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师幼互动
在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师幼互动被界定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构成了幼儿园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和教育过程的关键要素。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对幼儿的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当教师都开始畏惧甚至回避师幼互动时,我们又如何能够期望教师与儿童开展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在追求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教师与儿童互动的情感需求,鼓励教师在师幼互动实践中去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只有当我们去包容、接纳教师的不足,允许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犯错,并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去成长蜕变时,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实现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
01 /
“我能加入孩子的游戏吗?”
前不久,我在和几位大学同学以及一位大学教授一起吃饭时,听到了这样一件事儿:
一位在省级示范幼儿园里已经工作了近10年的老师,在幼儿园开始实行自主的区角游戏后,一次,正当她安静地站在旁边看着两个幼儿自主发起的“电视游戏”(一个孩子拿着积木当遥控器,另一个孩子扮演电视机表演节目)时,拿着“遥控器”的孩子突然一脸期待的看向她说:“老师,你来和我们一起玩儿吧!”
而当她听到孩子发出的邀请时,整个人却瞬间僵硬了,满脑子想的都是“啊!我要不要接受邀请呢?这个情况,到底能不能加入孩子的游戏?我要是去了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游戏?到底该怎么办呢?”事后,这位教师还专门找到园长请教“当遇到孩子主动发出邀请时,教师到底可不可以加入游戏……”
在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着实地为那位教师的困惑感到震惊!当儿童主动邀请教师加入游戏的时候,教师接受邀请加入游戏,难道不是教师关注儿童、积极回应和支持儿童游戏需要的表现和本能反应吗?为何这位在省级示范幼儿园工作了近十年,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在面对如此简单的事情还需要纠结、思考如此之久,甚至向园长求助?
02 /
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现状
回想起来,这两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走访观摩各地不同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现场的时候,其实也看到了不少类似的场景。有的老师因为“管住手、管住嘴、不介入、不打扰”的要求,在游戏中遇到儿童发出邀请、求助、遇到困难、发生冲突的时候,对于自己是否应该回应介入以及如何回应介入,都感到纠结困惑不已;更有部分老师借着“管住嘴、管住手、不介入、不打扰”的幌子,对儿童发出的邀请、求助等互动信号视而不见,毫不作为,放任游戏。
前不久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首届圆桌会议中,首都师范大学的刘昊副教授在进行《在感性的世界中体悟游戏》主题分享时,也指出“尽管在学习了各种游戏理论、获得了各式专业支持后,老师们在游戏的幼儿面前,仍会觉得手足无措、进退失据。”我们都有种感觉,那就是现在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在面对游戏中的儿童时,开始畏惧甚至回避与儿童发生互动这件事儿了。
03 /
聊聊问题背后的原因
以往,当我们在质问老师,为什么要畏惧或回避与游戏中的儿童开展师幼互动时,总是理所当然的把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咎于教师个人。不是认为是教师自身师幼互动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就是批评教师工作态度敷衍,心中缺少儿童。
然而,当这一现象呈现出从“个例”向“普遍”发展的趋势时,我们便不能再简单粗暴地将这一问题归咎于教师个人的不足了!那么,除开教师个人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原因呢?
结合我和我的同事们近些年来在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与一线幼儿老师进行“师幼互动”专题的培训、分享及回访经历来看:在自主游戏中,教师之所以会对与儿童发起互动感到畏惧和不知所措,这与我们近年来一味追求游戏之于儿童的发展价值,忽视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需求,以及对教师在儿童游戏中“错误”师幼互动对儿童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不断强调、放大不无关系。
这几年随着安吉游戏理念在全国的推广,“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儿童在游戏中的自主权益”这一观点已渐渐被广大的幼儿园教师所熟悉、接纳与认可。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室内或室外的区域游戏中,开始要求教师支持儿童自主选择和决定玩什么游戏、在哪儿玩、和谁玩以及怎么玩,并不断强调游戏时教师应管住嘴、管住手、不介入、不打扰,切忌因错误的师幼互动而阻碍儿童的游戏与发展……
这些在一定程度都加重了教师开展师幼互动的心理压力。尤其当有专家、领导现场观摩游戏活动的时候,一些教师为了避免因为不当的师幼互动而受到批评、指责,便直接选择对游戏中儿童所发出的一切互动信号视而不见,回避与儿童发生任何互动。
04 /
关于师幼互动价值的思考
实然,师幼互动的水平、质量对于儿童在游戏中所能获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笔者认为,师幼互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儿童游戏、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最底层、最核心的价值还应包括帮助教师与儿童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师幼关系,满足师幼间亲密关系建立的情感需求。我们绝不能因为担心不当的师幼互动会妨碍儿童自主游戏的进行,而简单粗暴地制止教师与儿童发起互动。
更何况,安吉游戏之所以提出“管住手、管住嘴“的原则,其本意是也为了转变以往教师们总是忍不住不去教授、指导儿童游戏的现象,推动教师去观察儿童的游戏,在游戏中去发现儿童,看见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发展,从而帮助教师树立起“儿童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这一正确的儿童观,而非阻止教师在游戏中与儿童进行师幼互动。
我们期望的,不是教师在儿童游戏时成为一个“冷漠”的旁边者,而是在面对儿童的游戏时教师能够以谦逊的态度去欣赏儿童的游戏、发现儿童的学习,在充分保障儿童的游戏自主权的同时,也能积极回应儿童发出的互动信号,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
写在最后
借用刘昊副教授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首届圆桌会议上提出的“不要让时时推敲、刻刻琢磨、动辄得咎成为游戏中的师幼关系样态。”这一呼吁,我希望能有够更多的人看到游戏中师幼互动为儿童、教师所带来的情感价值!在追求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同时,也能关注教师与儿童互动的情感需求。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去反思、调整,以提升其师幼互动水平、实现专业发展,进而更好的支持儿童游戏、学习与发展。
?? 文末小互动 ??
邀请老师参与“师幼互动”基本情况调查
创作 | 连佳莉
编辑 | 橙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