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们,你们在幼儿园里是不是经常为孩子们一些不经意的小问题而苦恼呢?比如如厕时的卫生问题,喝水时的习惯问题,游戏时的道具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采取一些小措施哦,今天,康康老师就要分享给大家这些“幼儿园里的小秘密”~
1.厕所里的“小脚印”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自理能力都比较缺乏,特别上厕所,对于距离的控制总是掌握不好,不是尿到地上,就是不小心尿到了身上。有些女孩子因为脚站得太靠边,甚至会一脚踩进了便池里。
针对这一“入厕问题”,我们采用了“小脚丫引导法”。根据小班幼儿的身高和年龄特点,我们在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便池前分别用了蓝色和粉色的小脚印进行区分。幼儿在入厕时,两脚分别踩在对应的脚印上进行入厕。这样既帮助幼儿控制好入厕的距离和方向,又帮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排便习惯。小班幼儿的“入厕问题”就这样被“小脚丫”解决啦!
2. 小吸管 大作为
《指南》中指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显然,良好的饮水习惯也包含其中。可是怎样才能促进幼儿自主饮水并保证一天的饮水量呢?其实几根“吸管”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室里开辟出一块幼儿饮水记录表,每个幼儿姓名的下方对应贴上一个纸杯,代表幼儿今天的饮水量,在记录表的旁边有一盒可供幼儿自主选取的吸管。幼儿每喝一杯水,自己便拿一根吸管放入自己的纸杯中。
这样,幼儿通过饮水放吸管的小游戏,可以直观地了解自己和同伴一天的饮水量,相互促进,增加自主饮水的次数,保证一天的饮水量。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饮水记录表,随时了解幼儿一天的饮水量,对于喝水较少的幼儿可以进行个别提醒。一天结束后对幼儿饮水情况进行小结,并把纸杯中的吸管再次放入小盒中,次日重复使用。一个小小的趣味吸管既能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幼儿一天的饮水量,又能促进幼儿自主饮水习惯的养成哦。
3.小纸盒 帮分类
上大班了,孩子们日常活动中需要的材料更多了:彩笔,剪刀,胶水,彩纸等等。每次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桌面上就像炸开了花,乱七八糟。怎样才能让他们有良好的收纳习惯呢?看到幼儿园仓库里的大小纸盒,我想到了好办法。
首先,让每组的小朋友自己选出喜欢的纸盒,接着各组成员讨论本组收纳盒的分类标识。比如,哪个小盒子专门用来放彩笔,哪个小盒子专门放剪刀。讨论完后自己给纸盒做上相应的标志,便于区分。最后分别把自己的东西放入小组的收纳盒中。这样每次操作活动时,各组拿各自的收纳盒,既省时又省力,桌面再也不会乱糟糟啦!
4.玩转桌椅
除了以上生活中的小秘密之外,平时老师进行体能活动时很多幼儿园因受场地和器械的限制,体能游戏很难开展起来。在实践中我发现,幼儿每天接触的桌椅就是很好的体能游戏器械。这些桌椅可以直接摆放在教室里,并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延伸出不同的难度和玩法。这类体能游戏很适合场地较小的幼儿园开展。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体能游戏——“玩转桌椅”以锻炼幼儿的走、爬以及跳跃等动作技能为活动目标。
具体玩法如下:
玩法一:
6张桌子依次摆放成“U”字形,椅子接着桌子依次摆放成“U”字形,桌椅围成一个圆。幼儿可在上面玩“过桥”游戏,桌椅之间的间隔可逐步拉大以增加难度,旨在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见图1)。
玩法二:
6张桌子并列拼成一条“U”行线,所有椅子排成两列,并分别在椅背上镶嵌上绳子,布成一张“电网”。幼儿可沿着这些桌椅排成的线路匍匐前进,旨在锻炼幼儿的匍匐前行动作技能(见图2)。
玩法三:
每张桌子之间放置一块软垫;椅子倒下放置,与桌子围成一个闭合路线。幼儿可先从桌子上往下跳,在沿着椅子依次立定跳远,旨在训练幼儿的跳跃动作技能。注:椅子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幼儿实际能力进行调节。(见图3)
今天的小建议有没有帮助到大家呢?赶紧实施起来,让孩子们更加喜爱幼儿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