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班 刘涛
主题背景
玩,是孩子的天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恰逢我班幼儿对沙池非常感兴趣,耳边时常能听到他们说:“老师,今天轮到我们班玩沙池了吗?”“老师,今天我做的游戏计划是在沙池搭一个城堡”……
于是,我们便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玩沙的过程中自由探索、发现与感知。
第一阶段:水去哪了?
观察与实录:
珺珺走进沙池,拿起小铲子,先挖了一个小圆坑,挖好后,他让站在一旁的多多将水倒进坑里,多多刚把水倒进去没一会儿,水就不见了。多多一边着急地抢着珺珺手里的铲子,一边大喊:“别弄了别弄了!你把我的水都弄没了!”
珺珺觉得自己很冤枉,连忙对他们解释说:“不是的,我是要把水上乐园挖的再深一点。”
就这样,几个小家伙们争论了一番,珺珺迫不得已地拿着水桶又去提水了。
分析与回应:
水上乐园建造前,珺珺本是兴高采烈的进行自己的想法,但是在挖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倒进去的水不见了呢?
问题二:水去哪儿了?
问题三:有什么办法不让水流走?
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他们争吵,责怪是对方把水弄没了,两人多次的探索后,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中班的孩子而言,沙水知识的前期经验还是不足的,但是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不放弃的精神非常可贵。
我的支持:
对此,作为教师,我先不去打扰他们,保留他们遇到困难时的好奇心,在一旁用录视频的方式记录他们整个游戏过程。游戏结束后,进行分享总结,让珺珺说说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并和全班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对策:
1.应该怎么做?
2.还需要哪些材料?
有了这样的分享与交流,相信在下次游戏时,珺珺就会有自己新的整改方式。
第二阶段:个性化材料—布,可行吗?
观察与实录:
再次来到沙池,珺珺又开始了他的水上乐园计划。在上一次的分享讨论后,这次他把之前的小圆形水沟改造成了长条形,倒入水后,水还是不见了。水不见了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水也无法引入水沟,这让他又陷入了困惑。
这时,站在一旁的源源灵机一动,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个性化材料—布拿了过来,对珺珺说:“我们把布铺在沙子上面试试看吧?”他们将布铺平在沙子上,这次水会不会流走呢?
五六分钟后,听到了孩子们这样的一段对话:
源源:哎呀,我们挑战失败了!
珺珺:这样做好像会变干。
多多:没水了!布都吸走了,情况加重了。
盼兮:没关系,我们再用榕榕的办法试试看吧!
分析与回应:
珺珺再次在解决不让水“流走”这个问题上徘徊、思考,但是多次的尝试,效果并不大,让他也失去了之前的信心,游戏再次陷入困惑状态。尽管源源主动去帮助,使用个性化材料—布,但也失败告终。因此,适时的介入是此次游戏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的支持:
进行适当的介入,给孩子在游戏中一个经验的支撑,简单的介绍新材料,从而让幼儿也能进行有效地思考:怎样才能让水不会流走呢?通过这样的沟通尽快解决珺珺遇到的困惑。
第三阶段:水流走了吗?
观察与实录:
通过前两次的尝试,这次游戏时珺珺在前经验上进行了改良,他还是把水沟的形状变成了长条形,但手中除了铲子和水桶外,还多了两个新材料“片面管+半状竹筒”, 同时也新增了几位小伙伴的加入。
有了计划,说干就干。几个小家伙们商量好,分工合作,有的走向收纳架搬来他们需要的材料“片面管+半状竹筒”,有的孩子在挖水沟、还有的孩子在用水桶提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任务。
他们把水沟挖好后,将片面管和半状竹筒相结合,一根一根的放入已经挖好的沟里, 放完后,多多将水倒入竹筒中,这时水虽然能从半状竹筒的一端流到另一端, 但在尝试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水竟然会从两块半状竹筒之间的连接口流走。
见此,珺珺和同伴们又换了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可都没有成功,水还是“流走”了。
分析与回应:
新材料的投入,孩子们对解决水流走的问题又抱有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能通过片面管的使用,尽快解决水流走的问题,加快完成引水入沟计划。尽管珺珺和小伙伴们多次尝试探索失败,但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一起思考,一起尝试, 收获了满满的友谊。
我的支持:
《指南》中也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我将水流走的照片放在班级一体机上给孩子们看,与幼儿一起商讨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我通过科学小实验:会流动的水,让孩子们知道了不让水流走的秘诀:要一高一低放。我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重拾信心,为下次游戏做准备。
第四阶段:连接口的奥秘
观察与实录:
镜头1:
珺珺和小伙伴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开始之前没有完成的任务,大家认真的进行分工合作,都希望能快速的完成。这一次,珺珺将两根片面管连接口处改成了一高一低的形状,当珺珺铺好几根片面管后,多多也迅速的拿着小碗往半状竹筒上倒水,结果出人意料,水直接从第一根竹筒流到了第二根竹筒上,成功完成了引水入沟,水不再“流走”了,而是顺着高低片面管流入水沟里。珺珺和多多他们几个开心地跳了起来。
镜头2:
挑战成功后,孩子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极具创造力的他们在沙池里又玩出了新花样。
佳琪:我们来建马路吧,让汽车在马路上行驶。
猫猫:我想搭一个高架桥,我的爸爸就在上面开过,可高了。
辰辰:用篮子找宝藏,我以前还找到过贝壳呢。
芒果:这像不像我们班级科学区的天平?
可可:我的重,芒果你的轻,轻的才会在上面。
分析与回应:
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游戏中,刚开始珺珺和同伴们尝试解决如何才能不让水在连接口处流走,但屡屡失败。可是孩子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互相帮助、不怕困难,探索出解决方法,最终顺利的完成了本次的改造,获得成功体验。
我的支持:
《指南》中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孩子们顺利完成改造后,我继续鼓励幼儿,让孩子们通过铲、堆、拍、运等技巧,在沙池里“发明”了不同的玩法,在发展手腕精细动作的同时,孩子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也渐渐成长起来了。
第五阶段:井里有水吗?
观察与实录:
由于水池距离沙池较远,孩子们就有了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多多:水池好远啊!水桶拎的我手都红了。
珺珺:我跑的时候水都洒出来了。
师:沙池旁边就有井,你们怎么不用井里的水呢?
芒果:老师,我们一开始用的就是井,可能是井坏了吧,水没有出来。
PS:井究竟有没有坏?
珺珺用水瓢将瓶子里的水舀出来再倒进井里,但舀了两次就够不着了。一旁的盼兮灵机一动,将瓶子倾斜45度角,顺利地将水直接倒入水瓢。
丰丰有点不知所措,便问我:老师,我干嘛呢?
还没等我回答,盼兮就当起了总指挥官,对他说:丰丰,你来扶着这个瓶子,我来负责压井水,珺珺你来把水倒井里。三人各司其职,没一会儿水就哗啦啦地流下来了!孩子们分工明确,合作压水,成功将井里的水引了出来。
我的支持:
《纲要》指出:“教师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在此过程中,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我没有急于上前帮忙,而是慢慢等待,给孩子们探索的空间,最终成功压水。
第六阶段:引水入池
观察与实录:
水是出来了,可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盼兮:怎么才能把水流到沙池里呢?
丰丰:我们可以用水管延长,这样水就可以流到沙池里了!
pvc管应该怎样连接在一起呢?大家带着各自的想法,进行了第一次连接。
珺珺:“我的pvc管没有办法固定,我总是用手扶着好累啊!”
多多:“我们拼接的pvc管总是漏水怎么办?
孩子们讨论着各自的想法。重点任务是怎样才能固定好pvc管,完成引水。
镜头2:
根据前一次出现的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于是又新增添了一些材料,尝试进行第二次引水。
珺珺:我去拿支架和片面管。
丰丰:支架太少了,不够呀!
珺珺:那怎么办呢?
多多灵机一动,说:空心积木那里有好多篮子,我去拿。说完立刻飞奔过去。
珺珺:一个人不行,我们要合作搭,你们也快来帮忙。
孩子们将片面管从高到低依次叠压,并且适时进行调整间距及方向,终于,引水成功啦!
分析与回应:
幼儿在用支架、片面管等材料引水入沙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的专注投入、坚持不懈、分工合作,具备了优秀的学习品质,虽然遇到了支架不够、Pvc管不可行等很多困难,但是他们都在尝试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一次次的实践、去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推进游戏的发展。我注重游戏分享环节的反思,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通过倾听幼儿的交流和分享,提出问题,不断追问,引发幼儿尽可能清晰的回顾自己的游戏过程,通过不断反思逐步建构自己的经验,积极推动孩子们去发现不同主题、多样化的玩法,让游戏更精彩!
教师小结:
整个案例从一个偶发事件“水去哪了缘起”,从而引出了引水入池这个大工程的展开。
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沙池里,孩子们玩沙戏水、快乐建构,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创造、反思、协商合作和解决问题。在游戏中,我看到了很多孩子的深度学习。如:他们为如何不让水流走、如何引水,想了很多办法也进行了多次尝试。面对困难,孩子们没有放弃、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不断调整,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对于游戏中,教师的适时介入、游戏结束后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与分享”、游戏材料的投入如: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低结构材料(士兵、小椅子、钓鱼工具…….)还是有不足的,需要不断改进,继续推进游戏的展开。
扫码关注
图文 | 刘 涛
排版 | 严浠齐
审核 | 沈雪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丰城东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