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本文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教育的地位及其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作者指出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并强调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可能存在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方法,强调赏识和赞扬幼儿的重要性。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组织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建构式课程中艺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本文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教育的地位及其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作者指出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并强调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可能存在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方法,强调赏识和赞扬幼儿的重要性。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组织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建构式课程中艺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福州花巷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名为《我是一片小树叶》的艺术活动,旨在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培养他们的动作创编能力。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谈话回忆秋天树叶的变化,自由表演小树叶的动作,并倾听乐曲《秋叶》进行动作创编。教师观察并分享孩子们漂亮的动作,最后进行集体表演。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创意和表现力,也加强了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
本文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强调了创造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教师需细心观察、引导并延续孩子的创造性表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创造者,应注重其个性化创造。通过音乐活动实例,展现了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并深刻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本文主要介绍了音乐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包括声音的产生、噪音和乐音的定义、音高、乐音范围、音名与唱名、音列与音域、标准音、全音与半音、自然音与变化音、音阶、记谱法、简谱和五线谱等。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它们在音乐中的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基本构成和记谱方法。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作者强调了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让孩子掌握技能,更通过活动促进孩子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和成果: 1. 从教师的传授为主转变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作者通过理论学习、探究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创造各种情境和机会,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 2. 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作者认为幼儿有巨大的潜能需要发掘,因此设计了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的活动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通过让幼儿用身体感知节奏,利用打击乐器演奏,以及让幼儿自己创编节奏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作者通过歌曲教学等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感受自然和生活,将所见所闻变成诗歌、歌曲甚至剧作,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提高幼儿的创编能力。 4. 正确把握“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作者认识到在实施教育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最后,作者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点滴体会和未来的探索方向。
该文章主要探讨了新《纲要》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新的教育理念。文章指出,当今社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在开发孩子智力、陶冶情操、激发自信和锻炼意志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的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技能模仿和训练而忽视创造力培养、注重知识技能灌输而忽视情感体验等。新《纲要》强调了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育者发展幼儿的艺术兴趣,通过艺术活动体验审美愉悦,并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同时,新《纲要》也强调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为每个孩子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让他们在个性化活动中体验满足和成功感。通过对新《纲要》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注重创造性、个性化和情感体验的教育,旨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并体验到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音乐,一种跨越国界、时空的艺术形式,其神奇的力量在人类生活中引发广泛的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发现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思想感情波动,刺激神经系统,改变情绪,甚至治疗疾病。通过一系列实验,心理学家们揭示了音乐旋律、节奏和音调与情绪的紧密联系,证明了人类对的感知能力与语言表达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全脑共同行为的结果。此外,音乐还具有独特的医疗价值,能够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减轻病症,甚至对治疗癌症等顽症有积极作用。同时,音乐还能激发失忆人士的记忆,创造奇迹。因此,音乐的力量神秘且强大,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学活动程序对实现教育目标及幼儿身心愉悦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韵律活动教学中。程序应动静交替,节奏松紧合理。本文通过动作开始导入程序,阐述了韵律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从动作观察、模仿、迁移及探索开始,帮助幼儿丰富动作表达“语汇”,发展基本学习能力。教学结束程序应让幼儿在“享受”中恢复身心疲劳,欣赏自己的创作表演,不宜再提出技术性要求或进行评判性谈话。
本文探讨了基础演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强调了语言和运动之间的基本联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在孩子的生活中,语言和运动的统一、各种联系以及相互作用变得生动而透明。文章还讨论了基础演奏游戏中的“一起做”、“模仿”和“自己做”的概念,并强调了从“共处”到“相互”,再到“互为对手的游戏”的群体兴趣发展阶段。最后,文章呼吁要重视那些能够加深孩子经历和体验的相互作用,并指出只有当我们真正注意到并享受这些有意义的瞬间时,我们才能为孩子们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介绍了东南幼儿园傅晓枫老师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实践。傅老师通过创设环境引导幼儿感受美,指导幼儿正确感受人际关系中的美,帮助幼儿区分善恶、美丑,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美,以及培养幼儿学会评价美的能力。这些实践主要在自由活动中进行,旨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并使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