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雷彩银
摘要: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可以更好地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涵养幼儿的精神世界,是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应有之义。幼儿园应坚持教师主导与幼儿参与、自然性与文化性、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甄选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生活内容与本土文化,并采取主题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等方式实施课程,以增强幼儿内在经验的联结,提升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生活教育;课程生活化;幼儿园课程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9 年度立项课题“阳光课程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批准号:FJJKXB19- 799)
作者简介:
雷彩银,福建省龙岩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E- mail:651493924@qq.com
原文引用请下载:
[1]雷彩银.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2(07):83-86.DOI:10.13861/j.cnki.sece.2022.07.007.
个人感想:
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逐渐认识到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注重儿童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研究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2.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我认为作者会从意义和具体做法这两方面来剖析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这一课题。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先从意义角度分析,提高课题的可信度和这么做的可行性,再从意义出发,提出相应的做法。
3. 文章中作者先提出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义和做法,进行阐述,分为了“主要价值”,“基本原则和内容选择”和“实施方式”三个模块来分析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4.我认为作者提出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与儿童的发展和特点相结合提出的。在以后的研究中,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要将儿童的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文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将个体的成长视为一个自然展开的过程,生活既蕴含着个体生命成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是个体实现完整发展的必然手段。[1]在生活教育思想的观照下,生活不再是弥散的,其教育功用也不再是附加的,而是个体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能动的活动。[2][3]教育必须以生活为手段来孕育完整的人。[4]幼儿园教育的生活化以其“混沌”的状态守护了幼儿发展的各种可能性。[5][6]而课程的生活化则是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应有之义,是幼儿园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重建和关怀儿童的生活是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核心所在。[7]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不是进行简单的经验迁移,而是要激发幼儿的生命自觉,唤醒幼儿内在的思想和精神,促使他们沿着亲身体验、自主实践和主体反思的道路获得经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发展。
01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主要价值
生活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完整的场域,[8]其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应用的意义在于可以促使幼儿的成长从经验范畴的拓展不断走向能力的自主建构和精神世界的发育。[9]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就是为了使幼儿在经验、能力和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有效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可以更好地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
经验是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它与理性构成了人类认识论上两个基本向度。杜威认为,经验是过程和对象的统一,是认知和实践的统一。他赋予了经验以生存的向度,体现了对传统经验观的改造。[10]杜威对经验的认知既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的诠释视角,又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指明了方向。[11]第一,课程的生活化可以促进幼儿经验的全面发展。生活化的课程通过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来提升其对自我、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知,使他们的经验体系不断从孤立走向系统。第二,课程的生活化指向幼儿经验的发展过程,可以提升幼儿经验发展的自主性。生活化的课程是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和操作的,幼儿是在不断内化外部信息的过程中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图式的。这种经验发生的方式与成人的单向传递不同,它是内生的,因而在强化幼儿经验发展自主性的同时也更容易形成幼儿积极的学习性向。第三,课程的生活化可以促进幼儿经验的内在调和。幼儿的生活是整体的,当生活化的课程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时,就为幼儿系统习得各种不同经验提供了凭借,可以使幼儿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并且能够更为自然地理解不同经验之间的内在关联。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知识本位和成人本位的课程实践过程抑制了幼儿生命的率性表达和内在勃发,其对幼儿的培养如同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不仅缺乏个性之美,还缺乏生命体所应具有的完整能力。事实上,不管某一知识多么重要,它都必须融合到幼儿的经验中才能转化幼儿的品质,只有通过幼儿的理解才能生成意义,只有通过激发幼儿的主体性才能转化为力量。[12]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颠覆了传统的幼儿被动学习模式,它在拓展幼儿经验范畴的基础上指向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一,生活化的课程可以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既涉及幼儿的生活起居,又涵盖各种游戏,还有其他各种具有特定情境、特定目的的活动。要完成这些活动,幼儿就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来推动学习的进程,而这个过程就自然地使幼儿的操作能力获得了发展。第二,生活化的课程可以发展幼儿良好的思维能力。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对原始样态的生活进行了加工,它们蕴含着各种学习元素和学习线索,幼儿需要在感知课程内容情境的基础上自行去挖掘这些学习的元素和线索,并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这就可以通过发展幼儿的观察、联想和反思能力来推动其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生活化的课程可以发展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生活化的课程实践是在幼儿的探究操作和同伴交往中进行的,它可以自然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可以更好地涵养幼儿的精神世界
日常生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将这种统一迁移到幼儿园课程实践过程中来,就是为了促进儿童精神的整体发育。[13]生活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是它为人类检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窗口,二是为人类审视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基本场域,三是其承载的文化和文明为人类开展精神生活通过了内容支柱。人类个体只有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从生物性个体发展为具有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的社会性个体。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在拓展幼儿经验范畴和发展幼儿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向涵养幼儿的精神,它通过幼儿精神的发育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幼儿园课程只以技术理性的思维来关注幼儿知识和经验的发展,而不关注他们精神和思想的培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儿童不仅自身难以过健全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也会加剧社会的分裂,会因为个体行为和品质的残缺而造成社会的失序。
02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基本原则与内容选择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不是简单地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形式,或者将日常生活简单搬进课堂。生活不仅是当下的存在,同时还是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它决定了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必须是自然和文化的结合。生活化课程的内容建构要充分考量课程内容与幼儿发展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结,要使幼儿能够在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中汲取生命成长的养分。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要有效发挥生活化课程的教育价值,使其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就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教师主导与幼儿参与相结合。课程实践是一个师幼互动的过程,偏袒任何一方都无法有效达成教育目的。生活化课程的开发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幼儿参与相结合,教师要全面理解课程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幼儿学习搭建起良好的课程框架,并在这一过程中赋予幼儿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让他们在课程内容建构的过程中就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相应的经验和能力。第二,自然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不能将对生活的理解简单化和庸俗化,文化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在关注资源自然性的同时关注其文化性。第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任何生活化的课程都具有相应的结构,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是回归原始生活,[14]它必定带有课程实践主体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倾向。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不能为了最大限度地传递经验而忽视幼儿的深层发展需要,也不能为了彰显幼儿的主体性而抛弃课程的内在逻辑,而是应该在预设的基础上始终保持课程开发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内容选择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建构首先需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从直接经验逐步过渡到间接经验,并且必须在建构幼儿经验体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各类经验的意义,以避免掉入为了生活而生活的课程实践窠臼。
第一,梳理幼儿既有经验基础和本土课程资源,甄选贴近幼儿生活及其发展需要的生活内容,将日常生活建构为具有良好内部结构和教育意义的生活课程。将日常生活转化为课程,一是要赋予幼儿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以周全的教育意义,并从满足基本需要延伸到社会交往。二是要将各种适宜的本土资源纳入生活课程体系范畴,收集、筛选、加工各种物化资源,拓展幼儿的认知经验范畴。三是要关照幼儿的社会交往,让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建构起良好的自我意识,逐步理解人类个体作为关系性存在而应习得的各种规则和能力。日常生活是松散的,它看似不是教育,实则处处是教育。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日常交往入手,就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被幼儿接受。
第二,将文化资源纳入生活化课程建设范畴,提升课程内容的教育内涵和价值层次。幼儿生活的情境是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它们天生携带着文化的基因。[15]幼儿园应该适当地将文化引入课程实践范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文化经验,发展文化品性。一是将传统文化引入生活化课程建设范畴。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广泛的表现形态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年龄小、经验不足的幼儿而言,应该将各种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发为课程。二是根据地方特色开发地方文化课程,让幼儿逐步理解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文化的种类繁多,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也不一而足,幼儿园教师要能够充分把握文化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将那些具有幼儿发展价值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幼儿能够进行体验、操作和表达的课程资源。
03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方式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立足幼儿当下鲜活的生活实际,并以幼儿学习的整体性、情境性和操作性为基本前提。因此,其实践路径应该着眼于课程实施方式以及环境的综合化,通过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来实施幼儿园课程实践。
第一,以主题活动实施生活化课程,强化幼儿对学习主题的深刻认知。主题活动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可以让幼儿获得较为完整的经验。生活化课程中的主题可以来自多个方面或多个领域,幼儿园要从园本课程和班本课程两个层面来建构主题活动课程体系,并打通园本课程与班本课程、班本课程与班本课程之间的联系。在主题选择上,幼儿园可以选取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不断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也可以选取各种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主题,拓展幼儿对自然的认知;还可以选取各种与本土文化资源相关的主题,让幼儿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萌发和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生活化课程主题的选择应该基于幼儿的经验并适当超越幼儿的经验,要在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生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以区域活动实施生活化课程,增强幼儿内在经验的联结水平。区域活动在主题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学习环境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它对课程的生活化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接纳性,可以更为有效地增强幼儿内在经验的联结水平。以区域活动来实施生活化课程,教师应根据幼儿现有的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对存在于幼儿生活当中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系统的收集、梳理和重新组织,以系列主题的方式将各种不同表现形态和功能价值的资源放置于同一区域中供幼儿进行对比观察、随意组合和按需操作。此外,区域活动还应给幼儿预留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切实将各种课程内容转化为内在的经验。
第三,以游戏活动实施生活化课程,提升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基本手段。幼儿在游戏中是自主的、愉悦的,他们可以有效地发展出各种优秀的经验、能力和个性品质。以游戏活动来实施生活化课程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将游戏活动与相应的课程主题结合起来,赋予课程主题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形式;二是将游戏作为课程生活化的基本手段,使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中更好地开展课程学习。低幼儿童的生活具有自我性、形象性、表演性等特征,教师应该根据其特点以及课程主题来设置不同形式的游戏,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亲身体验、角色扮演和同伴交往。依据课程生活化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应进一步为幼儿创设游戏空间,让幼儿在游戏空间中能够更为全面地感知课程主题以及操作课程材料。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4.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7-128.
[3]张远新.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9-11.
[4]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15-22.
[5]姜勇.论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从教育的“规范世界”走向“生活世界”[J].学前教育研究,2002(06):11-12.
[6]张更立.异化与回归:走向“生活批判”的中国儿童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24-41.
[7]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J].学前教育课程,2008(10):24-27.
[8]孟建伟.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2(03):12-17.
[9]胡华.回归儿童生活: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本质[J].甘肃社会科学,2019(05):230-236.
[10]刘文祥.杜威的经验概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51-68.
[11]蒋雅俊.儿童、经验与课程:课程哲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62-66.
[12]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重庆:西南大学,2011:5-8.
[13]陈向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07(05):89-92.
[14]伍正翔,柳海民.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谬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12-15.
[15]曾莉,王燕.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8(09):64-66.
免责声明: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运营主体及其所在单位观点。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
排版|黄少彤
校对|沈可梵
推送|黄少彤
审核|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