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全市园长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为深圳学前教育发展增速提质,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深圳市教育学会承办的“幼有善育”鹏城论坛系列活动已于2021年10月正式启动。
论坛以“看见儿童”为2021年度主题,通过六场活动,融合现场观摩+参与式论坛、名园经验+专家视角、线上学习+线下研讨等方式,推动教师深度学习,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深圳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幼有善育”。
园长报告:
支持儿童做好身心准备
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
在“自由自在的生活准备”方面,张瑞华园长提出要做好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安全保护和参与劳动的准备,她认为家园共育是做好生活准备的重点。为此,盐田区实验幼儿园发起“三一”工程:亲子共读一本书、做一项家务、坚持一项体育运动,让家长成为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和支持让幼儿充分做好进入小学的生活准备。
在“温暖和谐的交往准备”上,盐田区实验幼儿园营造良好的交往与合作氛围,鼓励孩子们主动进行幼幼互动、师幼互动、亲子互动,通过与他人合作讨论问题,协商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在共同体验和生活中发展良好的社交能力。
校长报告:
小幼衔接的“向日葵”模式
盐田区外国语小学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六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校本特色,王蓉校长重点分享了小学在环境、教学方式和家园共育三方面的小幼衔接经验。
在环境衔接上,盐田区外国语小学通过提供规范舒适的班级内外环境、创设快乐运动的活动区域,帮助孩子们建立温暖期待的入学初印象,让他们爱上和幼儿园一样温暖的校园。
在教学方式衔接上,王蓉校长分享了三大做法,一是构建趣味探究的教学范式,小学一年级的课堂里,做到坚持三个一下(玩一下、体验一下、合作一下),五个动动(动眼、动鼻、动手、动耳、动口);二是创设人人展示的实践活动,从9月到12月,数学季、体育赛事季、高交会、项目季……每个月都有不一样的实践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三是开展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如专门的“小幼衔接”亲子项目,通过行走、探寻兴趣点、记录发现,制成一年级新生入学手册,成为准小学生的8月枕边书。
在家园校共育衔接上,让父母和儿童一起适应小学,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家长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准小一家长在体验中看见儿童、看见教育、看见自己。
盐田区外国语小学已经形成了小幼衔接的“向日葵”模式,大班扎根,小学发芽、开花,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教学和家长均是儿童成长的“养分”所在。
最后,王蓉校长希望未来进一步健全科学的保障机制,完善主管部门、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五方协同模式,更多的小学积极主动探索小幼衔接,完善小幼衔接课程,提供更多的策略与范式,以供相互学习和促进。
观摩研讨:
如何从小班开始做好幼小科学衔接?
1.形成了幼小衔接的良好氛围,明确了方向,梳理了经验,特别是大课程改革和“三唤醒”。
2.看到了小学在“小幼衔接”方面做了系统的工作,以“六位一体”的模式,科学、主动、有效地与幼儿园衔接,真正做到了多方协同、双向衔接。
3.在教学方式变革上,小学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鼓励儿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向日葵”衔接模式。
1.从小班开始,如何把幼小衔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2.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教研?
3.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低龄段教师如何克服“知识至上”的思维惯性,更好地开展探究式的项目学习?
4.如何做好低龄段教师培训工作,更好地支持教师开展入学适应教育?
1.和小学校长来一场深度碰撞——建立机制,加强沟通。
2.成立“幼小衔接”教研小组,由专人牵头,深入研究,有效推动幼小衔接的教研工作。
3.建立并深化双向衔接的联合教研机制,鼓励双方积极互动、研讨、跟岗交流,充分了解双方的标准、教学方式等内容。
4.将环境和课程有效结合,构建更适合儿童自由成长的校园文化、课程与环境。
幼小衔接并不是从大班开始的,孩子从小班入园后,在园一日生活都在自然而然地支持孩子进行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孩子在幼儿园生活、游戏和学习的过程就是幼小衔接的过程,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独立进食、和朋友一起游戏、认真探究……这些都是在做幼小衔接准备,到了大班后,幼儿园会有一些更具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活动,如大班孩子会有独立清单,孩子们可以根据独立清单的内容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教研员要有正确的理念,教研员要先看见儿童,了解儿童的内生力量,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其次在衔接小学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当下,不能为了未来牺牲孩子当下的生活;最后教研员要面向未来的意识。二是教研要抓住幼小衔接的痛点,如可以围绕幼小衔接的四个方面梳理难点、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和老师们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要形成教研共同体,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开展联合教研,互相启发,形成幼小衔接良好生态。
3.在双减背景下,小学低龄段老师如何克服“知识至上”的思维惯性,开展探究式的项目式学习?
小学低龄段教师要先从自己的课堂做起,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然的过渡与衔接,此外,教师精心布置教室班级环境,要创造充满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班级感受到温暖,像在家里和幼儿园中一样。最后,在“双减”背景下,一年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都会发生变化,要组织老师做好培训和学习,了解小幼衔接的正确方向和策略。
每年4、5月份时,学校会安排一到两位教师在幼儿园了解孩子的一日生活,提前熟悉9月份可能会教的孩子,7、8月份,一年级的教师会组成团队,和幼儿园教师集体教研,确定如何开展衔接工作,同时在暑假,一年级的老师会和孩子们合作进行微项目式培训,一起探索进入小学需要作的准备;到了九月份,老师上了一个月的课后,会再次组织一年级的老师回访幼儿园,重新感受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方式,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班级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所有的教师培训都指向看见儿童,当幼小衔接的所有工作都能看见儿童时,教师就做好了准备,能够更好地开展入学适应教育。
专家讲座:
幼小衔接要看见儿童、看见未来
一是基于未来世界的复杂性,幼小衔接应当立足于培养儿童的深度学习能力,以应对多变的世界;
二是幼小衔接要有多方参与,幼儿园、小学、家长协同合作,共担使命;
三是做好能力衔接,运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借鉴,关注儿童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的衔接;
最后,幼小衔接应坚持儿童为本,回到“看见儿童”的基点。
她再次强调了儿童自身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首要对策便是倾听儿童,了解孩子们对于幼小衔接的感受、看法,通过倾听儿童的马赛克方法,让幼儿通过拍照、地图绘本制作、访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对幼儿园和小学来说,幼小科学衔接意味着做好情感衔接、思维方式、环境和评价衔接,幼儿园和小学都要让孩子感受到亲切感、仪式感和熟悉感,发展孩子的成长型、积极型思维和探究型思维。幼儿园要做好能力衔接,小学要做好教学方式衔接,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活动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在政府层面,要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幼小联合教研制度,在教研组织、频率、内容、方式和效果上精心规划,最终实现科学衔接、有效衔接。
观察点评:
小学一年级
应该定位为“小幼衔接”年级
为解决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经过多年治理,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仍有少数小学、幼儿园存在知识灌输与超前训练等现象,要继续进行科学化的引导和改善。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构建幼小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幼儿园要做好入学准备教育,但要防止小学化倾向,要做好“问题”改进、组织参访、邀请分享、家长培训、移交档案等工作;
小学要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做好家长培训,调整作息时间、调整课程与教学、密切师生关系,做好入学适应教育,重点关注适应不良学生,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和“零起点”教学;
家长要转变观念,消除焦虑,相信孩子,相信学校,拒绝参加校外衔接培训,自觉减轻孩子学业负担;
教育行政与教研部门要加强衔接指引,推动联合教研,开发衔接资源,规范校外培训,逐步构建起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小科学衔接长效机制。
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即可收看第六期论坛回放
至此,“看见儿童”幼有善育鹏城论坛2021年度系列活动圆满落下帷幕。“看见儿童”已成为一种共识和行动,“互联网+研训”形式创新教师研训方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平台,打造出师资队伍培训培养的“深圳模式”。
01
来源:深圳教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