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字数:3141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将一生幸福“种”在童年,是我在翻阅先锋园长学习小组的文稿时,所发现的一句话,不知为何一下子让我肃然起敬,看着这句话发呆了许久。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当中的说明提到;“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同时这也是我们先锋园长班经历了四次研修后,留给各园所管理层的反思题。
这句话不仅仅需要我们幼教人深度的去思考,更重要的是解读并理解它,结合园所当下情况,付出有效的实际行动。
对《指南》中“如何让幼儿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的思考,来自:青岛市李沧区重庆中路幼儿园的先锋园长学习小组。
很有幸能够加入先锋园长培训班,虽仅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却让我们在自由的观点交流中,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勇敢的突破思想桎梏,向着探寻解开教育本质的密码中一步步靠拢前行。相信,愿意走进来的每一位园长老师,都是怀揣着一份对幼教事业的执着追求,凭借着一股追寻教育真谛的坚定信念,期待着寻找到那一束闪耀着教育光明的心灵灯塔,而努力前行的追光者。
一、叩问教育的意义
我们追寻的教育之光究竟在哪里?这当然还要追溯到教育的本质和源头。在对《指南》中“如何让幼儿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这句话的本意的思考中,我们不断叩问:教育为何?什么样的童年才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幼儿的童年快乐而有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人类的一切追求也都指向最终的幸福。同样,幼儿园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让儿童的生命得到成长,最终成就儿童的终身幸福。我想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意义,也是我们对教育的最终坚守。
二、追寻幸福快乐的童年真谛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童年是灿烂的,独特的,不可或失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不仅要让孩子快乐的玩,还要帮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在探究中启迪思维,培养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精神。幼儿是否拥有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不是成人主观认为的“意义”,应是真正理解儿童,读懂儿童,将“意义”真正赋予儿童,是切切实实来自于儿童的亲身感受、切身体验和真情流露。
要从儿童的视角去解读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快乐和有意义,快乐一定是建立在充分释放孩子天性的基础上,不压抑、不束缚,自在自然的展现出儿童应有的模样。蹲下身子看儿童,从儿童的视野出发,理解儿童的需求,让儿童“做儿童喜欢的事,做儿童能做的事,做让儿童快乐的事”。创设安全温馨的物质环境,爱、自由、开放、包容的心理环境;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努力;了解孩子不对他们提过高的达不到的要求;愿意看到他们本来的样子;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有畅通的情感沟通等。让孩子在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积极回应中,通过满足自己的所有生活、学习、情感和成长需要而获得的真实体验、幸福愉快的经历。
三、在童年播下“幸福”的种子
童年的幸福是一生幸福的源头。每个人都有一块心田,童年时期在这片田地里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它就长出什么样的果实,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奕是这个道理。教师需要种子,这种子是理想、信念、抱负、志向,是核心价值观。儿童需要种子,这种子是能力、耐力、任性、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等。这一颗颗种子悄悄沁入儿童心灵,寄希望于“光”(教师教育追逐的光),然后生根发芽,等待破土而发。每个儿童童年的幸福、快乐其实归根结底是一种满足感,当我们真正尊重、理解、支持孩子获得不同满足感的时候,一颗颗幸福成长的种子就已经被种下了。
1.允许孩子的自由玩耍,种下幸福快乐的种子
教育家卢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童年被允许自由玩着长大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孩子。正是那随心所欲的玩耍,滋养了孩子的生命力,帮助孩子用健康的身心应对未来错综复杂的人生。
2.允许孩子的胡思乱想,种下想象创造的种子
教育,并不只有规范和监督;教育,有时候需要“放纵”;允许孩子胡思乱想,也是一种看似消极,却实则积极的教育支持。有人说,幸福的秘诀就是拥有想象力。一个能生活在自己天马行空幻想里的孩子,拥有永无休止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将是他们未来探索世界的动力,将产生无穷的创造力。那些看起来被孩子浪费的静思时光,却其实是在为孩子的生命沃土浇灌营养,待未来厚积薄发,萌发出昂扬的生机与力量。
3.支持孩子提问解惑,种下好奇探究的种子
如果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能被认真回应,何尝不是一种童年的幸福?追溯我们的童年,何尝不也是这样“纠缠”父母老师,希望从他们口中探寻这个五彩的世界。每一次,当我们能够或真或假得到一个答案,获得一份鼓励,那是一种被满足的幸福感。而每一次,因为不合时宜的追问,遭到训斥或拒绝的时候,我们又是多么沮丧与痛苦,仿佛好不容易找到一条与世界连通的线索,就这么戛然而止。孩子提问时,永远不要说“等一下”。我们的积极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原来提问是一件好事,可以得到肯定和鼓励,由此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相反,如果消极回应,甚至斥责孩子,那么无形之中就会让孩子觉得:提问是会麻烦别人的。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被压抑,面对任何事情,他们漠不关心,对于不明白的事情,也渐渐不再想提问。
4.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种下叩击心灵的种子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讲到了一件令她一辈子都倍感幸福和难忘的事。那天,懵懂无知被退学的小豆豆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巴学园”面试。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位有趣的小林先生。不像其他校长严肃令人畏惧,小林校长拉过椅子,身体前倾,对小豆豆说:“说说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吧!”就这样,在接下去的四个小时,小林校长饶有兴趣地听小豆豆讲话,全程没有打扰,也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直到小豆豆觉得自己没话说了为止。多年以后,当小豆豆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她不禁感慨:“无论是之前,还是这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她说话了。”
倾听孩子说话,回应孩子想法,才能走进孩子心灵,与孩子实现心灵的交汇,悲孩子所悲,喜孩子所喜,想孩子所想,为孩子所为。让孩子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心始终在一起。蹲下身,以平视孩子的角度与他对话,既是自然的言语交流,更是情感的互通共情。
有一本绘本叫《花婆婆》,故事的最后:花婆婆渐渐的老了,头发也白了,但是她还在不停的种花,每年都会开出更多更美丽的花……当花婆婆撒下种子,内心有一个期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如果我们都能做一位幼教领域的“花婆婆”,当我们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内心也有一个期望,孩子的未来,因为童年的幸福和快乐,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也许就是“让幼儿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的意义所在吧!
从自身做起,努力成长为儿童喜欢的教师,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去教育他们。因为只有当老师喜欢孩子,孩子才会喜欢老师。同时我们还应具有一颗童心,只有拥有童心,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只有了解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发现孩子身上所有的闪光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师幼关系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END】
??
咨询/报名
胡老师 18610206462
?推荐阅读?
??循光而行 进无止境——入园跟岗:课程领导力研修×宿迁先锋园解密
版权声明
版权归中幼常青所有转载需授权
如有抄袭、照搬等侵权行为
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
撰稿|高升老师
编辑排版|陶子玉老师
审核校对|王子玄老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幼常青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