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美工区是幼儿园区域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艺术教育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处于3—4岁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并容易被其所吸引。幼儿由于受其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其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情感。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地给予机会和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学会去感受和发现美,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并且学会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自我涂鸦
小班幼儿绘画发展水平正处于“涂鸦期”,他们的生理发育不够完善,而且加上小班幼儿的手部肌肉发展还不成熟,力量不够、灵活性差,不具备完成精细动作的能力。并且小班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观察笼统,一形多义是这个时期绘画的主要特征。圆圈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涂鸦符号。幼儿用圆表示一切想要表现的事物,且大多数的圆圈涂鸦为不封闭的圆形。
具体表现如:幼儿只会选择拿水彩笔在纸的任何地方随意涂鸦,且涂鸦的符号缺乏联系,各自独立,不断重复同一种图像,缺乏辨别方位的能力,思维缺乏稳定性,作品显得杂乱,没有固定的方位。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又没有一定的技能基础,所以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任意涂抹,而胡乱涂鸦并不能维持幼儿的兴趣,他们涂鸦完纸张之后就会觉得索然无趣了。
幼儿在选择内容和操作的材料都常常模仿身边的同伴。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大多停留在常规性和基础性的,不断地重复,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微乎其微的变化,有时对材料失去了继续操作的兴趣,就只把材料作为随意摆弄的工具。
第二阶段:有效引导,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在活动中就能体验到快乐。在快乐的心情下,思维活动变得更加活跃,追求真知的毅力得以萌发,记忆力也能够增强,对感兴趣的事“记得快,不易忘”。因此,要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发挥主动性是关键,兴趣可以促使幼儿发挥主动性。幼儿对事物一旦有了兴趣,往往就会集中注意,仔细观察事物,感受也就更深刻。老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关经验,体验其中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首先,作为小班老师一定要做好前期的选材工作,选一些游戏性强的、幼儿容易接受的、既简单又容易出效果的题材(如手指点画,蔬菜印画等),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进去,在老师指导下都能完成,并且能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喜欢绘画,对绘画感兴趣。
其次,针对小班幼儿只用自己“眼前”的材料这一问题,教师对美工区的绘画工具和形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具体的演示。如:撕贴画、纸团粘贴、水彩笔画、蜡笔涂画等,这样既能让幼儿认识了多种多样的绘画工具,了解多种多样的作画方式,也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作画兴趣。
最后,融入区域,制造惊喜。如:在美工区投放了染色材料,幼儿通过几天的尝试仍未发现材料的奥秘。于是老师假装不经意将水杯碰到,水被泼在了作品上,瞬间发生了反应,原来画面不需要一笔一画的涂色,直接将纸张全部浸湿便可以瞬间看到整体效果。此时幼儿的关注点已经完全不在老师的失误上,而是对泼水的神奇现象感到惊讶不已,于是纷纷来尝试。
幼儿对于事物的尝试和探索是有保鲜期的,过了保鲜期幼儿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幅度降低。当教师的支持、引导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时不妨试试“创造意外”这个策略。这看上去是不经意的意外,但对于幼儿来说这样做却是惊喜,它能使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喜欢去发现和去探索生活。
第三阶段:提供任务,自主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教育要求提到:“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艺术的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师提供丰富、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物品,让幼儿自主表达创作,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这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发现的力量
教师用心倾听幼儿的情感需要,有利于更好的帮助和指导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幼儿成功地完成一幅作品时,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有效的鼓励可以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且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评价幼儿作品,把幼儿每次完成的作品进行区域分享和张贴在美工区的作品墙上。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他人绘画作品的特点,从而引发幼儿对自己美术作品的思考并做出调整,使其能做出别人没有做过的、有创意的作品,最终实现《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图|陈静(集团一幼)
文|农雪华(集团一幼)
编辑|陈玉华
审核|赵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