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2022年1月7日上午“幼有善育”鹏城论坛第六期学习在深圳市盐田区实验幼儿园举行,活动聚焦“看见儿童”的幼小衔接,坚持幼小协同、双向衔接的原则,特别邀请了小学校长、小学低龄段班主任和教师现场参与和线上观看学习,全市园(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相聚论坛现场,围绕主题开展合作式学习与深度研讨,与专家对话探讨幼小科学衔接之道。
为促进深圳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幼有善育”,宝安幼教集团积极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组织全体教师们沿着“看见儿童”的脚步,观看回放并开展线下教研。
线上学习,汲取经验
深圳市盐田区实验幼儿园张瑞华园长在报告伊始强调“看见儿童”对幼小科学衔接的重要意义。她认为幼小科学衔接,要支持儿童做好四个准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并分享了盐田区实验幼儿园这四个方面的园本经验。
盐田区外国语小学校长王蓉强调在“幼”和“小”的衔接中,小学不应只是被动的角色,而应更积极主动,“幼小衔接”要转化为“小幼衔接”,帮助儿童全面适应小学生活。
叶平枝教授以“看见儿童看见未来”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幼小衔接的问题、理念及对策。她指出,幼儿在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过程中,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应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层面反思幼小衔接问题的根源,看见儿童、看见未来。基于此,叶平枝教授提出幼小衔接应立足于培养儿童的深度学习能力,以应对多变的世界;幼小衔接要有多方参与;做好能力衔接;应坚持儿童为本,回到“看见儿童”的基点。
线下研讨,形成共识
集团教师围绕“看见儿童”的幼小衔接,分别就三个问题:“你最大的一个收获是什么?”“你最想提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你回去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进行学习与研讨,探寻幼小科学衔接的路径,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经过深度学习研讨,教师们对幼小科学衔接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未来,教师们将继续坚持儿童为本,努力构建幼小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 老师们的学习心得●
叶平枝教授重点提到,深度学习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同时呼吁建立良性合作关系,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传播链”。幼儿园要做好几个“衔接”:情感衔接、思维方式衔接、能力衔接、环境衔接,小学要做好情感衔接、思维方式衔接、 教学方式衔接、环境和评价衔接,各自有不同的分工和侧重。在教育中要注重孩子的看法、感觉,善用“马赛克法”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倾听和研究儿童。同时,还要重视儿童的“日常评价”,并且是合理的、有分寸的科学评价。
—— 农雪华 集团一幼
“联合教研,双向联动”是本次活动另一大收获。幼儿园、小学的教研员应该积极推动双方的沟通,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开展、教学方式等的区别,建立联合教研机制,共同打造适宜大班及一年级儿童的教学活动内容,帮助孩子顺利过渡。让衔接自然而然,让未来如约而至。从校长和园长的汇报中,我收获到:虽然幼小衔接要求小学应该具有主动性,但幼儿园也可以从健康快乐的身心准备、自由自在的生活准备、温暖和谐的社会准备和深度有趣的学习准备四个方面激发幼儿的内生力量,并通过倾听幼儿、发现不同幼儿的发展规律、天性、潜力来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激情,衔接好幼儿当下和将来的生活。
——郑小潞 机关幼儿园第五大道分园
幼小衔接是向下扎根的过程,需要我们家园在小班甚至是孩子出生时就需要建立“幼小衔接”理念,让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能力和技能在一日生活中有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生长,自然过渡。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大方面不断延伸,将幼小衔接目标贯穿于幼儿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并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
——钟丹丹 集团十幼
观看本次论坛最大的收获是我认为无论是幼小衔接还是小幼衔接,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进入大班,我们更加关注孩子们学习的深度,孩子们活动来源于真实生活,不仅激发他们无限的兴趣,而且让孩子们乐于思考、乐于探索。幼小衔接,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需要家长高质量的引导与陪伴,让其更好地更自然地适应校园。
——吴柳纳 集团十九幼
至此,“看见儿童”幼有善育鹏城论坛2021年度系列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从“看见儿童”的区域与材料、“看见儿童”的空间与环境,到“看见儿童”的一日生活、“看见儿童”的园本课程,再到“看见儿童”的师幼互动、“看见儿童”的幼小衔接,“看见儿童”已成为一种共识和行动。宝安幼教集团将继续做真正的“看见儿童”的教育,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地,努力实现“幼有善育”。
– End –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素材|集团幼儿园
编辑|陈静珊
审核|赵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