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中明确指出艺术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幼儿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另一种语言。艺术对幼儿向善、益智、创造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艺术教育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指南》给大家解读艺术领域音乐活动对小班幼儿一日活动的影响。
一到新学期,我们就一定能看到很多新入园的小班孩子在班里哭闹,这是因为他们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来到了一个崭新而又陌生的集体中,与自己一直依恋的家人分离,产生了焦虑,这时音乐“治疗”无疑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我们在班里放置了一架钢琴,并精心挑选了一些放松、轻快的音乐进行录制;在教室最明显的区角里提供了许多供幼儿使用的小乐器:响板、双响筒、小铃铛、小沙球、卡通沙锤、串铃、小手鼓、手铃、腰铃等,其目的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通过音乐稳定幼儿的情绪,唤起他们情感的体验,发泄内心的焦虑,得到身心的康。
刚开始,很多幼儿仍然坐在位子上,不愿到活动区来,许多孩子还在不停地哭。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把各种各样的乐器都摆放在地上,并装作很随意的样子,津津有味地一一将乐器奏响。这时,孩子们开始陆陆续续地围到老师了身边,瞪着两只好奇的眼睛,有的小朋友甚至已经自己摆弄了起来。为了让孩子能够自由的发挥,我们并没有阻止。在活动中,发现那些本来无动于衷的孩子也开始慢慢凑了过来。几天后,孩子们就对乐器爱不释手,并在老师的组织下愿意跟着钢琴的音乐用手中乐器随意敲打简单的节奏,心情得到了充分的放松,上幼儿园不再是可怕的事情了。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熟悉彼此,更快的投入集体生活,我们设计了一个“猜猜我的朋友是谁”的音乐游戏。音乐响起,我们请幼儿眼睛,随着节奏随意走动,碰到别人的手后就手拉手一起走。音乐一停,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睁开眼睛看看对方是谁。老师就请他们互相抱抱对方,并跟着小鼓的节奏唱:我和某某是朋友;接着音乐再次响起,幼儿跟着节奏拍手找到自己的座位说:“我们都是好朋友。”
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有一个很大的转折就是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从而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可是刚开始,这些规则对幼儿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老师为了能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会比较制约和说教幼儿,例如:“不要乱扔玩具”“小手要洗干净”……可是嗓子喊哑了,往往也只能达到一时的目的,并不能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习惯。我们慢慢细想,这些强硬的命令式口吻对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并没有经过他们的思考,没有趣味,没有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他们只是很机械地去完成,而非内化成自觉地行为。因此,我们设计了用“音乐信号”来创设一种有趣的,愉悦的氛围,帮助幼儿逐步知道听到某首歌曲就该干什么,做什么事情。一方面,幼儿感受着更多的音乐和歌曲;另一方面,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遵守规则,首先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感受、体验到遵守这样的规则是十分必要的。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会有许多的规则:生活、游戏、学习、户外锻炼。我们就尝试和幼儿一起讨论用不同节奏、不同内容的音乐提醒幼儿参与活动。例如:大家一起讨论,要把小手洗干净可以用哪首歌曲呢?小朋友纷纷说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大苹果”有的说:“洗手舞”还有的说“看谁小手最干净”……看到小朋友热烈的讨论着,我们别提有多高兴,因为他们说的歌都与小手有关系。最后我们决定用《大苹果》作为洗手的信号。以此为提示,当《大苹果》响起时,就该如厕洗手了,而且要洗得干干净净的。
用“音乐”引导幼儿对照自我进行约束。同时,我们和幼儿还共同讨论了一日活动中其他环节选用的“音乐信号”。例如:听到《玩具进行曲》就是收放玩具了、听到“妈妈宝贝”就该起床了;另外老师还选用了一些民谣,来作为幼儿安静时的信号,例如:幼儿听着《浏阳河》安静地午餐、听着《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安静地入睡、听着《茉莉花》作为户外活动后回教室安静休息的信号。由于幼儿对规则的意识来源于他们的经验,所以易于接受和遵守,同时他们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规则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教师运用“音乐”信号来替代语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得不断观察和调整。刚用《大苹果》作为洗手信号时,只要琴声一响起,孩子们就风风火火地跑向洗手池,你挤我推,拥挤不堪。显然幼儿虽然知道了这一环节的音乐信号,但效果并不理想。那怎样才能让幼儿能听着信号有秩序地洗手呢?经过调整,我们在《大苹果》弹奏时节奏和音区上做了一些变化:弟弟朋友洗手时,我们就用低八度的旋律,高八度时就该妹妹朋友洗手了。这样一来,洗手的时就不会再拥挤,打闹说话的也随之减少,良好的习惯也就逐渐养成。另外我们将《三轻歌》也加在过程之中,提醒幼儿洗完手轻轻回到座位,从而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情趣。
除了老师主观上上的观察和调整,我们还必须尊重幼儿,这样才能便于幼儿的把握。有一次,收拾玩具后,美妙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还没放完,几个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讲起话来,我有些生气地批评了他们:“你们没听到音乐吗?怎么还在讲话呀?”其他小朋友都有些害怕地地下了头,可是“小鬼头”XX不服气地说:“这是什么歌啊,我听也听不懂,真难听!,里面唱的字都没有的。”他的话给我当头一棒,真是我选的音乐有问题吗?这段钢琴曲可是我费尽心思选的呢,它的旋律可以帮助幼儿调整刚做完游戏时热烈的心绪,渐渐安静下来。可是我没想到幼儿的生活经验,他们对音乐欣赏的水平和兴趣点。
经过事后反思,我把决定权交到了幼儿的手上,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听的音乐,但条件是旋律要优美的,让人能安静舒服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得报了许多歌名:《摇篮曲》、《小猫亲亲》、《我的好妈妈》,都是我们平时教过的曲子。从这件事情我们总结,教师在选曲目时,要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只有孩子理解了才会去接受、喜欢。另外,一个环节的音乐信号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过一段时间,孩子的兴趣点减低了,我们就可以及时更换曲子,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首先,两个搭班老师之间一定要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达成一定的默契。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低下,所以两位老师就必须制定明确的规范。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提出并建立细致的规则,并依据规则对幼儿进行细心指导,让幼儿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约束自己,争取做得更好。例如:一个教师用钢琴组织教学或游戏环节时,另一个教师就要负责去监督和指导的工作,提高质量。两位老师不管谁带班,都要对幼儿统一要求、统一音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良好常规和习惯的养成。
其次,班里的孩子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幼儿本身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在建立音乐信号常规时,我们要不断表扬表现突出的幼儿,鼓励有进步的幼儿,更要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在活动中我们通过评选“小星星”“小朵朵”等环节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性,提高规则意识。
再者,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家园互动也是非常关键的,使幼儿在离园之后继续延续幼儿园某些习惯要求,家园配合显得很重要,我们把事先录制好的表达“音乐信号”的歌曲磁带在家访时送给家长,请他们在家中也可以轮换着播放,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坚持,直到这些习惯在幼儿身上根深蒂固。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贴近幼儿生活,便于幼儿接受理解的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使其发挥了更大、更多的作用,也让我们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幼儿的行为习惯、班级的常规制度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及开展的质量;另外,小班幼儿在“音乐信号”的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等欣赏能力和掌控上也潜移默化的得到了初步的积累和发展,为中、大班进一步的审美情趣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文字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