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六一#儿童
任何一名儿童都拥有一种语言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预防性教育模式的首创者
任何一名儿童都拥有一种语言,他用它来表达自己在大自然中拥有朋友。但他在人世间并非总是拥有朋友。他从生命之初就是一个交流的生命,即使他未曾得到过人的照顾并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活了下来,他仍然是一个交流的生命。
这种象征功能被人所利用,他们把自己的编码传授给孩子,因为孩子处在他们的保护之下。但我认为人们未能清楚地看到无论哪个人,无论他有多大年龄、行为水平如何,他总是一名智者,象征力和记忆力使其时刻处于觉醒的状态。
并不是每一个儿童都无忧无虑
侯莉敏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
博士生导师
让儿童享受一个
安全、快乐和健康的童年
燕子
一线教师
儿童和成人一样,应当得到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学习的权利。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颁布的《童年宪章》中指出:“所有的儿童都有权享受一个安全、快乐和健康的童年;所有的儿童需要在家庭里成长,在那里有特别亲密的成人,让他们体验爱和关怀;所有的儿童有权在安全并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玩、成长和学习,不受伤害和烦恼;所有的儿童需要得到机会和支持,逐渐形成对自己和别人宽容、谅解的态度……”
被“废除”了双手和双脚的孩子
赵旻
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家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被“废除”了双手双脚的孩子。孩子开始跑跳的时候,大人出于担心,会禁止孩子进行活动。孩子想要去做的,喜欢去做的,却没法自己去完成,因为总是有大人在身边。身为大人的我们,为孩子存在而存在,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父母不是天生的,他们是随着孩子诞生而诞生,随着孩子成长而成长的。每个时期的父母,面对孩子的教育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该怎么面对呢?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就是自主自治。
我们追求的不是完美的孩子,要接受我们身边每一个真实存在的孩子,他们都是生动的,都是真实的。学会去接受孩子的缺点,发现孩子的优点,去倾听孩子,陪伴孩子。
儿童能打能闹,
谁也不能欺负他们
潘采夫
锵锵三人行评论员
博雅小学堂首席玩耍官
在我心目中,儿童能打能闹,非常团结,谁也不能欺负他们。我们父母要为他们创建儿童命运共同体,做好一些事情。比如,多生一个孩子好,三个好上好;少报学习班,多去玩体育;开放式社区,让孩子尽量住平房;爸爸负责管,妈妈负责爱;让孩子多跟孩子混,少跟大人玩;父母每周带孩子出洞,每月都下乡,每年都探险;让孩子主动找知识,拒绝被喂养;学习中不溜,体育争上游,千万学习不要太好。
总之,孩子能做的就不读,能读就不听,能听就不看,尽量让他在真实的空间里锻炼自己,“野蛮体魄,文明精神”。当父母做了所有合理的事情后,其实很多的造化是个人的,剩下能做的就是爱孩子,不要对他抱过多期望。
一千个成人心中有一千个儿童
曾琴
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园长
一千个成人心中有一千个儿童,作为园长,我接触许多儿童,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令人心动的地方。
和许多幼儿教师一样,我人生中第一个求婚的对象是个大班的小男孩;我遇见过最牛哄哄的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就收拾好自己的“行李”,站在教室二楼的楼梯口牛气冲天地说“我在这里打出租车回家”;还遇见过对父母扬言说“你们不要我,我就去给曾老师当儿子”的孩子……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如孩子的相貌那样,每个孩子的精神长相也不一样,各美其美。很多时候,孩子都有成人不及的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回答每一个个体孩子“他是谁”,所以观察是教育的起点。
孩子们相信书撕坏了会疼、相信玩具没回家会迷路、孤单、伤心等。他们的泛灵总能打动你,用同理心对待世界万物,既浪漫又温暖;成人回应以泛灵,引导孩子善待自己和世界,积极而美好!
放下身段,
蹲下来看见孩子
宁远
知名作家
金话筒奖得主
有一次我给女儿做了一条裙子,和女儿出去玩时,碰到了大晴天,太阳照在她的身上。女儿对我说:妈妈你看,我今天穿上裙子一出来,太阳就照在我身上了。太阳照在我身上,这说明太阳觉得我很美。我觉得孩子的想法特别有意思,我说要是太阳被乌云遮住了,就说明太阳觉得你不美了哦。
结果女儿却说,不是这样的,太阳被乌云遮住了,那是乌云觉得我很美。我当时一听,瞬间愣在原地,被孩子的话深深打动。这就是孩子啊,这是孩子的思维,是我们成人所没有的东西。
作为成人,我们能带给孩子最珍贵的东西,是爱与平常。孩子需要一个普通的生长环境、需要多参与活动和走进自然。返璞归真,父母给予孩子爱和尊重,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
儿童是成人之父
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彩虹》
复归于婴孩
赵斌
《育儿周刊》创始人
我们常常向外寻求神:上高山、进寺庙,烧香、磕头,打坐、占卜,念咒、赞美。其实,神就住在我们心中并显明在幼孩身上,诚如《圣经》所言:“天国里面孩子最大,你们成人若不回转成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亦如老子开示:天道就是“复归于婴孩”的生命状态。
每个生命都不一样
刘彩梅
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遗传因素不同,所面对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所遇到的每件事、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生命的奇妙就在于此。
有的孩子天性高度敏感,像兰花,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有的孩子是低敏感性的,像蒲公英,大大咧咧,好像什么事都不会太上心,被批评了也很快就忘了。有的孩子中度敏感,像郁金香,介入高敏感和低敏感之间,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育,对不同的人影响不同。
作为成人,支持儿童自我建构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孩子不同的类型去接纳他们,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去培养孩子,将他们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引导,各种给孩子赋能,这不是不可以,前提是我们是否接纳了他们本来的样子,觉得他们本来就很好。
看到每一个具体的儿童
鄢超云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有时候,当我们提到“儿童”时,是抽象的、笼统的儿童,是大多数的儿童。而不是我们幼儿园的儿童、我们班的儿童。
真正的心中有儿童,不应该只有笼统的儿童,还应该关注具体的儿童,每个都不一样的儿童。
儿童应该有充分的表达时间,而不只是象征性地讲一讲,还没讲完就被言不由衷的“真棒”之类的表扬所打断;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充分的表达时间,而不只是点缀性地请三两个儿童说一说;儿童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讲一讲,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而不是只能用某种方式、必须用某种方式;儿童可以在集体中表达,在小组中表达,在生活中轻松、随意地表达,或许还可来点悄悄话时间、“八卦”时间,而不是将这种表达弄得很形式、很严肃。
儿童的表达应该得到支持,在他们讲不太清楚(成人听不懂)、讲的与成人所想不符时,也能有机会表达、完整表达,得到大家的支持,而不是否定、嘲笑。
孩子就像春日的光华
安德烈·伯尔凯
挪威抒情诗人
《孩子》
对故乡的记忆
可能是小时候爬过的树
丁海东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儿童本脱胎于大自然,他们喜欢小动物、花草树木,对周围的生命现象充满好奇,这是亲近自然的本能和天性。大自然必当是哺育人类童年心灵的有益食粮。远离与脱离自然,便让个体精神成长缺失作为“根”的土地与乡情。
儿童是成人的心灵塑造者
蒙特梭利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
蒙台梭利教育法创始人
要想帮助和拯救世界只能依靠儿童,因为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
儿童被赋予各种未知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引导我们走向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如果我们确实渴望一个新的世界,那么教育就必须把发展这些潜在的可能性作为它的目标。
我坚持任何教育改革必须依据人的天性。人本身必须成为教育的中心。如果我们遵循这些原则,儿童不仅不会成为负担,而且会以自然奇迹中最伟大、最令人欣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会发现自己所面对的将不再是一个被看作幼弱无依的生命,一个需要我们的智慧去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具有崇高的尊严而被看作我们自己的心灵塑造者的人,一个自我引导按照精确的时间表在愉快与欢乐中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创造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人——的工作。
我们教师只能像仆人侍奉主人那样地帮助儿童进行工作。然后我们会变成人类灵魂发展的见证人。
“童心”是土壤
沈从文
中国著名作家
历史文化研究者
所有故事都从同一土壤中培养生长,这土壤别名“童心”。一个民族缺少童心时,即无宗教信仰,无文学艺术,无科学思想,无燃烧情感实证真理的勇气和诚心。童心在人类生命中消失时,一切意义即全部失去其意义,历史文化即转入停顿,死灭,回复中古时代的黑暗和愚蠢,进而形成一个较长时期的蒙昧和残暴,使人类倒退回吃人肉的状态中去。
儿童是小小哲学家
小杨冲冲冲
一线教师
我认为幼儿是哲学家。在《哲学与幼童》中有一段对话让我很触动:“爸爸,我有两只眼睛,每只眼睛都能看见你,为什么我没有看见两个你呢?”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但不知这其中其实却隐含着哲学、甚至涉及到物理知识。
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里成长,身为学前人,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一个快乐的童年对孩子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学业发展等都有促进作用。其实并不是说孩子在童年时期不接受知识、不学习就是快乐,而是在快乐中学习,而是为幼儿的兴趣提供适应性的支持。
说出你“心目中的儿童”是何样态?
也可以把你与儿童的有趣故事
在评论区分享出来
精彩回顾
听说这个记录工具90%的老师都用不好?今天我们来六步法搞定!
怎么才能做好幼小衔接?我们在活动案例里找答案
各位久等了,被cue最多次的微信公众号工作坊终于又来了
对话丨回归真实自然、质朴生活的蒲江学前教育,秘诀在这里!
孩子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是怎样?牢牢把握环境创设的“三动”策略!
我就知道你“在看”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人文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