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的小花园”
在生成性课程中出彩
——以师幼共构“小花园”为例
作者:楼 华
太仓市艺禾幼教中心朝阳幼儿园园长
简介
个人简历:楼华,中共党员,一级教师,现任太仓市艺禾幼教中心朝阳幼儿园园长。从教27年来她潜心教学,用心育人,曾荣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周氏德育奖励金、苏州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论文发表15篇、省市级获奖30余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性课程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不确定性”是生成性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幼儿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探究体验中,能获得无限的学习机会。我们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游戏中反复实践,在改造中不断调整。
暑期,我园对塑胶场地进行改造,开辟了部分泥地,并在泥地上铺设草坪。秋季入园时,幼儿提出了疑问:这些草坪有什么用?我们在哪里做操?“我们的小花园”课程因此生成,旨在构建有益于幼儿活动的“小花园”,让幼儿“思维的小花园”在真实体验中出彩。
一、支持幼儿在生活中大胆探究,“小花园”场景逐一显现
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是生成性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要了解幼儿在生活中真正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并提供有效支持,为幼儿创造新的学习机会。
(一)顺应兴趣,鼓励幼儿在讨论中产生内驱力
兴趣是点燃幼儿心智的“燃料”。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幼儿对草坪产生一连串的问题,其内在好奇、好问的学习品质也随之产生。如何将“小草坪”变成“小花园”?幼儿心目中、教师心目中的“小花园”各是什么样的?“小草坪”能否与生成性课程产生关联?带着这些疑问,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我希望草坪中间挖个洞,里面养一群小鸭子。”“我觉得应该种上好看的鲜花。”“小花园里还应该有座桥。”……幼儿源于生活经验的想法很多。如何顺应他们的想法,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多的想法,到底听谁的,怎么做?在教师启发式提问后,幼儿围绕“小花园”设计、施工图论证、材料组织等进行讨论交流。
(二)问题引领,支持幼儿在质疑中持续探究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在生活中面临的难题、提出的问题、想要了解的事物以及表现出好奇心的那一刻,都是最佳的“信号”。这样的“信号”隐藏在教师和幼儿共同相处的寻常时刻。例如,幼儿用自制花束、围栏等材料装扮“小花园”。在摆放花架、椅子时,他们提到了一支“乐队”。教师注意到幼儿的关注点已经从“装扮小花园”游戏转移到“乐队表演”游戏中。由此,一个新的探究线索就此诞生:什么是乐队?怎样表演?表演给谁看?围绕这个情境线索,幼儿自发组建乐队,用奶粉罐、自制沙球等仿真乐器进行表演。他们使用毛绒玩具充当“观众”,用积木块、旧窗帘、纱巾等布置舞台。这些多样的探究体验,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更好地表达自己关于“乐队表演”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思维紧跟幼儿当下的探究兴趣,不断促进幼儿持续性学习。
(三)争论互动,鼓励幼儿在挑战中相互启发
幼儿是在问题与挑战中不断积累经验的。在“小花园”探究过程中,教师同样被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启发着,并想方设法地顺应幼儿好奇的天性。教师与幼儿一起改造,将“小花园”变得更加“好看”“有用”。幼儿不再满足于“乐队表演”以及玩偶观众时,争论也随之而来。这种争论往往是生成性课程继续推进的一个契机。“草坪音乐节”就是幼儿争论后的新产物。幼儿在群体互动中产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励着他们持续思考并验证自己的想法。
二、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复实践,“小花园”内容不断丰富
在观察幼儿、规划课程时,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需求,支持幼儿在感知、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直接感知,在游戏中大胆想象
幼儿是在直接感知中开始学习的。例如,在“地摊”游戏中,幼儿自己编织的花篮广受欢迎,教室里的游戏空间难以满足买卖的需求。为此,幼儿提出将花篮拿到“小花园”售卖。于是,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幼儿思维:编织花篮放在哪里?怎样让更多的人喜欢?当幼儿精心编织的花篮出现在“小花园”时,尽管起初引起了一阵轰动,但是买花篮的人寥寥无几。不久,树枝、树叶、野花、野草、小石子等自然物,成为花篮的“黄金搭档”,深受“市场”青睐。当幼儿抱怨“花篮太少了”后,“陶泥工坊”“咔嚓照相馆”很快出现在“小花园”的“地摊”游戏中。
(二)勇于实践,在游戏中充分表达
重复性操作对幼儿来说是较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提供开放性的材料,支持幼儿重复性操作,并鼓励幼儿采用新的方法与材料互动,进而引发新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陶泥工坊”中,幼儿探讨如何改变陶泥的形状,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教师鼓励幼儿在操作实践中,与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幼儿用陶泥制作成人认为是“奇形怪状”的器皿,在幼儿的眼中却是漂亮的“碗、盆、罐”。
(三)自由体验,在游戏中共享思维
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幼儿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产生自我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激发持续性共享思维。例如,当“地摊”游戏被“草坪音乐节”游戏“嫌弃”时,不服气的“摊主”与“乐迷”进行了一场大比拼。不久,“地摊”游戏升级版“美美大集市”精彩开张,“小乐迷”也被吸引过来。原本两个不同内容、互不干涉的“小花园”游戏,由此产生了“交集”。
三、引领幼儿在改造中不断转化,“小花园”项目持续优化
在“小花园”构建过程中,教师聚焦幼儿的对话与表征,不断优化游戏场景与内容,持续引导幼儿将零散的、碎片化的经验及时地梳理与整合。
(一)游戏日志,在交互中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
在“小花园”构建过程中,幼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其中有针对材料的探究与思考,有来自同伴的问题与争执,这些对幼儿来说都是有意义的经历、有价值的体验。因此,教师鼓励幼儿将在“小花园”中发生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用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在自己的“游戏日志”中。例如,“咔嚓照相馆”游戏进行得“磕磕绊绊”,有针对照相机制作材料的,有针对具体场景的。幼儿通过分享“游戏日志”,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加深大家对探究内容的理解,并从同伴那里获得新的灵感和启发。
(二)档案记录,在评价中见证幼儿经验的获得
幼儿成长档案涵盖幼儿、同伴、家长、教师的记录与评价,是帮助教师与家长建立关系的重要工具。例如,在“草坪音乐节”游戏中,有的幼儿对演出服装很感兴趣,并和家长一起搜集各种材质的布料,了解服装的各种款式,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探究服装的制作流程。教师及时把幼儿的设计图、成品照片以及他们自己的描述性语言记录在案。
在“小花园”建构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以“少问成人”的方式进行探索,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让“思维的小花园”在生成性课程中不断出彩。
(江苏省太仓市艺禾幼教中心朝阳幼儿园)
THE END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订阅点击图片链接
投稿咨询:
(吕)
19895369501(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