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每月话题】奖励的副作用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每月话题】奖励的副作用-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话题


策划/江苏省昆山市绣衣幼教集团仁宝幼儿园 

王瑛珠


在我们幼儿园,幼儿午睡的小床是抽拉式的双层结构,底层平时关着,午睡时再由老师拉出。润润是个十分能干的幼儿,在观察了几次老师拉床的动作之后,主动提出帮忙。老师给予了润润尝试的机会,于是拉小床也逐渐成为润润睡前的功课之一。看到润润次次都能将小床放置得稳稳当当,老师感到由衷地欣慰,有一次,特意奖励了润润一颗糖果,润润十分开心。

谁知第二天午饭后,润润却对老师说:“老师,你要给我糖的,不给我就不拉小床了。”老师一时有些愕然,没想到奖励似乎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走了形。

您是如何看待话题中的现象呢?在幼儿园中,您是怎么运用好奖励机制,促进幼儿的发展呢?

因何欣慰  为何奖励


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  张晓艳


导读:明确因何欣慰,是在确认我们的教育价值观。


话题中,润润的动作协调性和观察、做事的能力,还有愿意帮助他人做事的主动性、做事的认真态度和坚持性等发展优势,都在过程中得以充分表现。

作为他的老师,感到由衷欣慰进而表扬是很自然的。只是,我们要明确欣慰的究竟是什么。

 

不知道润润的老师是欣慰于他做的事,还是他在帮老师做事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质?是侧重针对过程和态度的肯定,还是针对行为结果的赞扬?

也不知道当时老师奖励幼儿“一块糖”的同时,还说了些什么?

有没有了解幼儿为什么要这么做?

是对拉的动作感兴趣,觉得好玩?

还是想帮助老师做事情?或是想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明确因何欣慰,也就是在确认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即究竟认为什么是重要的、值得表扬的。

 

当我们认为品质更重要,那么我们要肯定和强化的品质很难通过物质奖励来实现。

而且,本来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就应尽量避免以简单的物质奖励来驱动其行为。

相比之下,身体接触会比物质奖励更准确地表达老师内心的感受,例如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

如果把奖励变成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有趣的活动,变成站在队伍第一个等机会,那么还能进一步帮助幼儿树立责任感、成就感、集体荣誉感等。

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陈述事实,明确告诉幼儿他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行为是被肯定和欣赏的。通过具体的奖励语言,幼儿才能知道自己被表扬的具体原因,从而强化良好品质,逐步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内驱力。

关于幼儿园运用奖励的四问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教育研修室  

陈敏倩


导读:如何合理、恰当地运用奖励?


奖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并不一定对幼儿的行为都能产生正向作用。如何合理、恰当地运用奖励,是幼儿园教师需要关注并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何奖励

通过奖励,可以增强幼儿的是非判别能力,让幼儿了解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所接受的,是值得赞赏的。同时,奖励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世界、他人的正面看法,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情感。

何时奖励

当下,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每天都在运用奖励,甚至出现了一些滥用奖励的现象。我们能否反思一下,奖励是否已经演变为教师控制幼儿行为的一种工具了呢?当儿童本身对某一行为或活动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时,外部的奖励反而削弱了内在动机,那么这时候如果外部奖励消失了,幼儿之前的相应行为也就减少了。

奖励运用要适时

要根据幼儿的需要给奖励。

当行为或活动本身对幼儿具有激励和吸引时,运用奖励尤其是物质奖励,反而不利于幼儿专注于行为与活动,削弱了幼儿出现相应行为或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当幼儿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才能完成某一行为或活动时,奖励能够更好地强化他的胜任感和满足感,从而起到积极的作用。

奖励运用要适度

要避免奖励的随意使用。

如果过于频繁地使用某些奖励,容易让幼儿对奖励产生“疲软”,对奖励无所谓,从而导致奖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奖励什么

奖励从类型上主要分为两类: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幼儿园中,教师运用较多的物质奖励,包括直接给予激励物(小印章、小贴画、小玩具等)、实行代币制等。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托小班的幼儿由于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在积极行为后需要及时给予强化,所以更加适宜用直接奖励物。

中大班幼儿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对自我行为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发展,合作与竞争行为也逐步增多。因此,教师可以选择用代币制。

总体而言,物质奖励应该谨慎使用。

因此,我们建议幼儿园老师可以更多地使用精神奖励,具体包括教师对幼儿点头微笑、眼神关注、亲近拥抱、口头表扬等。

奖励的注意事项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口头表扬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奖励。但是在运用口头表扬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表扬的语言要真实真诚,符合实际。

其次,表扬的内容要指向过程,具体到行为,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内部归因。更多地指向幼儿的行为过程,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受到老师的赞赏,是因为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不是聪明或者成功的结果,从而引导幼儿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更加勇于尝试,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

最后,表扬应该注重增强幼儿的自主感和胜任感,减少对幼儿行为的控制。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能够强化润润为集体服务的行为,萌发为集体做事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奖励标准

1. 奖励标准对于奖励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幼儿园奖励的标准通常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成为了奖惩的权威,正因为如此,奖励常常演变为教师管理和控制幼儿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手段。

因此,建议教师能够将奖励的主权回归儿童,带领幼儿共同讨论制定奖励的标准。

2. 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该面向全体儿童,关注个体

因此,既可以有面向全体的统一奖励标准,又有针对个体的差别化奖励。针对个体奖励时,教师应该将幼儿原有的能力水平作为参照标准,将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纵向比较,及时发现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的进步与发展,让更多的幼儿获得正面的认可与肯定。

3. 奖励的标准还应该做到家园一致。

因为如果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奖励标准一致,那么幼儿的积极行为也就更具稳定性。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最好能主动与家长联系,促进家园在这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作用于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合力。

重新认识“帮助”和“奖励”


山东省青岛市金钥匙幼儿园  于锦衣


导读:反思奖励本质,把握奖励的“度”。


老师的初衷是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不料却削弱了幼儿主动做事的内在动机,结果适得其反,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了解行为动机

随着年龄增长和能力提高,中大班幼儿的“帮助”行为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幼儿动手能力增强,逐步去自我中心,开始关注别人的需求。

这时候的“帮助”行为更多发自幼儿内心,幼儿在寻找、尝试“帮助”的过程中,体验长大的感觉和帮人做事的快乐、成就感。甚至,有的幼儿为了帮助别人,不管别人需不需要、同不同意,直接就“强行帮助”。

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帮助”有着单纯的内部动机,基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不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不是为了刷存在感,不是为了获得成人所谓的奖励和荣誉,也不是为了获得回报。

幼儿就是单纯想去帮助别人,这样做了会觉得很快乐。

认识奖励本质

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老师倾向于运用奖励来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希望幼儿行为的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帮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发放小红花、小五星、小贴纸甚至小糖果等。

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对“奖励”还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幼儿年龄较小,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这决定了教师的奖励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幼儿是一个日趋独立自主的个体,会思考,会在潜意识中对行为进行归因。

比如,幼儿帮助教师摆小床,这本是自主自愿的行为,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内在动机决定的。如果教师给些鼓励和肯定,只要无损幼儿的自主判断,对内在动机就没有副作用,幼儿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干劲十足。但是,教师如果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在幼儿的潜意识中就会感觉自己的想法被教师控制和操纵了,他会自动地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奖励的刺激。

具体到本案例上,润润会在潜意识中将摆放小床的行为归因为教师的糖果奖励,即是这个糖果让我去帮助老师拉小床的,没有了糖果,我当然就不能再去拉小床了。这样,润润的内在动机就被掩盖、消磨掉了。

换句话说,幼儿心里可能会想,这件事情竟然需要获得奖励才能做,那就意味着这件事情本身不值得做。

在有物质奖励的活动中,幼儿的关注点就是奖品,至于活动的结果,似乎并不是幼儿要考虑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奖励在激发人的内在动机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蒙特梭利说:“奖赏与惩罚在精神上是奴役别人所用的工具,它们只会诱使儿童勉强去做非自然的努力,因此,这些行为只会妨碍幼儿的自然发展,教育人是不应该使人屈服压力的。”

把握好“度”

我们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应该怎么去把握好奖励的“度”呢?

首先,尽量将奖励变成肯定和鼓励,尽可能用精神奖励。

研究表明,口头奖励比物质奖励危害性小,口头奖励能更好地发挥激励功能和评价引导功能。比如,对于润润,教师要奖励,一定是口头表扬,甚至是当众表扬,这能树立正面形象,督促润润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其次,事后奖励。

之后,可以评选“热心小帮手”等,进行精神奖励,可能会让润润有意外惊喜,但是没有干预润润,没有削弱润润主动帮助的内在动机。

再次,赋予机会。

可以请润润当“值日小班长”,看护幼儿脱衣叠衣,而不是话题中的糖果。相比赋予机会,物质奖励反而会冲淡他对做事本身的兴趣。

最后,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奖励方式。

当幼儿做出正向行为,我们提供多种奖励方式让其选择。这样尊重了幼儿的自主、自觉,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副作用。

谈话调查:幼儿眼中的“表扬”


北京市第六幼儿园  杜婧


导读:幼儿怎么理解奖励?


每个人都喜欢被奖励,幼儿相对更加明显。但幼儿怎么理解奖励?

为此,我们连续设计了两次小班谈话活动。

考虑到小班幼儿可能不太理解奖励这个词,我们在谈话中使用了接近奖励的更口语化的“表扬”,围绕“表扬”的内容、方式等展开讨论。

 

1次谈话

我尝试直接问幼儿”什么是表扬”。

有的幼儿说:“表扬就是,你做得好,被表扬了,因为你帮老师干活了。”

还有的幼儿说:“表扬就是老师说你搭得(活动区搭建积木)特别好,就是搭得特别棒,特别认真。”

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部分幼儿虽然难以给表扬下定义,但能够围绕“自己具体做了什么,老师具体怎么表扬”来进行回答,甚至还会归因。于是,正式谈话时,我采用了5个系列问题。

 

问题1:你做什么事情时被表扬?

幼儿1:“做棒的事情。”

幼儿2:“我帮老师拿东西,老师表扬了我。”

幼儿3:“我不跟小朋友闹的时候。”

幼儿4:“我拼城堡的时候很专注,所以老师表扬我。”

分析:大部分幼儿很快就回答出来。在很多幼儿眼中,做教师喜欢的事情、帮助教师和他人做事情,都会得到表扬。但有的幼儿不知道自己这么做为什么被教师表扬,也不清楚自己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只是因为得到教师的表扬,说明这件事自己做对了。

 

问题2:听到这些表扬,你感觉怎么样?

幼儿1:“高兴。”

幼儿2:“心里觉得很开心。”

幼儿3:“特别温柔。”

幼儿4:“特别平静,有点高兴。”

分析:大部分小班幼儿得到教师的表扬,表示感到非常开心,但小部分幼儿觉得无所谓,当然被表扬也不是一件坏事。从幼儿的情感角度出发,得到教师的表扬会在一定程度增进师幼之间的亲密度。

 

问题3:被表扬就是好,没表扬就不好吗?

幼儿1:“不是不好,不被表扬下次就更努力。做老师喜欢的事就会被表扬。因为被表扬了(我)就开心,下次(老师)就表扬得更多。”

幼儿2:“要是没被表扬,下次可以努力,被表扬了更好,不用不高兴。”

幼儿3:“不是不被表扬就不好。”

分析:在小班幼儿眼中,表扬和自己开心、老师喜欢、老师认为好相关联。即便是小班幼儿,也不全然认为得不到表扬就不开心。

 

问题4:老师请你帮助做事情,第一次给了你好吃的糖,但是再请你做事情的时候没有给你好吃的糖。你怎么想?

幼儿1:“我也很开心。因为也是表扬。”

幼儿2:“也是被夸了,所以我高兴。”

幼儿3:“没给小东西,心里会高兴,是因为虽然你没得到小东西,可也是表扬,心里很舒服就行了。”

幼儿4:“没给小东西,得下次做到给小东西的表现。”

分析:前3名幼儿的观点基本类似,都认为老师给做事的机会也是一种表扬。但最后一名幼儿的想法表明,物质奖励的确会让幼儿对表扬的真正含义产生误解,认为像以物换物,我用我好的行为来换取我想要的东西。

 

问题5:老师没给东西,你还会帮助别人吗?

幼儿1:“我爸说不要放弃,帮助别人是应该的。”

分析:虽然大部分幼儿没有回答这一题,但唯一回答问题的幼儿让我们很惊喜。

从第一次的谈话活动中可以发现,教师的“表扬”成了幼儿在内心衡量自己是否被教师喜欢的一把尺子。相对于行为是否正确,似乎幼儿更关注是否被教师关注。相对表扬的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被表扬,幼儿似乎更注重成人表扬自己这一行为结果本身。如果教师经常把表扬和物质奖励关联,幼儿虽然也会重复这些被表扬过的行为,但容易认为做好事一定要被老师看见。

 

第2次谈话

为了帮助幼儿深一步了解“表扬”的深层意义,我设计了第二次谈话活动,希望引导幼儿发现外部表扬和内在肯定之间的关系,鼓励幼儿自我肯定,发现更棒的自己。

 

问题1:别人表扬自己和自己表扬自己,哪个更重要?

幼儿几乎异口同声回答:“别人表扬自己更重要!”

幼儿1:“因为别人表扬了自己,自己才知道自己有进步了。自己表扬自己的话,没干有进步的事情自己(瞎)表扬自己。”

幼儿2:“别人表扬重要,他表扬自己不算有进步。要是别人夸他了,他才算有进步。”

幼儿3:“当然是别人表扬自己。有人表扬自己你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

分析:从多数幼儿的回答可以发现,幼儿发起某些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博得他人的表扬,而非认识到行为本身的价值。

 

问题2:有人觉得,自己表扬自己更重要吗?

没有幼儿举手。

 

问题3:自己表扬自己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幼儿1:“很孤单。因为有人表扬了,就很开心。你自己夸自己就一个人,就一个人。要是两个人,他夸她一下就不孤单了。”

幼儿2:“自己表扬自己,我觉得不太值得做这件事。”

幼儿3:“没人看见也没人表扬我,没意思。”

分析: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他人的表扬对幼儿的情绪体验、主动性有一定影响。幼儿做事的内部驱动力相对较低。

 

问题4:今天你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有了进步,却没人表扬你,你怎么办?

幼儿1:“再努力一点!”

 

问题5:再努力也没人表扬你的时候,怎么办?

幼儿1:“你要做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没人看见没人表扬你。你可以自己夸自己。”

 

问题6:这样,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幼儿1:“嗯,反正我觉得自己表扬自己也行,别人表扬自己也行。这俩都可以,都是开心。”

(问题4、56都是由一名幼儿回答,其他幼儿并没有回答。)

 

问题7:如果没有人表扬你了,正确的事情、帮助别人的事情、小朋友认为对的事情,你还做吗?

幼儿1:“一样也要做。”

幼儿2:“这件事不是给别人做的是给自己做的。”

幼儿3:“我觉得自己特别棒,别人没看见。我爸没看见我进球了,我自己表扬了自己!”

 

问题8:那我们现在还觉得做事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吗?

幼儿1:“不是,我们为了自己做。”

幼儿2:“是、是、是!”

幼儿3:“我是为了自己。”

幼儿4:“为了自己的进步!”

幼儿5:“不是为了别人进步!”

 

问题9:自己表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更重要?

幼儿一起说:“对!”

幼儿1:“我现在觉得自己表扬自己也很开心。”

 

分析:通过问题的递进,幼儿似乎开始将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和有无被成人表扬作区分思考,开始意识到首先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幼儿是否真正理解,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继续观察。


小结:

这两次简短的有关“表扬”的谈话,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小班幼儿比较依赖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还在发展中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老师在平时多用具体的、精神的表扬,小班孩子也能初步认可自我肯定的重要性,进一步发展自我评价能力。

“表扬”背后是什么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丁文月


导读:表扬也在塑造着成长中幼儿的价值观。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提到“要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也指出:成人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与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教师亲切的态度、发自内心的赞扬、恰当的提示,同伴之间的鼓励、关心会逐渐积淀出良好的班级氛围。

其实,关于为什么表扬、表扬什么、怎样表扬的回答背后,体现的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

 

活动过程中,面对幼儿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是分析幼儿提出问题背后的想法,鼓励幼儿继续提出问题,还是抱怨幼儿“打扰了教师的教育过程”?如果我们认同幼儿是活动的主体,那么当他们在活动中展现专注的态度、探究的精神、独特的想法时,就应该及时表扬他们。

当平时“坐不住”的幼儿今天能认真听教师说话、专注做事的时候,我们是表扬他今天“做得真棒”,还是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以往的活动是否适宜幼儿的个性、兴趣、需要?如果我们认同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个性和发展水平的差异,那么当胆小的幼儿能用眼神与教师交流,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

相反,如果我们经常这样表扬孩子:“我表扬××,因为他的眼睛一直在看老师”“小朋友,你们看,××的画是按照老师的要求画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的初衷显然是为了“管”幼儿,让幼儿遵守纪律、模仿某一榜样。这样的表扬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的,也可以理解为教师班级管理的一种策略。

表扬什么,根植于教师心中对幼儿发展的认识、对幼儿终身发展的考虑。教师的表扬方式和表扬内容不仅受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也在塑造着成长中幼儿的价值观。



——   END  ——


【每月话题】奖励的副作用-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每月话题】奖励的副作用-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每月话题】奖励的副作用-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每月话题】奖励的副作用-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每月话题】奖励的副作用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