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宣传月7 | 游戏对孩子的意义,超出想象
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教育部联合相关机构推出“回归快乐童年”访谈节目,特邀专家华爱华、徐则民解答育儿困惑,强调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今年第五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以“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为主题,聚焦幼儿入园准备及小学适应问题,倡导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宣传月旨在传播科学教育理念,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教育部联合相关机构推出“回归快乐童年”访谈节目,特邀专家华爱华、徐则民解答育儿困惑,强调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今年第五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以“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为主题,聚焦幼儿入园准备及小学适应问题,倡导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宣传月旨在传播科学教育理念,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游戏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不仅促进智力发展,更培养合作精神。为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教育部联合相关机构推出“回归快乐童年”专家访谈节目。本期《爱玩才会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与南西幼儿园徐则民副园长,为家长解答育儿困惑。时值第五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强调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本期微信教师刊聚焦芷江中路幼儿园的低结构活动实践。通过现场观摩与专家研讨,展现了低结构材料如何激发幼儿的无限创造力——简单的管子在小班是游戏道具,在大班则成为科学探索工具。活动强调教师应提供生活化、可组合的低结构材料,赋予幼儿自主探索空间,避免将隐性目标转化为单一任务。芷江幼儿园的实践表明,低结构活动的核心在于“孩子表现自己,教师发现孩子”,通过持续观察与适度支持,让学习在自由环境中自然生发。

文章反思了当前教育观摩中普遍存在的“蜻蜓点水”现象,指出许多观摩者过度关注教学成果与材料,却忽视了观察儿童真实的学习过程。作者结合自身从教经历,提出“站稳10分钟”的观察方法,即定点、静心观察儿童与材料的互动。实践证明,这种深度观察能帮助教师发现孩子的兴趣、能力与需求,从而反思教学材料与策略的适宜性。文章呼吁教育者从“搬运工”转变为真正的观察者与思考者,在日常教学中践行持续、专注的观察,以捕捉儿童成长的珍贵瞬间。
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因“六斤有多重”产生好奇,教师抓住契机,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探究重量概念。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秤,分组寻找并称量六斤重的物品,如书本、石头、橘子等,发现不同物体重量相同。活动逐步延伸至健康话题,幼儿调查“胖瘦好坏”,绘制体重图表,设计健康棋,在游戏中学习测量、统计与健康知识。整个过程体现了游戏与学习的融合,教师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支持其自主探究,促进认知与能力发展。
《上海托幼》杂志与上海市幼儿游戏研究所联合举办“游戏与幼儿”论坛,聚焦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核心价值。论坛设专业场与家长场,邀请章洁、华爱华、徐则民等专家及优秀教师,分享安吉游戏课程实践、教师如何支持自主游戏、游戏与教师专业发展等议题。活动强调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引导和一物多玩等方法,激发幼儿潜能,促进身心发展,助力教师与家长成为幼儿游戏的智慧陪伴者。
文章探讨了在幼儿游戏中赋予孩子自由的重要性。教师常因担忧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而过度干预,如控制游戏人数和角色分配。然而,作者通过实践发现,当允许幼儿自主协商时,他们能积极应对挑战,如人多时学会等待和回避,从而获得宝贵经验。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非但不是坏事,反而能激发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交技巧,增强游戏魅力。教师应转变角色,从控制者变为支持者,挖掘不确定中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在自由游戏中全面发展。
文章通过作者在朋友圈所见春日景象与回忆一位小学生带领其感受校园植物的经历,对比了两种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作者反思,若仅将春天局限于教室内的环境布置与教学活动,孩子难以真正感知自然;而通过亲身触摸、观察、品尝等感官体验,如撕叶闻香、观察植物生长、品尝果实,孩子才能构建属于自己、鲜活而深刻的春天记忆。因此,教育应鼓励儿童在大自然中直接探索,让春天成为他们童年中不可磨灭的真实体验。
第十届“看图编故事”活动于2017年5月20日圆满结束,来自全市各区县的24名小选手从八万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比赛分小班组和中大班组进行,选手们在十分钟准备后,面对评委沉着发挥,创编出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故事。由幼教专家、作家等组成的评委团队,从专业角度探讨了活动对幼儿语言、逻辑及文学素养发展的积极意义。颁奖环节中,获奖小朋友喜获精美绘本。活动历经二十年,已成为促进幼儿语言与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平台,受到家长和专家的高度认可。
文章探讨了在幼儿游戏中赋予孩子自由的重要性。教师常因担忧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而过度干预,如控制游戏人数和角色分配。然而,实践表明,当幼儿被允许自主协商和决策时,他们能积极应对挑战,如通过长时间讨论解决角色分配问题,并从中习得等待、回避和合作等宝贵经验。这种自由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自主能力,还使游戏更具魅力。教师应转变角色,从“保驾护航”转为支持者,机智挖掘“不确定”中的教育价值,推动幼儿在动态游戏中获得更丰富的成长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