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行动——
双向衔接
助力成长
幼儿园到小学
不是翻山越岭
不是跳跃大沟深壑
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
而是童年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
——虞永平
充实理论 助力衔接
1
学习纲领性文件
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的衔接,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建立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也鲜明地提出了科学地保育教育理念,完善了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钱幼大班组教师们观看视频,认真解读,潜心钻研。
认真倾听
仔细研读
通过深入学习《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内容,我们大班组教师认真领会精神、总结教育经验、落实家园互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
自主学习 反思感悟
在研读《评估指南》的基础上,大班组教师根据教研室推荐的关于“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文件,进行了自主学习,并做好笔记和反思。
TULIPA
SPRING
家园共育 聚焦问题
01
家长方面
对于家长来讲,升入小学是孩子独立成长的第一步,在他们即将跨出这一步时,家长内心的焦虑、担心和疑惑是非常多的。我们针对这一情况,在班级群内用问卷调查和对话交流的方式向家长收集了他们对于幼小衔接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还是存在很多焦虑和疑惑的,家长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建议。
?
02
幼儿方面
除了家长对于上小学存在疑惑,孩子们的内心也存在着许多憧憬和向往,他们也有许多问题——
小学里要不要打扫卫生?
小学老师是什么样子的?
小学里我会有哪些同学呢?
一年级会有什么学习内容?
我想知道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去小学我要带红领巾吗?
小学要带书包吗?
小学的上学时间是几点?
小学能午睡吗?
去了小学,我还能和朋友一起做游戏吗?
上小学后,我们会有很多作业吗?
我们会有点心吃吗?
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调查,
我们发现家长更多的是担心
关于学习技能和习惯,
而小朋友更多的是担心
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那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有效的帮助他们
解决困难呢?
小组共研 思维碰撞
根据家长和小朋友们提出的困惑,结合《指导意见》和《评估指南》,大班组教师围绕身心准备、自理能力、学习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四大方面开展分组研讨,老师们踊跃发言,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01
身心准备
?
臧玲玉老师:
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是幼儿进入小学最基础的准备。
02
自理能力
?
吴海燕老师:
1、幼儿学会分类整理和存放个人物品。
幼儿园和家庭都应提供存放幼儿个人物品的设施设备,指导幼儿逐步学会分类整理和收纳衣物、图书玩具、学习用品。
2、引导幼儿逐步树立时间观念。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时间,学会按时作息,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唤醒幼儿的自主性,才能激发他们对小学的期待。
03
学习习惯
周洁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建议家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尤其是握笔姿势和坐姿。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整理学习用品,让孩子懂得爱护书本、保持书本清洁的习惯。
04
社会适应能力
陈嘉玲老师:
良好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幼儿入学后结交新朋友、认识新老师,逐步适应小学新的人际关系。扩展幼儿的交往范围,鼓励幼儿和不同年龄的伙伴、成人交往,认识新伙伴。
营造宽容接纳的师幼交往氛围,用尊重、接纳的态度与幼儿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用对错简单评价,肯定积极想法,满足合理需要。
思维导图
“幼小衔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本次教研活动,帮助老师加深对科学幼小衔接精神的学习与理解,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科学有效衔接工作的落脚点。
我们要将幼小衔接工作渗透在各年龄段以及一日生活的全过程,形成良好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无锡市钱桥中心幼儿园
编辑:臧玲玉
文字:张新于
审核:姚旭红
发布:王晓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锡市钱桥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