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生发、生长
——温四幼“游戏课程化”实践探索集出版
2017年,温州市第四幼儿园在特级教师、园长金晓群的引领下,成为“游戏课程化”的首批践行园之一。4年来,全体教师与幼儿在践行游戏课程化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师幼互动,将游戏课程化的理论建设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改革案例,进一步充实了游戏课程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宝库。
篇章一
次第采撷·花开有声
——温四幼“游戏课程化”的孵化之路
游戏课程化,是从幼儿的游戏出发,及时把握幼儿学习的的生长点,通过引导和建构新的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通过游戏的力量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游戏链,遵循的是过程模式原则,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逐渐成为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回望:
温州市第四幼儿园作为鹿城区首个规模最大、集团化办园历史最悠久的历史名园,有着60多年的办园经验。在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先后经过幼儿分享阶梯式教学模式、共情合作式教学模式、园区特色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但缺乏一脉相承的教学模式去更好的引领四个园区拓展一种最适宜的“以生为本”的课程范式。
思考:
在金晓群的引领下,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把握《指南》中提出的“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的核心理念,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改进游戏与课程分离的“双核”现状,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以积极、自主、独立的姿态进行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构建过程,从单一的游戏往更高层面上发展和提升,最终形成一种真正促进幼儿身体、认知、语言、情感、人格的全方面完整发展?
孕育:
从构筑“园本特色新模式”的方面思考:他们以“自主创生游戏”作为主脉络贯穿始终,建构以“捕捉游戏起源——找寻生发点”、“提炼支持策略——助推生长点”、“形成课程内容——价值生成点,”为策略的课程范式,通过“游戏课程化”的实施,打破幼儿园经常出现的游戏与课程分离的现状,形成以游戏活动模式为主体的,融各教育领域、一日活动和环境教育为一体的完整课程模式,真正实现游戏与课程相融达成的统一目的,实现游戏手段与目的统一的新型课程模式。并引导幼儿以积极、自主、独立的姿态进行最直接、最有效的构建过程,真正为幼儿完整人格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孵化:
该园基于游戏课程化的理论,进行深度学习、思考、实践、重构、梳理,反思,提炼出游戏课程化的实践操作策略。研究轨迹从“生成、生发、生长”三方面展开:
一
生成:形成P to P动态过程路径图
游戏课程化的起点是游戏,终点依然是游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追随着儿童关注点、兴趣点、困难点,助推游戏发展,这个过程变成一个 P to P公式,即“From a Play to a new Play”(游戏—生长点—新游戏……)来表达游戏课程化无限延伸的游戏链。依据此公式,我园开展P to P动态过程路径图研究,梳理动态过程路径图的内容,让游戏“一直有戏”。如下图所示:
游戏课程化 P to P动态过程路径图
二
生形成“to”的助力策略与幼儿行动策略
P to P动态过程路径图中的“to”很关键,即幼儿进行了第一个游戏,接着如何到达第二个游戏?其中如何促使游戏连接?如何促使游戏水平提升?“to”要能反映游戏链形成过程中各个学习的生长点产生的时机、条件、师幼互动的过程、生长点选择的依据、由生长点引发新游戏运用了什么教育资源、舍弃过哪些可能的生长点等。我园通过实践梳理出“to”的三方助力策略与“to”的幼儿行动策略。如下图所示。
“to”的三方助力策略
“to”的幼儿行动策略
三
生长:体现游戏生发生长的课程化价值走向
游戏课程化是将目标与过程相统一的新课程模式。在游戏课程化实践时应把握核心,生长点应围绕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而生发,最后又回到游戏中去。依据《指南》的建议,教师应尽可能引发游戏实现课程化的价值,从而开发幼儿各方面完整发展的潜能。我园教师在游戏课程化实施过程中,每个案例都梳理出促进儿童完整发展的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游戏课程化案例《轻声密语》网络图
启迪:
4年来,该园经典的15个游戏案例应运而生,50余个游戏化班本课程智生精彩。这其中,生发的每个游戏回眸,都紧紧围绕幼儿对自我发现世界、社会成长世界、乃至整个自然生命世界的好奇发现与玩索探究;且幼儿兴趣点、游戏生长点、教师助推点、课程的价值点等要素,运化出实施游戏课程化“遇见美好溯源”的推动链。这些充满着探索精神的成果,是温四幼全体教师四年来的心血和努力的结晶。相信一定能有助于广大幼教工作者理解和接受游戏课程化的理念,有助于学习把握学习生长点的原理,以及感悟到培养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专业途径。
篇章二
索谈感悟·润物无声
——温四幼“游戏课程化”的理念共享
问题一
幼儿游戏课程化该怎样实施?
游戏课程化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观察和正确解读幼儿行为,并提供有效的多方支持,推动幼儿游戏的课程化走向。
游戏课程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理解、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的表现,以及这些表现背后的教育学意义,看到并看懂这些活动蕴含的教育契机。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创生课程的生活性,幼儿的兴趣点才会创生;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创生课程的弹性,幼儿的兴趣点才会被支持;再则,教师务必注重创生课程的价值性,幼儿的兴趣点才会持续与挖掘。只有走进儿童,才能创生他们自己的课程。
教师要清晰认识幼儿园课程与游戏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更是实施课程的途径。教师应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生成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融入游戏之中,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不断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收获成功和愉悦。
问题二
教师又该怎样平衡“教与玩”的难题?
教与玩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脱离“玩”的“教”,即教师教学的内容是源自幼儿游戏的兴趣点、疑难点或创新点。也没有脱离“教”的“玩”,即幼儿不是随意地玩,而是有目的地游戏。
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教与玩”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相互融合。幼儿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会生发很多生长点,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关键任务就是观察幼儿游戏,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闪光点,从而加以提升形成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全方位能力的提升,最终找到“教与玩”的平衡点。
教师切忌让幼儿盲目地自由玩,教师应及时把握游戏价值,让幼儿在自主自愿、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利用感官探索发现,在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搭建支架,帮助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最大发展。
问题三
怎样及时把握幼儿的学习生长点?
教师在生发课程前要清楚课程的价值所在,对于课程蕴含的核心经验、幼儿游戏时必备的经历、可能利用到的资源,教师要心中有谱。这样才能在幼儿游戏时,敏锐、及时地捕捉生长点,从而有效地助推幼儿的发展。
灵活多变、因地制宜把握幼儿学习的生长点是游戏课程化实施的关键。教师应基于幼儿兴趣、需求、已有经验,了解游戏来源、理解活动内含、共同体验策划,并在问题驱动下的思辨与再认知。再则,通过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让幼儿积极地投入多元能力相融合的学习实践,最后回归核心价值与核心素养的多方评价,让师幼双方都获得发展与共赢。
教师要做到眼中有儿童,心中有目标。在儿童游戏时,陪伴儿童、观察儿童,同时又能够理解儿童,帮助儿童,根据幼儿当下游戏需求和年龄成长需要中找到教育的珍贵价值并付诸实际行动,同时利用分析、抉择、生发等策略与幼儿共同创造游戏。
篇章三
精粹汲取.花落有果
——温四幼“游戏课程化”的成果分享
一
1张PTOP路径图的动态构建,明晰了游戏课程化实施路径。
动态过程路径图梳理从游戏缘起、游戏1到游戏N是如何生成生发的,如何助推游戏发展实现课程化走向,由此反应游戏水平呈上升趋势。我园教师梳理了多种路径动态图,如鱼骨图、龙卷风图等,呈现游戏的动态生成过程。比如案例《谁是旋转王》,以云朵上升式绘制提炼游戏链的动态过程,如下图呈现。
游戏课程化案例《谁是旋转王》P to P动态路径
二
4种TO的助力策略的精准提炼,明确了三方助力的支持方向。
1.环境支持策略:环境支持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支持。此策略具体表现在游戏推进过程中对开放的游戏空间、充足的游戏时间、适宜的游戏材料、宽松的游戏氛围、丰富的生活经验等内容给与支持,为下一个游戏做好铺垫。
2.对话生发策略:对话生发策略指游戏同伴或成人的对话介入,是推动幼儿游戏进程的一种主要方式。我们所指的对话生发策略,包括口头对话、体态对话、图标对话等。
3.互动推进策略:只有建构平等的关系,才能避免游戏中“教师教孩子游戏”的虚假游戏情境,才能激发幼儿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不能忽略三方即游戏同伴、教师、家长的有效互动,在游戏推进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4.评价导引策略:评价导引策略包含游戏的分享活动和评价活动。通常启发幼儿回顾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分享游戏的感受,总结游戏的方法和成功之处。并及时肯定、鼓励幼儿的评价与分享,培养幼儿自主性,激发幼儿自信心。
三
15个游戏课程化案例的深度解析,明示了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内涵。
金晓群和老师们根据四年来的经验,在本书中通过总报告和15个游戏课程化的案例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在幼儿游戏中,如何通过师幼互动,及时把握幼儿的学习生长点,把游戏引向深入,形成一个游戏链从而完成游戏与课程的整合的新课程模式。大家可以结合每个案例分析提供的P to P动态路径图,了解游戏课程化的全过程,从而领略游戏课程化的美妙和价值。
篇章四
名家引领·点墨生花
——温四幼“游戏课程化”的专家团队
王振宇
个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与人文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历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秉持“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的学术信念。在心理学领域,曾首创国内个体社会化研究方向,著有国内第一本以中国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专著。被誉为“拥有最多读者的心理学家”之一。
学术信念:
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林炎琴
个人简介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浙江省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温州市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委员会成员。曾获全国宋庆龄幼儿教育奖、温州市十大先锋人物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与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跟随华东师大王振宇教授进行幼儿园游戏课程化研究,是游戏课程化研究团队的骨干成员之一。研究深入幼儿园,理论联系实际,取得可喜的成果。分别在浙江、成都、湖南、昆明、山东、山西、福建、上海等地作游戏课程化研究的报告。
学术信念:
游戏活了,幼儿教育才会活。
金晓群
个人简介
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现任温州市第四幼儿园园长,兼任鹿城区教育研究院幼教教研员,浙江省兼职督学。曾荣获第十届宋庆龄幼儿教育奖、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春蚕奖”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名师,温州市首届青年拔尖人才、温州市第十三届十大杰出青年、鹿城区第七、第八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鹿城区十大杰出青年、鹿城区劳动模范等荣誉。
学术信念:
坚定幼教信念,一切从儿童立场出发。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温州市第四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