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云间学前研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MzczMzk5Mw==&mid=2247486218&idx=2&sn=3613e6b8880fb88f8007effeb38b46f2
一场特殊的疫情,引发众多思考,由此展开了区域“云”教研的探索与实践。在教研开展前,关于以下两个问题的思考是发起这场“云”教研的关键:
思考一
“疫情课程”能否作为区域教研的主题?仅是基于热点追随,还是有其独特价值;仅是停留于课程创生本身,还是在乎其中的体验与成长;仅是研发课程资源或是样例结果,还是给予思维路径激发更多思考与实践;仅是迫于居家办公被迫之举,还是互联网+教研是时代发展所需……
思考二
主题教研中的每一位从中能获得哪些有益的经验,或是可能解决哪些一直以来被困扰的问题呢?即教研实效如何评估?由教研员与教师互动的“云”教研如何从“我问你答”引向“你问他答”,而最终“自问自答”,实现教师内在课程领导力的生长。
抱着尝试的心态,拟定了教研的主题“疫情之后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试图从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出发,利用网络平台与工具,基于“儿童视角”链接幼儿真实经历与发展需要,在区域骨干教师(即区学前中心组)的引领下,以点带面,鼓励每一位教师思考讨论疫情过后幼儿园课程与活动的创生。在这样的思考中,一场由疫情引发的区域“云”教研在炼之未定中开始了……
2020年2月21日,“云”教研第一单在区学前中心组内发布。
? 扫码查看 松江“云”教研第一单
2020年3月5日,经过线上研讨与问卷分析,作为教研主持人,利用区域教研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这样一则推文,以书信方式表达关于第一单教研话题交流后的感受与思考。以下是书信全文:
老师们:
大家好!因为特殊的疫情,我只能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与大家交流。不过,也许这并不那么糟糕。在与大家隔空开启“云教研”后,突然觉得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并不是问题,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定能打破空间的距离,拉进我们彼此的心,因为我们共同拥有一颗爱孩子、爱教育、爱国家之心。所以,坦诚交流、用心于此是我们这场“云教研”第一单的开启方式。
前几日,在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公众号上读到了陈霜叶教授的一篇《疫情中的教育冷思考与热思考》深受启发。接下来也想以这样的思路,谈谈基于我们教研第一单问题梳理与分析后的思考。
在一遍遍倾听与阅读了大家对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想说的话后,教师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同时,作为中华儿女,疫情当下想做的也有很多,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促使着我们不仅“宅家抗疫”,更想以专业热情与育人能力努力作为!那股热情势不可挡,促使我们迫切地思考:疫情过后的课程与活动可以做些什么?
在一次次整理“疫情当下我们的教研从哪里开始”问卷后,“儿童视角”“主题学习”“课程适应”“个体差异”等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同时,对于(本班)幼儿疫情当下的经历,每一个孩子都完全知道的教师占11.63%,知道大部分的占69.77%,只知道小部分的占18.60%,而没有一位教师说“我完全不知道”。那么,孩子们经历与感受的,与我们了解并努力想做的,是一致的吗?冷静下来,全面与理性思考后,我们认为的那些重要价值是孩子们当下最重要与必要的吗?
基于以上看到与想到的,脑海中清晰地蹦出两个问题。
第一,疫情当下我们的教研究竟从哪里开始?
第二,疫情过后的课程与活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这两个问题相对应的一个是冷思考,一个是热思考。
冷思考
看了大家的问卷后,我有三个担忧:
“自以为是”
在对(本班)孩子当下经历没有完全不知道的前提下,大家对于“孩子可能会有哪些发现、感受与体验”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0人以教师视角(或者说是成人意志)进行(分类)表述,如病毒认知、自我保护、生命安全、学会感恩等;10人以概括的方式表述孩子情况,如情感方面焦虑、害怕等;14人以具体的(所了解到的)孩子的语言、经历的事件进行表述,并且不加入成人的认为,如“白衣天使是什么、病毒在哪里”“还有多久可以上学”“为什么爸爸妈妈变成在家里工作啦”等。在此,并不是想对大家的回答进行优劣之分,而是促使去我进一步思考:疫情过后幼儿园课程与活动,是以教育者的切身感受去思考,还是真正了解孩子的经历(感受、体验、发现),从“同频共感”开始。
“干劲过足”
由于疫情过后的幼儿园课程与活动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的这次教研主题是大胆而具挑战的。
“用力过猛”
在此次问卷的题目拟定时,我是犹豫的,关键在于“创生”二字。
何为课程“创生”?这与之前大家都熟悉的“课程实施”“课程生成”等有何不同?在这次教研第一单的困惑提出中,没有教师提出这些困惑,也许是大家都想明白了或清楚,也许是大家还没有留意到这些问题。但是,不管怎样,这是影响我们本次教研走向的关键。同时,在讨论与问卷中,从教师的角度大家想的很多,想做的也很多。
在此,并不是想在教研一开始就让大家去想、去做“课程创生”,而是促使我去进一步思考:课程创生我们准备好了吗?当我们满血复活、大展身手时,有些是否替代了或者说剥夺了孩子思考与做的权力与机会呢?
所以,借用这样的机会,提供大家一个冷思考,我们的教研不管是任何时候,都需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同时也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
热思考
我们或许可以
——
在疫情当下通过各种方式(我知道大家的网络技术与方法远比我强得多),去走近孩子。有可能的话,去了解你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如果做不到每一个孩子,那也应该是尽可能吧)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真实经历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计划?有什么愿望?……而不是预设好那些我们认为必要的问题去问孩子,比如“对于这次疫情,作为地球小公民你想如何保护地球”,其实你收集到的大部分孩子想法大多来自家长。
我们或许可以
——
将孩子们的想法、问题、需要等等你所了解到的一切,与你原先(基于“指南”、基于幼儿发展需要等)思考的“疫情之下,孩子们可能获得什么”做一个比对:哪些是我想多了?哪些是我没想到的?哪些是我和孩子们想到一块儿了?哪些只有个别孩子才关注?哪些是所有孩子都提到的?哪些是我想到的认为很重要、有价值,并在疫情过后想做的事儿,其实孩子们都已经知道了而且做了?……
我们或许可以
——
从一日活动皆课程的角度放开了去思考,疫情过后孩子来到幼儿园的生活、游戏、运动与学习。有些需要我们预设,有些更多需要我们观察与识别,进而回应。
在这样冷思考与热思考的带动下,“云”教研逐步深入。教师们开始关注“儿童视角”,围绕着“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真实经历”“分析识别,我想这样行动”开展教研第二单、第三单的系列研讨。
疫情中教师与幼儿的“云互动”让教师感受到倾听孩子真实声音的重要性。并鼓励教师将原先(第一单)的思考(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契机的分析)与现在(第二、三单后)的思考(了解幼儿实际情况后的分析)进行比对,真正体悟与发现“儿童视角”。
2020年4月16日,“云”教研进入了第四单。本阶段的参与者由区学前中心组教师扩展至全区每一位教师。
围绕“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这一话题开展区域大讨论,通过钉钉平台,采用直播的方式,从广度与深度推进教研的探索与实践。这场长达三小时的云端大教研,吸引了全区园长、教师等近千名参与线上活动,收获观点、评论1673条,点赞3964人次,大家在体验感受、同伴学习中质疑、对话与反思,在激发专业自省与自觉的同时收获教研的幸福!
目前,这场长达近四个月的“云”教研还在继续中,因为孩子的返园给了我们实践验证、反观思考的机会。“实践告诉我,成功与不足有哪些?未来我还可以怎样做?”在这样不断的行动与思考中,以“儿童视角”反思与剖析自己在疫情后开展的相关活动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等。
源自特殊背景、思考疫情课程、探索云端教研、体悟儿童视角,这场主题“云教研”犹如一次有趣的旅行,教研员与教师们共同经历着体悟与发现“儿童视角”,努力“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提供高质量陪伴,循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其中,“冷”与“热”的思考方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将支持着他们努力地做一名有思想的行动者。
作者简介
唐晓晴,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研训部副主任兼幼教研训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松江区首席教师,上海市第一期“双名工程”名师基地学员,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特聘专家。
新冠疫情防控以来,松江区积极研究部署 “停课不停研”,指导幼儿园开展网络研修,在区域专题网络研讨、园本化网络研训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如何沉下心来,走近儿童?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松江区岳阳幼儿园的所思、所想、所为。更多内容,请移步上海学前教育网官网。
指导:思齐、如一
主编:吉页
责编:古月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