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小衔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赢在起跑线”,幼儿园阶段“小学化”模式成为了一种诉求。家长、小学教师常常抱怨幼儿园“什么也不教”,而幼儿园教师“受限”于严禁“小学化”的政策要求,也常常抱怨“我什么也不能教”。
为了厘清问题根源,解开矛盾,我们首先应当明确几个问题:幼儿园为什么会“小学化”?什么是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如何“去小学化”?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本文源自孙爱琴副教授直播讲座《儿童的命运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变革》
1 幼儿园为什么会“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由来已久,是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过程中遗留的尘埃。
建国初期之时,我国学前教育主要借鉴了前苏联的教育经验及做法。当时的时代背景致使幼儿园逐步向“小学化”迈进。
1951年《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的制定,初步形成了建国后学前教育的基本体系。其中,幼儿园活动项目被分为了六科(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共六项)。这种分科的模式、学科课程的结构,更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儿童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
随着六科的深入人心以及学科课程的普及,再加上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较低,对儿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认识不足,致使幼儿园出现了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后期中苏合作关系破裂,前苏联专家的撤回,更是”雪上加霜“。外部理论支持缺乏,本土实践探索不足,迫使幼儿园教育向已初步成型的小学教育看齐。
虽然《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的出台引发了“小学化”浪潮,但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它的颁布有着极其重要的进步意义与价值。没有它,学前教育体系就搭建不出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得不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者们虽然努力尝试调整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却收效甚微。在这期间,实践者们努力探索实践,产生了一些本土化经验,如南京综合主题课程实践。但是前期遗留的分科教学模式在幼儿园仍旧大行其道,再加上当时教育领域当中主智主义模式的普及,“小学化”状况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短时间内慢慢发展起来。
新时期,工具价值下移加剧教育焦虑与内卷,迫使“小学化”愈发严重。随着教育工具价值的突出,教育竞争性的突出,教育压力逐步增加、逐渐下移,这股压力也影响着幼儿园的实践做法。此外,由于教育内卷严重,家长难以排解内心的焦虑情绪,纷纷将希望寄托于各类辅导班与学习类课程,使得学前教育“小学化”风气盛行。
再反思:幼小衔接何以成为问题?
公众儿童意识孱弱
学前教育认可度低
学制要求产生隔阂
教育竞争逐步下移
2 什么是幼儿园“小学化”?
写字、拼音、算数就是“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的实质真的如此吗?
幼儿园究竟能不能写字?能不能出现拼音?能不能算数呢?
写字、拼音、算数、珠心算、奥数……这些似乎是“小学化”的典型表现,但事实上其本身仅是一种知识形式,常出现于小学教学的内容之中。
事实上,比起“内容小学化”,更应关注的应是“形式小学化”的危害。形式上的小学化,不仅不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不能满足儿童学习的需求,也会对幼儿的学习方式、态度、习惯等产生消极影响,而这些则会伴随人的一生发展,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回到问题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虽然不教写字,但幼儿却可以画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了要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生发书写兴趣,培养前书写技能。拼音与算数也如此,不是“避之如虎”,重点关注的应是幼儿接受的形式与方式。
-
儿童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
教师是思想和知识的搬运工,还是儿童的“支持者、引导者”?
-
儿童是在游戏中获取“直接经验”,还是通过“识记、知识传授”的方式学习?
-
教学是知识由教师到幼儿,由外到内的转移和复制,还是在实际生活中建构经验的过程?
3 如何“去小学化”?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
如何“去小学化”呢?我们可以通过层层追问,去反思答案。
如何让拼音、写字、算数等内容科学地、合规律地出现在幼儿园?
↓
如何让儿童贯通在幼儿园与在小学的学习?
↓
如何让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
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学习、成长的?
↓
如何改变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看法?觉知儿童区别于成人的特殊性?
↓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儿童意识
通过追问可以发现,真正做好“去小学化”,需要我们在本质认识上改变观念,在学理上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在现实中观察儿童、发现特点、遵循规律,最终形成对该年龄阶段儿童的合理期望,并在实践中落实理念与期望。
4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但两者间存在较大区别,初入学的儿童易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情况。幼小衔接主要是为了帮助儿童缓解不适情况,平缓过渡这两个阶段。
对于幼儿园而言,做好幼小衔接,是基本教育任务之一,也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适应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衔接的过程也是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幼儿园应积极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同时,小学一年级也要适当放低标准和要求。在实践中,应当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基本原则
坚持儿童为本
坚持双向衔接
坚持系统推进
坚持规范管理
做好幼小衔接需秉持儿童为本的理念,将儿童作为首要因素,通过多方教育机构组织的协同努力,创设良好教育生态,最终形成制度体系,规范管理。
预告
202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发布《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跟随政策,各地纷纷开始了实践探索。
2022年5月20日起,教育部以“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为主题,启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优秀案例,交流工作经验。
那么:
1. 政策文件该如何解读?其中有哪些要点需要关注?
2. 如何做好幼小双向衔接?有哪些实践经验与妙招可以借鉴?
3. 如何实现教育观念的趋同,家园合力共同助力幼小衔接?
4. 信息技术为幼小衔接工作带来了哪些新方式?
如何轻松做好幼小衔接,我们一起探索、一起研究、一起总结~
关注【幼小衔接】专栏,敬请期待!
文字整理|周 易
图片|陆盈航
审核|李 晔
▲ 本文已由孙爱琴副教授审核授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研修网幼教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