么样的活动是有质量的集体教学活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集体教学活动中需要培养儿童哪些品质和素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关注到集体中每一个儿童?
针对以上问题,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携手《育儿周刊》于11 月 11-12 日在成都市举办“聚焦全领域,实施有意教学——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价值思考和实践探索研讨会”,旨在厘清集体与个人,通过一个个案例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切实落实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经常谈面向全体,照顾班级的大多数,尤其是在为儿童设计教育活动时。但这些设计与每个儿童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关注的更多是一般意义上的目标,例如在这个年龄段应该教什么,或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能做到什么,活动是否有逻辑,是不是层层递进。但我们真的考虑过儿童在活动中的发展吗?我们是否想过如何让每个小朋友在活动中获得学习和发展机会?教师心中能达成活动是为了儿童发展而设计的共识,但面向集体大多数和每一个时,可能还没有仔细考虑过。
那“关注和支持每一个”是在说大话吗?能否做到呢?过去二三十年前,我们在备课时有明确要求,为参加活动的每个儿童提供一模一样的材料,特别强调人手一份、人手一册、人手一套。如此强调“人手”,表明我们要让班级的每个孩子拥有相同的参与活动机会,必须为每个儿童的活动准备材料,至少要实现保底的公平。
那如何让儿童学会在集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让他们知道自己对这个集体是有贡献的呢?上海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侧重强调儿童的安全生活、快乐生活、独立生活以及共同生活,强调儿童在支持性的群体中获得发展。也就是说,生活活动不是我们期待孩子获得生活能力的训练过程,而是让孩子在生活中通过互相学习、与他人互动、互帮互助中体会成长的力量。
孩子在集体中的成长远超学习技能,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有些家长和老师总是为孩子包办事情,觉得孩子们做事效率不够高,但成人应该为儿童更多机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其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独特性。比如孩子对友谊的理解和成人是不同的,我们要在集体中关注到儿童对生命情感的理解。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关注的是活动的目标和流程,很少站在儿童的视角考虑问题,倾听儿童的想法,导致孩子在活动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预设的目标。听家长和孩子的声音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真实体验,从而更好地改进活动。
具体就要落地到幼儿园的具体实践上。首先是在集体活动中,分组开展,降低师生比,让幼儿拥有在集体活动中被“看见 支持”的机会。同时,老师应该关注真正需要被支持的孩子,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在设计活动时,老师需要考虑孩子的发展和需求,而不是仅仅考虑教案规格的设计,需要分析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水平,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类型孩子的发展能力多预设几种可能性。
但这四个方面并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很多老师一开始看到的都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像毛婷老师《赢糖果》的游戏是先有游戏玩法和规则,然后从中反推游戏中涉及到的数学核心经验,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关于空间的活动,设计的情境是需要孩子先具备数学核心经验的。而有的老师是从数学问题入手的,比如老师让孩子们排成两排或者间隔排队,孩子们排不来,但是老师让他们排成三角形,孩子们就懂得了。这是因为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三角形图形的概念,空间概念以及二维转换之间的概念。
游戏情景设计是方法的,首先可以利用儿歌的或者绘本故事设计游戏情景,如利用《小鱼游》儿歌与孩子玩游戏,在地面上方几个圈圈或者几块泡沫垫子,一个圈代表一个家,儿歌响起,当来抓小鱼时,小鱼们就要躲回家中。还有《马兰花》,花朵数量是不同的组合,每个孩子代表一朵花瓣。《拔萝卜》就更加简单了,通过老师提问直接指向数学核心经验——现在几个人在拔萝卜。
最后是基于幼儿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思维发展规律。儿童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形象再到抽像的,这个过程需要儿童通过多种方式的表征来学习。比如在一个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先来说一说;中等水平的孩子可以来指一指、摆一摆材料;而能力稍微弱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来直接来操作。支架设计需要基于儿童的思维水平,根据不同孩子的表现和反馈来判断他们的水平。
支架设计包括情境支架、材料支架和互动支架三个角度。所谓情景支架,就是引发幼儿经验联系,便于理解情景中的问题,引发他们对于关键问题的认知和思维冲突。在材料支架中,可以给予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满足幼儿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比如排队型、纸杯搭建可以辅助幼儿解释、作为他们表达观点的表征,帮助他们思维外显化。
互动支架中,教师提问设计可以更加有针对性,逻辑性,启发性和开放性,针对活动重难点问题,给予幼儿充分交流讨论的机会,鼓励幼儿用多为表征方式,表达各自对问题的理解。
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可以从四大要素来着手。要素一是游戏体验+课堂管理。幼儿是以游戏为目的的,教师要对游戏本身抱有很大的兴趣,时刻关注幼儿的游戏体验才会带动幼儿的情绪,引发和保持幼儿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要素二是表达+讨论。也就是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支持和激发幼儿思维,引发幼儿运用经验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说当幼儿回答一个问题后,尽可能进行追问,回应幼儿时,尽量不重复幼儿的答案,而是让幼儿间互相倾听、理解和回应,当幼儿用语言说不清、或同伴无法理解时鼓励孩子用更多不同的方式表达,最后鼓励幼儿尝试进行回顾分析、归纳。
在健康领域,存在很多的教学法,老师们可以提问,也可以示范模仿。比如在《跑起来》的活动中,孩子们从绕圈跑会头晕的水平递进到头不动绕圈跑的水平进行动作的练习,就是借助思考和模仿生成的,虽然孩子们生成新动作的进度不快,但这部分恰恰是孩子成长点的关键环节,一是孩子有自己的思考。二是他们进行了探索,三是即使孩子思考并没有达成这样的认知需求,在后面的模仿中也进行了学习。
而在运动之外,要让孩子认识到一个观点:这个游戏是谁的。孩子自己的游戏就该让孩子参与到过程中的摆放,像中途踢飞的呼啦圈、推倒的椅子,在整个活动中以及结束的时候,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游戏需要自己服务,这也是一种方式让孩子成为自己游戏和运动的主人。
在科学领域,如果把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简单分成三层的话,那么第一层是感知现象,第二层是发现关系,第三层是原理概念。教师可以在做中学的套路中,帮助孩子建构经验。一开始设置问题情境,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计划,行动过后再讨论遇到了什么问题,开始调整,然后再去行动、再调整,一直到整个活动流程结束,或者到孩子们获得足够的经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