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言语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通过言语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言语交往实践,对儿童言语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从小受到较多言语刺激的儿童,其言语发展也较快。袭哑人的正常孩子,在正常儿童集体中生活,就能够有正常的言语发展。托儿所如果不注意发展儿童言语的工作,则其儿童的言语发展,还不如在家里有位爱说话的老太太带出来的孩子。
根据幼儿言语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培养幼儿口语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本身言语交往的需要,对其言语发展非常重要。据实验研究,在自然条件下,即在儿童有同成人交往需要的情况下,一天就可以掌握的词,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词和实物结合的方式,儿童要10?11天才能掌握。对双生子的研究也指出,一对经常不和他人来往的双生子,他们彼此之间只要一开口说“半句话”,就能相互了解。这样,由于缺乏充分进行言语交往的需要,这对双生子到5岁时仍然停留在情境言语阶段。
因此,创造言语交往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在和成人及小朋友交往中,幼儿的交往需要就被激发起来。比如,住在大杂院里的孩子一般比住在独门独户、单元房里的孩子言语发展好些。又如,在儿童集体中生活的聋哑人的正常孩子,就能够有正常的言语发展;而一个双亲耳聋的孩子,因从小患气喘病留在家里,他虽然能够通过电视听到正常的语言,但3岁时,仍然不会用言语交往,只会用手势交往。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正说明言语交往条件对儿童言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下面从几个方面提出为幼儿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
亲子之间要十分注意和孩子的言语交往。在这方面,父母亲和其他照料孩子的人应该做到:
第一,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及早对孩子说话。有些人认为婴儿太小,不能说话,也不能学会说话,于是与孩子只有操作性的照料,而没有言语交往。其实,从孩子出生后,就应该边照料他,边对他说话。这样,可以使孩子从小有机会听到语言的声音,适应语言的节奏和声调,潜移默化地打好学习语言的基础。孩子满周岁以后,更要注意多和他进行言语交往。比如,同样抱着孩子在街头巷尾玩耍,有些母亲只顾大人间自己聊天,把孩子当物体似的抱在手里;而另一些母亲则注意和孩子说话、交往。其结果是,后一种孩子言语发展较好,也比较活泼。
第二,养成对孩子言语的敏感性。敏感的父母,能够抓住孩子言语发展的良好时机。臂如,孩子想说话时,和他呼应,帮助他把话说出来。我们已经知道,当孩子能够自发地说出某个音时,成人模仿他,他就容易学会新的语音。当幼儿尝试使用新词或用新的表述方式时,及时加以指导,对其言语发展,也很重要。
第三,善于倾听幼儿的谈话。良好的情绪气氛有利于孩子使用语言。父母要舍得安排时间来和孩子交谈,耐心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这样会使孩子感到温馨且放松,增加言语表述的积极性。千万不要在语言内容和形式上加以简单化的批评或纠正,更不允许对孩子的说话加以嘲笑。
要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地与同伴交往。在和同伴的游戏中,或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中,幼儿会自然地用言语交往。幼儿之间用语言沟通和互相学习语言,比幼儿与成人进行言语交往和向成人学习语言见为容易。缺乏和同伴进行言语交往的幼儿,往往只会说“大人话”。
幼儿和同伴一起游戏,特别是进行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 自然产生言语交往的需要,自愿地、没有任何强迫地学会按常规习惯说话。比如,扮演“爷爷”的孩子,对扮演“孙子”的说话时,既用命令式的句型,又要用温柔的、爱抚的语气,而扮演“小辈”的角色时,则要学会用尊敬长者的礼貌语言等。儿童游戏具有约束力,某个孩子如果不按角色要求来说话,就会遭到同伴们反对,或者被迫中止游戏。游戏中同伴的约朿,比起成人的约束来说,孩子较容易接受。
在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其言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
第一,教师要特别注意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在日常相处中有意识地多和幼儿交谈。在幼儿园的各生活环节如洗手、进餐前,外出散步时,都要有意识地抓住交谈的话题。幼儿园里一个班上孩子较多,教师要有计划地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都获得言语交往的机会,避免任其自流的现象:即言语发展好的孩子,言语交往机会多;言语发展差的,言语交往的机会少,锻炼学习的机会少。
第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言语活动的双向交往。应鼓励幼儿使用语言,无拘束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和体验。避免老师说得过多,儿童言语实践过少,或者是老师提出简单问题多,儿童应答式的简单问答多。也要避免因为怕孩子不守规则,或影响秩序而过多限制幼儿说活。要鼓励幼儿主动发起与教师的言语交往。有时小班幼儿兴致勃勃地想说点什么,但是教师过多强调要举手才能发言,而举手之后,又要等待老师提名才能站起来说话,由于控制自己的能力发展不足,过多的限制和等待使幼儿忘记了自己的想法,或失去表述的兴趣,待到被允许说活时,已经表现茫然了。
儿童学习语言两种途径:一是模仿;二是强化。在模仿和强化的基础上,儿童会有自己的创造性。
儿童往往通过模仿学习语言,因此应该给他们提供正确的榜样。在语音方面更是如此。在掌握词汇和语法以及运用语言等方面,儿童往往都是模仿而来的。成人常常奇怪,孩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话?为什么会这样说话?其实都是模仿的结果,只不过有些是即时模仿,有些是延迟模仿而已。也就是说,孩子对成人言语的模仿,并不一定是立即说出来的,有时会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说出来。而延迟模仿往往没有被成人察觉。
强化在儿童学习语言中也是很重要的。儿童在正确说出自己的需要时,得到满意的反馈,他就获得正强化;否则,就是负强化。由此,儿童逐渐掌握有关的语词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教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强化原则常用于指导孩子学说话,练习说话和纠正不良的说话习惯。
良好的教法就是使幼儿获得正确使用言语示范和有正确指导的练习。练习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模仿和练习都不应是机械的重复,或“鹦鹉学舌”。应该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学习语言。为使幼儿能够理解语言,应做到口述与直观材料相结合,否则,会产生误解。比如,有个班的孩子在背诵儿歌时,其主题是要爱惜每一滴水。每次背到“一滴水,不起眼”时,孩子们都指指自己的肚子,原来,他们把“不起眼”理解 为“肚脐眼”了。
儿童在学习和使用语言中的创造性是不可低估的。在儿童言语活动中,有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模仿和创造性往往相结合。儿童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有模仿倾向。对于根本不知道的词句,儿童一般不去模仿。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创造。比如,幼儿会说岀“牙刷膏”,即把牙刷和涂在牙刷上的 “牙膏”组成一个词;有的幼儿说“一双裤子”,是从“一双筷子”推出来的,因为两条裤腿总是连在一起的,幼儿就“创造了”这个量词的用法。又如,有个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为了让他多吃一点,总是用“帮小猴吃一口”,“帮大象吃一口”等,哄他吃。一次,他在外面玩滑梯,妈妈让他回家,他不肯,他对妈妈说:“让我帮小猴玩一次。”滑完后,又要“帮大象玩一次”……妈妈只好等着他一次又一次地玩。在这里,孩子是在模仿,又是在创造,他把妈妈多次对他说的话,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场合了。
儿童在学习语言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在对成人言语活动的反馈中,会暗示甚至影响成人特別是父母对他所用的语言。最突出的表现是,往往是成人先模仿儿童的发音、用词和表达方式,然后再是儿童模仿成人或受到强化。据研究,不同的语言社会,不同的社会阶层,无论是母亲、年长儿童或其他照料者,在对幼小儿童说话时,都有共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形成,是为了适应幼儿言语的特点。这些特点如下。
语音、语调特征
高音调。
夸张的语调。
2
句法特征
句子较短。
较少修饰形式。
较少复合句、从属句,每句话的层次较少。
实词较多,虚词较少。
3
语句特征
较多疑问句和祈使句。
言语较清晰、较流利。
较多重复
我们知道,幼儿期主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时期,在书面语言方面,只是处于准备时期。此期在为读写做准备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读写兴趣,而不要在入学前已使孩子产生对学习读写产生厌烦心理。既然以培养前读写兴趣为重点,对幼儿读写的要求就不要过于严格,而要多鼓励幼儿的学习枳极性,肯定他的学习态度和成绩。
为幼儿讲述有趣的小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拼插一个电视框,请幼儿装扮成电视里的小演员或者播音员,复述自己听到的故事。通过创设幼儿感兴趣的语言情境,幼儿口语表达的兴趣得到提高,在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水平,并且可以通过此种途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文字来自《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