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就
点赞分享
哦~
幼儿园一日过渡环节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将幼儿从一种活动状态转向另一种活动状态时产生的中间环节。它满足了幼儿对一日教学活动张弛有度节奏性变化的适应需要,满足了幼儿身心活动节奏更替的需要。对于教师来说,过渡环节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反思教学策略、调整教育方案以及培养教育机智的机会。
教研组在幼儿一日生活过渡环节实施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幼儿自主与规范失衡。
仍有班级存在“大一统”现象,或者自由自在的“自主”状态。在过渡环节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过于放羊,幼儿在过渡环节无所事事,以至于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过于高控,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在过渡环节中由教师统一安排,幼儿缺少了自主的活动。
2.有效的组织策略缺乏。
教师多数时候运用口号式的引导策略,如“小便洗手喝开水”,缺少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组织引导策略。口号式的引导策略也限制了幼儿自主活动的生成,过渡环节显得过于死板、无趣,同时也形成更多的消极等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抑制了幼儿主动、活泼的个性发展。
3.班级经验分享交流少。
各班级之间互动交流较少,有效组织策略和经验没有得到交流和分享。同年龄段班级之间没有经验互学和迁移运用机会,导致各班只局限于班级自身仅有的经验,无法进一步将过渡环节中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产生以上问题的很大原因是当教师置身于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自身并不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在组织过渡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时需要更高维度的展望,通过教研组有效活动的组织,促进各班有效策略的共享及问题改进。针对以上问题,教研组有必要通过教研活动助推班级之间有效策略和经验的交流分享、互通互学、迁移运用,充分发挥优秀班级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研活动是教师交流教育感受、分享课堂经验的平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放样、辐射、留白三个递进的阶段详细记述教研组织优化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有效策略。
一、放样——试点先行,优化探路
试点是正式进行某项工作之前,先做小型试验,以便取得经验。试点同样也适用于教研活动,通过试点班级的问题聚焦、研讨、改进,探索出有效的组织策略。通过试点班级的不断探索、优化,再以点带面。
1. 确定示范班级,定点观摩。
观摩是幼儿园园内进行学习研讨的交流形式。观摩学习有利于教师学习示范班级的有效策略,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育观念。而基于观摩的意义,示范班级的确定尤为重要。所谓示范班,需要具有一定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在确定示范班级时也需结合教师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如,组长班适合做示范班。组长自身应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及丰富的教学策略,因此在确定示范班时,组长班是最优先考虑的。或班级管理能力强的教师带示范班,这样的教师首先在班级管理上非常有经验,也有很高的观摩价值。或有创新策略的带示范班,发挥教育价值最大化是观摩的最主要目的,因此在确定示范班级时也可以请有创新策略的带示范班,给大家带去新的思路。
示范班的确定,让观摩教师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但并不一定示范班的策略都是有效或最好的,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这就需要观摩教师用辩证的眼光看活动。
2. 半日活动展示,现场诊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为了评估他们的兴趣、特点和需求,以便更有效地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学习与发展。基于《指南》,教研的价值在于利用群体的资源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研活动应着眼于寻找问题、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观摩试点班级过渡环节的组织过程中发现,在集体活动和创造性游戏之间的过渡时间,教师利用敲铃铛的方式分批请幼儿去盥洗、如厕。但是由于铃铛的声音过小,部分幼儿对铃铛声置若罔闻,只有小部分幼儿能够掌握教师的铃铛方法——一声就是第一排孩子去盥洗,以此类推。部分幼儿会“趁乱”去厕所晃一圈就回来了,已经完成的幼儿回到座位上也是无所事事。
从观摩现场,我们发现教师用如厕、盥洗等单一死板的生活活动代替过渡环节,存在拖沓、等待的现象。这些问题不仅浪费了幼儿的时间,形成更多的消极等待,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3. 教研会议审议,改进优化。
过渡环节的存在本身是为了满足幼儿在活动中身心节奏转换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在组织的过程中应克服教师教育决策的主观性,避免过渡环节中由教师统一安排的倾向,同时也要克服教师教育工作的简单化倾向,寻求教学的策略,避免在过渡环节的活动中管则限、放则乱的状况。
在观摩试点班级的过渡环节后,教研组教师及时针对观摩进行研讨,一致认为教师在组织短暂的过渡环节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独立、自制、秩序、合作等品质,弱化过渡环节,将集体活动从高结构转化为开放的、低结构的活动。那么在这短暂的过渡时间,其实可以将小教师的值日生机制与过渡环节相融合,请小教师进行同伴提醒,弱化教师在盥洗环节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音乐的信号机制提醒幼儿分流,既避免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又能让其在愉悦的音乐声中转换心情,营造轻松的氛围。
过渡环节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是承上启下、调节幼儿心理与教育教学节奏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过渡环节要关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注意各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值日生机制与过渡环节有机融合,能更好地发掘小教师机制中的教育价值,使过渡环节真正做到自然的过渡。
二、辐射——经验导行,学习反思
《指南》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我们要树立“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包括过渡环节也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除了自身摸索、合理安排组织环节的策略外,也需要互相倾听同伴的好策略。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教学组织策略分享同样适应。
1. 现场观察式学习。
所谓现场观察式学习是指利用现场的可视化特点进行观摩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场观察是持续改善的基础,过渡环节组织过程中通过现场观察,发现亮点,学习经验。现场观察式学习有利于教育价值最大化,教研组也进行现场观察式学习。
如,针对小班年龄段的幼儿餐前过渡,观摩班级教师在餐前的微时段准备了一个手指游戏“饭团子”,并将游戏与当日的菜谱相结合,用游戏的形式与幼儿分享今日的菜谱,游戏的时间也正是保育教师分发食物的时间。因此,幼儿很容易被午餐的色香味所吸引,激发食欲。通过本次现场观察式学习,拓宽了观摩教师的思维,在餐前的过渡时间利用游戏的形式融合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既充分利用了时间,避免了消极等待,又发挥了餐前准备环节的教育价值。
现场观察式学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直观的现场观摩,让教师在相应的情境下对教师及幼儿有了更直接的观察和了解,收获了直接经验,更适合迁移到自身的组织策略。
2. 经验分享式学习。
所谓经验分享式学习是指通过教研组会议中分享组织经验和策略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针对小班年龄段,如何更好地组织集体活动中间的过渡小时段,也以经验分享的形式进行了交流介绍。会议中,教师分享了自己班中的好策略。如音乐游戏,在过渡时间段带领开展“头发、肩膀、膝盖、脚”的音乐游戏,教师带领幼儿由慢到快做音乐律动,让幼儿在加快节奏的过程中,在手眼协调中获得愉悦。当幼儿全部回到位置上时,教师可以放慢歌词速度并适当改编歌词,如此一来也省去了“让幼儿坐好”课前规则的讲解步骤。
经验分享式学习是辐射范围最广的学习方式。个体从教学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是有限的,而“教研共同体”的组合,更能让教师在互相的分享、研讨中获得更多经验的累积,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3. 问题请教式学习。
所谓问题请教式学习是指教师自主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以帮助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问题请教式学习是最积极、自主的一种学习方式。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前提是观察幼儿。善于问题请教的教师能形成观察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三、留白——自主有行,迁移创新
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绘画、陶瓷、诗词等领域中。留白与生长共存,旨在学习开展中形“白”而质“满”。而留白运用于教研策略中给了教师更多自主的权利,在留白中引发教师的思考与调整,留白而创新。
1. 经验吸收,迁移运用。
《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指出,音乐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过渡环节,可以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或者播放固定的常规性音乐,或者播放幼儿熟悉的会唱的、会表演的音乐。幼儿的一日生活离不开音乐,同样,过渡环节的组织可以利用音乐的独特价值进行人员的分流,既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幼儿身心得到了放松,又使幼儿的行为更加自主。
音乐的使用充分唤醒了幼儿的积极性,在短暂的过渡时间里幼儿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不再是在教师的高控下,而是学会了同伴的互相提醒。整体氛围轻松愉悦,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幼儿有了更多与同伴、与教师互动的机会,产生有益的互动,增进了师生和同伴间的情感。
2. 结合班情,自主调整。
《指南》指出,幼儿在日常生活或自由游戏的场景中的表现是最真实的。因为这两种情境中的幼儿可以自然地、轻松地、由衷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他们的表现是由自己控制和支配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观察、了解到幼儿的兴趣、想法、特点,以及他们的实际能力。观察幼儿的目的是为了检验策略是否适应。观察幼儿行为后,更重要的是适应和调整。
班务会是优化班级管理的一种会议方式。以班级为单位,教师讨论一日生活组织中的问题和难点,通过班务会的形式解决并调整问题,寻求优化组织一日生活的更好方式。
如,在优化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时,本班也是通过班务会的形式进行商讨。首先分析了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本班有些幼儿的目的性还没有那么强,只有教师通过指令性的言语才能更好地督促幼儿完成生活环节。结合本班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我们借用示范班的好策略,运用音乐进行分流,并且用幼儿自己选择的音乐,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针对如厕环节,一方面需要洗手小教师的督促,同时也可以通过小蜜蜂等工具播放《洗手歌》等,用音乐的形式提醒幼儿正确洗手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和幼儿一起洗手。
由于每个班的班情不同,其他班的策略并不适用于本班级。在试用前通过班务会的形式,对策略进行审议,能更适用于本班的幼儿。
3. 积累经验,创新实践。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在教学策略上也需要创新。但创新的基础是积累经验。在已获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能确保在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优化改革。
在一日过渡环节的组织上同样需要创新,一成不变的策略对幼儿来说也会产生倦怠,保持幼儿的新鲜感也需要教师的创新实践。
杜威有一个经典论断: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幼儿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是生长的条件,生长是生活的内容,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在过渡环节不断摸索的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不断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在这一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摸索出真正适用于幼儿、基于幼儿发展的好方式。当然,好的策略少不了分享和传承,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记录这一发展的过程,也是发挥这一探索过程最大的价值。
总之,教研的意义在于教育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集体的智慧远比个体的经验经得起推敲。通过放样、辐射、留白的三段式教研方式的组织,在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探索过程中,以教研组集体教师为资源,教师不断思考、改进、创新,幼儿不断探索、适应、收获。在此模式下收获双向利益,教师的专业化不断得到提升,幼儿的经验不断丰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赋能在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