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炎琴: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温州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首任园长
一、工具性游戏的特征
工具性游戏是教师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结合特定的教育目标或活动主题进行的,目的性较强。因此,工具性游戏既强调游戏过程的满足,又重视达到一定的游戏结果。虞永平认为:幼儿园的学习最终能有趣、有效一点。有趣的学习,就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去研究儿童,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丁海东认为:“这种游戏形式把游戏作为教学的外衣,其最大的特点是把学习任务和游戏形式结合起来,它符合幼儿学习兴趣强,目的性、坚持性较差的特点,使幼儿以愉快的情绪,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工具性游戏蕴含着一定的教育目的,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融于游戏中,是幼儿有趣和有效学习的方式之一。
案例:传球游戏
幼儿按人数分成若干组,每组一路纵队面向终点线,站在起点线后,每组排头各拿一个球,排尾手臂系一根红带。游戏开始,拿球的幼儿快速把球举过头顶,从头上传给下一位幼儿,传到最后一名,再由最后一名幼儿手抱球跑到排头位置继续往后传。以此类推,哪组幼儿的排尾先成为排头,哪组就获胜。
建议:由幼儿想出不同的传球方法继续传球,如侧身传球、腰间传球等。
游戏价值:球是幼儿不可缺的玩伴,他们总是能想出很多不同的玩法,如踢、抛、拍等。传球游戏既让幼儿与球亲密接触,通过头上传球、胯下传球等多变的方式,提升了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性,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求异创新的心理与合作的需要。
工具性游戏除具有游戏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一)有明确的游戏目标
工具性游戏是为特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服务的,可以帮助幼儿按一定的方向发展。教师在制定游戏目标时,根据“鹰架理论”,提出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使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身努力和团队合作,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如传球游戏促进了幼儿动作灵敏性、协调性、思维敏捷性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有的游戏教育价值体现在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学习数概念等。幼儿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纲要》及《指南》将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各领域互相整合。要完成各领域目标,就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其中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符合幼儿好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同时,幼儿不满足于现有水平,往往会出现一些挑战行为,从而促进了幼儿身心发展。维果斯基说过:游戏创造了最近发展区。
(二)有具体的游戏计划
工具性游戏的设计者会根据幼儿经验和“鹰架理论”制定游戏目标、明确游戏玩法、决定材料投入、确定人数安排、规划场地范围等,这些都是事先预设,教师根据预设计划带领幼儿参与游戏。对这种事先有详细预设的玩法,幼儿可以很快进入游戏角色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师设定的目标。游戏中,幼儿是主体,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幼儿可以根据游戏进展情况提出自己的想法,改变游戏玩法。如传话游戏,将幼儿排成两路纵队(视人数而定),教师将同一句话告诉排头,两位排头听到口令后同时将这句话往后传,传到最后一位就举手,快且正确的队获胜。此游戏培养幼儿的倾听、准确表达语言内容、遵守游戏规则、团队合作能力等。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改变句子长短,提高游戏难度,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三)有显性的游戏规则
工具性游戏作为一种幼儿喜爱的学习方式存在,以教学的方式进行游戏。它可以凸显学前教育特点,具有活动性、直观性、情境性、行动性等独特规律。设计者根据游戏目标制定规则,或者由游戏者讨论决定规则。因此,遵守游戏规则是顺利完成游戏任务、达到相应游戏目标的重要条件,否则,可能会只满足于游戏过程而达不到游戏结果。游戏中的规则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参与者形成一个整体,共同遵守约定的要求。例如,传统音乐游戏“丢手绢”中的规则,当丢手绢的人将手绢丢在某幼儿身后时,其他幼儿不能提醒,要求参与游戏的幼儿随时保持警惕性,提升幼儿的游戏智慧和应变能力。
二、工具性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一)工具性游戏的设计
工具性游戏的游戏目标、材料准备、游戏玩法、游戏规则等都是预设的,因此,游戏设计与实施不同于自主游戏,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确定游戏目标
工具性游戏的目标是设计者期望通过游戏得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目的,每个具体游戏是否凸显教育效果,与游戏目标密切相关。当然,预设的目标只是提供给教师观察、引导的依据和参考。目标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体现“最近发展区”的要求;目标内容要全面,体现促进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发展;目标要具体、操作性强;目标要在游戏玩法前确定,它是具体玩法的依据,又是评价游戏的重要指标;目标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又要体现层次性,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沙漏”的目标:逐步发现沙漏内沙流动的速度与瓶盖上孔的多少有关;体验动手制作沙漏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大胆表达游戏过程中的喜悦与困难。
2.选择游戏内容
学前教育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启蒙性的特点,因此游戏内容应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态度与能力的发展。在选择游戏内容时,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要有助于形成符合游戏目标的新经验;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游戏内容既可以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俱进,引导幼儿关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如模仿航天员遨游太空、自助银行、汽车城等,拓展幼儿视野,进一步丰富想象力。
3.准备游戏环境
为了更好地实现游戏目的,游戏环境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除创设和谐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及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外,还包括场地规划和材料准备。如“跳房子”的游戏,可以事先规划好场地,图形既可以由教师事先准备,也可以由幼儿自己来画,更可以用树枝或其他自然物来摆放图形,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还要根据游戏玩法准备相应的游戏材料,这些游戏材料同样可以是教师为其准备,也可以由幼自己想办法以物代物。由此可见,工具性游戏的玩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自主性。
4.确定游戏玩法
游戏的玩法要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既要有吸引力,又要有教育性。每个具体的游戏对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发展作用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有所侧重,如体育游戏“跳房子”的玩法,按照数字的顺序分别用双脚或单脚跳进“房子”,认识数字、手眼协调、跳跃平衡等认知和能力得到发展,熟练了以后,还可以尝试“房子的变化,如变成梅花形等,给幼儿更多自主创新的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让“跳房子"的游戏变得更有趣味性,展现出新活力。这样就将游戏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彼此协调统一了。
5.明确游戏规则
游戏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游戏玩法和规则,尤其是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有可能只注重游戏过程的愉悦而略了游戏目标的达成。比如,体育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的游戏规则是,教师在选择“狐狸”扮演者时,所有幼儿不可偷看;“狐狸”要在说“我在这里"后オ可以追别人。在“狐狸”角色公布前,游戏充满了神秘色彩;当“狐狸”出现时,游戏充满了刺激。该游戏不但能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还能提高幼儿四散追逐奔跑的能力。
(二)工具性游戏的实施
工具性游戏大多是以多人或集体形式、按照教师预设的游戏计划展开活动的。当前在大力提倡自主游戏的前提下,开展工具性游戏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预设与生成
工具性游戏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而预先设计的游戏,因此在实施游戏过程中既要按照预设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又要重视生成因素,根据幼儿实际,适当调整游戏计划,使游戏达到最佳效果。
2.模仿与创新
环境创设上既要创设蕴含教育目的的环境,又要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选用材料上不仅要考虑一般要求,还要考虑是"活”的低结构材料,可承载幼儿的想象。玩法上既要强调学习目标,又要强调幼儿游戏中的自主和创新。凡此种种,正是我们重新认识工具性游戏功能的重要因素。
工具性游戏同样充满了体验,幼儿在游戏中感到兴奋、紧张、愤怒,甚至适度焦虑,最终都亳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
3.规则与自由
工具性游戏本身有比较明确的规则,要让幼儿在游戏前既对规则形成一致的认同,又要认识到这些规则不是成人来约束幼儿行为的,而是让幼儿来协调自己的行为。在开展游戏时,一般规则在前,自由在后,也可以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完善,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提出约束行为的规定,幼儿在不断修订规则的过程中自主性大大得到提高。同时,幼儿对规则的态度也体现了自由意志,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体验自由创造快乐。
4.练习与学习
幼儿在游戏中语言、动作等的重复,能使其进一步了解游戏和熟悉游戏的玩法,这种重复具有很强的练习功能。王振宇指出,“大量的动作练习可以使动作概括化,形成一定的格式。格式是最初阶段的认知结构,可以帮助儿童在新情景中解决新问题。因此,我们要鼓励儿童、支持儿童练习”。儿童从最初的动作不熟练、不协调,到后来的动作灵敏,离不开在游戏中的动作练习,这种练习为以后的自主游戏奠定了基础。况且,幼儿的练习与创造没有严格的界限,练习中有创造,创造中有一定程度的练习,两者相辅相成。
三、工具性游戏的指导与反思
工具性游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游戏活动,在开展工具性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就是对幼儿游戏的支持与鼓励,是游戏顺利开展和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条件。
(一)营造趣味的游戏氛围
趣味性是游戏的特征之一,游戏的主要目的是“玩”,如何让幼儿玩得安心、玩得舒心、玩得放心,需要教师营造有趣味性的游戏氛围。
首先,教师语言和体态表情始终要传递“享受、愉悦”的情绪,只有这样,幼儿才会被感染,才会积极投身于游戏。教师语言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提出要求,不要以教师的身份去指令幼儿,如说“谁愿意来挑战?”而不要说“我请坐得好的小朋友先来玩”;以激励性的语言来欣赏幼儿,不要以否定的语言来评价幼儿,如说"你们差一点就成功了”,而不要说“哎呀,你们输了”。
其次,幽默地看待游戏结果。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游戏精神”,竞赛性游戏中输不代表对错,输了可以重来,跟同伴一起玩才是最开心的。另外,可以引导幼儿反思“如果重来,有什么办法超过他们?”培养幼儿反思自己游戏行为的能力,提升游戏智慧,増强游戏趣味。
(二)利于深化的指导方法
工具性游戏有不同的游戏材料、游戏场地、游戏玩法等,教师预设的游戏玩法只是为后续拓展性玩法奠定基础。如何深化游戏,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取适当的策略,鼓励幼儿自主创新。如有些角色替换游戏的角色对于幼儿来说不一定熟悉,幼儿会用自己喜欢的角色替换游戏中的角色,如“喜羊羊”与“灰太狼”,来玩“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增设情景同样可以带来幼儿游戏的发展。
案例:“老狼几点钟”
原来的玩法是当报到几点钟时,幼儿四散奔跑,“老狼”追逐,直到有人被抓,培养幼儿的奔跑能力。幼儿熟悉了游戏玩法后,教师要适时退出。如有“喜羊羊”提出“我们变成一个灰太狼咬不动的东西,就是被灰太狼抓到了,也没有办法”。后来,游戏就变成了听到“天黑了”的时候,“喜羊羊”就变成石头、房子、树、桥……并摆出不同造型。开始是单独变成一物体,后来幼儿又提出可以两人甚至多人变成不同的物体。这样,游戏的进程既发展了幼儿的造性,又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思维的敏捷性和动作的灵敏性。对于这样的游戏,幼儿积极性非常高。
(三)确保安全的游戏过程
工具性游戏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幼儿提出了不同的挑战,教师既要鼓励幼儿迎接挑战,又要确保幼儿游戏安全,特别是一些运动类游戏,要高密度、低强度,适合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不要求统一达到目标,鼓励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具体做法是建立和执行必要的活动常规,如间隔距离、器械取放、遵守游戏规则等;调控运动量,根据幼儿的出汗情况、心率、脸色、动作等表现,适度调整游戏时间和游戏内容;游戏后要使幼儿适当放松,平稳情绪,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大多属于工具性游戏。曹中平认为:作为条件性资源的传统民间游戏,重在游戏本身的创造性转换,也就是结构性转换或元素性更新(材料更新、玩法创新、规则调整和内容现代化);作为智慧性资源的传统民间游戏,重在游戏智慧的实践性生成,也就是原型变式(在不改变游戏结构的前提下,变换游戏方式或建构游戏层级)或整体重构(吸收多个游戏的合理成分,重新设计一个游戏)。前者旨在传统民间游戏的适宜性继承,后者在传统民间游戏的合理化创新。
本文节选自林炎琴教授主编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综合设计与实施》一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 来源: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删除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请将此文分享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