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研动态】这就是“艾”——实验幼儿园中五班班本课程
《这就是“艾”》班本课程源于幼儿对植物角艾草的好奇与探索。孩子们通过闻、摸、问等方式激发兴趣,课程围绕“识艾、探艾、食艾”展开,设置情感、认知、能力三维目标。活动中,幼儿参与种植、观察、制作香包和美食等实践,了解艾草的特征、药用价值及端午习俗,锻炼动手能力与语言表达。教师遵循《指南》理念,支持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深度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课程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多元感知促进成长,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未来将继续探索艾草的更多奥秘。
《这就是“艾”》班本课程源于幼儿对植物角艾草的好奇与探索。孩子们通过闻、摸、问等方式激发兴趣,课程围绕“识艾、探艾、食艾”展开,设置情感、认知、能力三维目标。活动中,幼儿参与种植、观察、制作香包和美食等实践,了解艾草的特征、药用价值及端午习俗,锻炼动手能力与语言表达。教师遵循《指南》理念,支持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深度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课程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多元感知促进成长,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未来将继续探索艾草的更多奥秘。
《图形王国》班本课程以幼儿熟悉的图形世界为切入点,通过多元活动激发探索兴趣。课程从"认识图形"启程,孩子们在讨论中辨识圆形、三角形等基础形状;通过家园共育完成"图形大调查",在校园环境中开展"图形大发现";结合《好饿的小蛇》绘本建立形状概念,在"图形滚滚乐"中感知圆形特性;"泡泡大作战"揭示表面张力原理,折纸活动展现图形变换奥秘;最后通过创意绘画和亲子拼图深化认知。课程以游戏化方式培养观察力与想象力,让幼儿在生活化场景中积累图形经验,持续保持探究热情。
《我和时间有个约》是大二班针对幼儿迟到现象设计的班本课程,旨在培养大班幼儿的时间观念。课程从“时间初体验”入手,通过调查表、认识时钟、制作纸杯手表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第二阶段“趣探索”聚焦“课间十分钟”,引导幼儿规划短时任务,解决时间分配问题。第三阶段“时间规划师”通过制定晨间计划、自主签到、设计一日生活表等活动,提升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课程以幼小衔接为切入点,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幼儿逐步建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守时习惯,成为“时间的小主人”。(160字)
《我的情绪“很哇塞”》课程以《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为指导,通过绘本、游戏、调查表等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开心、生气等基本情绪,学会表达与调节情绪。课程分为“初识情绪”“与情绪做朋友”“管理情绪”和“情绪游戏”四个阶段,引导幼儿用颜色表征情绪、记录情绪日记、掌握深呼吸等调节技巧,并学会通过倾诉、拥抱等方式化解负面情绪。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同理心与社交能力,使其逐步成为情绪的小主人,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课程通过互动与实践,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会接纳与管理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天早上,徐希晗因被蚊子叮咬引发全班对蚊子的好奇。孩子们通过提问、查阅资料和亲子互动,发现只有母蚊子吸血繁殖,并认识了蚊子的外形特征及常见种类。随后,他们主动打扫教室、自制驱蚊水和香包,尝试用加长版灭蚊拍驱蚊,虽遇挫折但不断改进。被叮咬后,孩子们还学会正确处理伤口并采访保健医生获取专业建议。整个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提升了探究能力和抗挫力,教师则通过支持性引导和家园合作,将生活问题转化为生动的学习契机,体现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160字)
《我的小手真能干》班本课程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针对小班幼儿生活能力薄弱的特点,通过探究小手功能激发幼儿自我服务意识。课程从"小手初印象"调查入手,引导幼儿观察指纹、指甲等特征;开展绘本共读、美术创作、拍球游戏等活动锻炼手部灵活性;通过剪指甲、防烫伤等实践培养保护意识;最后以自理比赛检验成果。活动贯穿"做中学"理念,幼儿在穿脱衣物、整理物品等日常任务中显著提升动手能力,同时建立劳动成就感。家园协同助力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60字)
《毛线趣多多》课程源于中班幼儿对毛线的自发探索。教师以区域活动中幼儿缠绕、剪裁毛线的兴趣为起点,设计"寻线-探线-编线-玩线"系列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调查家庭毛线用途、寻找园内"线朋友"、共读毛线绘本、整理毛线团等活动,认知毛线的多元价值;在编织猫头鹰、制作毛线迷宫、创意毛线画等手工中发展精细动作与创造力;通过毛线跳格子、传声筒等游戏,体验传统玩法的创新乐趣。课程融合五大领域发展,践行"做中学"理念,让幼儿在观察、创作、交流中收获成长,教师也在过程中深化活动指导策略。
小一班课程故事《吃饭这件事》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导,聚焦3-6岁幼儿饮食习惯培养。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幼儿普遍存在挑食、依赖喂食等问题,随即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借助“食物金字塔”讲解营养均衡,通过绘本《如果不吃青菜》《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科普健康饮食知识,组织超市采购蔬菜的社会实践,并推行“光盘行动”培养珍惜粮食意识。活动中融入七步洗手法、餐后自主游戏等生活技能训练,通过贴纸奖励机制激发幼儿参与热情。课程将进餐环节转化为教育契机,在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同时,帮助其建立终身受益的饮食习惯,体现了“放手教育”下幼儿自主成长的无限可能。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布吉街道凤凰第一幼儿园”,内容聚焦该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特色课程及日常活动。文章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了幼儿园如何通过多元化教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包括艺术启蒙、体能锻炼和社交能力培养等。同时,文中还分享了家长参与活动的温馨场景,体现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该文旨在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了解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窗口,传递科学育儿理念。
思茅区第二幼儿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开展特色班本课程汇报。各班级立足幼儿兴趣,通过沉浸式体验活动深化民族文化认知:小一班《筑梦普洱漫游记》探索民族建筑智慧,小二班《缺"衣"不可》感知服饰文化,中班组以红色主题教育培育爱国情怀,大班组通过民族团结课程和中草药探究传递互助精神。茶文化课程《萌娃探茶》《茶韵初心》则让幼儿在实践中共情本土文化。活动有效提升教师课程建构能力,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游戏与生活,让"石榴籽"精神在童心中生根发芽,实现思政教育与幼儿发展的有机统一。(1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