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他人生中第一个大的转折点!小学和幼儿园,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了非常的差异,为了让孩子可以顺顺利利的适应小学的生活,幼儿园一般都会对孩子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当然,这更需要家长的配合。那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了解幼儿入学后的变化
幼师会像妈妈一样关心孩子,照顾孩子的生活,但小学老师可不一样,她们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这种变化会让孩子感觉到紧张,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时,老师不要时刻关注孩子,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生活问题。家长则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注意进行疏导。
幼儿园里的小伙伴大多都是自家附近的邻居之类,没上幼儿园之前就已经认识了,彼此熟悉,交往也方便,但小学的同学则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小朋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才能交上新朋友。这段时间会让孩子感觉到孤单寂寞。
幼儿园里的规矩虽然也比较多,却更为生活化,对时间更是没有硬性要求,比较自由。小学的行为规范要求比较严格,这就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早退、上课期间不能随便说话和入厕。从宽松的生活到严谨的环境,孩子自然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幼儿园老师将学习融进游戏之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东西,学习的内容也是比较直观具体。而小学实行的是集体课堂教学,教师多以说教为主,动手操作和参与机会比幼儿园少,学习时间还比较长,游戏时间短,对孩子还有学习目标的要求,完不成还会受到批评。单调的学习方式,孩子也不容易适应。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培养孩子产生“学生”的意识,让孩子适应这种变化。
二、明确孩子入学所需的基本能力
家长送孩子去学前班,无非是并不了解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孩子有没有上学应该具备的那些能力和素质。
期待上小学,是孩子必须具备的一种情绪,若是孩子非常抗拒上小学,那就算送他去了,孩子也不会开开心心的好好学习的。当然,除去渴望上学的意识,还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遵守纪律的能力。
上小学以后,老师就是用语言和孩子进行交流了,所以,要上小学的话,首先得学会理解别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具有倾听和倾诉的能力。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增强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在幼儿园,老师会亲切的关心照顾孩子的一切,而小学则没有保育工作这一项了。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一定的自理能力。如,自己会系鞋带、自己整理书包等。还要培养孩子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要让孩子明白,身体不舒服、遇到意外事故,一定要向同学求助,向老师反映情况。
小学对孩子的独立交往能力要求更高,小学老师不会帮你找朋友,不会要求别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耍,这就需要孩子自己寻找伙伴,要求孩子乐意和他人交往、不排斥同伴。家长要多多鼓励并支持孩子多交朋友,还可以根据情况,指导孩子的交往能力,让孩子提高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只有明确了幼小衔接该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能力。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有建立幼小衔接的意识,一起帮助孩子,让他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威海市环翠区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