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采用“以情移情”创新教学模式,立足“情智教育”的共同导向,在教学输入和输出两方面作系统的教学改良,还原情感创作现场,植入多结构情境,挖掘生活材料,结合“通感”教学和实践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认知。
关键词:
美术;学前教育;以情移情
为平衡学前教育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美术课程应采用“以情移情”创新教学模式,立足“情智教育”的共同导向,倡导“多元教学、有效引导和社会化培养”思路,在教学输入和输出两方面作系统性改良,全面提高学生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使其完善自我认知。
一、概念阐述
“以情”是借用丰富而主观化的生活情感体验,并整合跨学科的知识构架,以经验化的情感作为过去和当下的重要纽带,加深作品内涵,体现个人独特意识,不能完全割裂情感成分而只强调对眼前视觉形象的捕捉。多样而交叉的知识框架是学前教育专业属性的重要特征,理应在美术课中合理利用、穿插互补。“移情”是唤起个人内在深刻的感受并迁移至创作过程,以内化的色、线和材料表现真实的自我,从而最终取得明心见性的效果,使所创作的形象不是简单人、事的客观再现,而是对情感、经验的追溯,使作品中所留下的线条不是单纯勾勒的痕迹,而是某种情绪的外露等,以便观者能从该作品中解读创作者的内在世界。“以情移情”美术教学模式主张以“情”为主线,构建进行“情感与能力的渗透教学,跨学科美育的感性教学和强化‘体认’的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二、教学方法
其一,创作过程还原情感现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应侧重还原感性现场,而不是还原客体现场。采用“情感”先导而非“理论”先导的“体认”教学,以情感记忆和材料体会为认知的前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作技巧和效果都应与情感初衷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在面对绘画对象时才可以有的放矢,选择恰当的形象符号、合理的表现方式和合适的材料进行处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将由看到的事物获得的切身体会描述出来,是喜悦轻松还是忧虑压抑,之后确定要采用热情的暖调还是忧郁的冷调,是采用奔放粗犷的笔触还是平静沉着的涂抹,是恣意泼洒还是凝重堆积。最终将创作效果与创作初衷比对,判断有无真实酣畅地传递出自己的内在感悟。
其二,教学形式植入多结构情境。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受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熏陶,喜好活跃的学习氛围。结构性地植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能将学生带入不同的教学情境,吸引有不同兴趣点的学生,契合不同程度的情感和知识学习,让每位学生都从中受益。如,手工课可形象表述、“生动”教学,辅助、“移情”教学,游戏衍伸、“情景”教学,等等,并可拓展为更立体和更大场域的服装设计和环境创设,并开展相应的展示活动。这使传统手工有合理形式的教学延伸。教师鼓励学生多方面展示技能技巧,也为他们之后从事幼儿绘画教学扩展了应用范围。手工材料和应用形式的转变,使手工课突破了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与当下的生活发生关系,成为既依附传统又不受牵绊的时尚课程。
其三,创作材料源于生活以增情趣。日常之物有很多可以被直接挪用或被再创作为妙趣横生的作品。学生会因材料的开放而发散思维,激活深刻而复杂的内在情感。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可增强对材料、色彩和形式的敏感度,对生活多一份关注与反思。学生可探索并利用事物某方面独特的属性,进一步扩展“能指”的材料领域,使“所指”的表达内容和意义更有穿透力。所见即所知所感,寻找材料的过程就是自我意识的综合反映,可融为作品内涵的一部分。在使用材料时,应尽量将物性本身与自我情感相结合进行创作,以便实现不伤己、不伤物。
其四,教学方法跨学科“通感”。以情感经验为原点,跨学科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形成解构和重构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因为人的各种感官既相通又交错,艺术的情感表达又具有相似性,所以可灵活借助心理学、文学、和等表达方式作“通感”迁移,多维度地使感觉明晰化,从而“移情”于创作。
其五,教学实践推进情感交流。学生在不同情境与不同观者进行作品交流时,会根据观者适时的反馈认识到个体差异,从侧面求证自我的独特性,形成清晰的情感线索,以便有针对性地持久专注于该领域的研究创作。学生可以在作品完成初期以阐述作品的方式展开交流,交换个人对他人作品的感受;也可以举办或参加各类作品展览,与更多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和拥有不同经验的观者交流,拓展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在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幼儿对话和合作,分析并理解幼儿与成人在创作时情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还可以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关于美术的社会活动,在公众的目光中释放作品的社会效应,在集体意识中调整个体意志,分享社会责任感。
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应用“以情移情”教学方法,能极大提升非艺术专业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多元的教学形式可激发不同性格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形成活泼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创作出呈现独特、深刻的美学思考的美术作品。学生能够在教学互动中收获情感经验和多样的实践体验,在团队协作中获得归属感。并且,学生能乐于在生活中发现美,以多种材料和方式表达美,养成新的情感表达习惯。
作者:袁菁嶷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基金项目:
重庆文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40310)。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郭小平,翟灿,熊蕾,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美)查理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丛立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学前教育创新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