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教育教学】深度学习视阈下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教育教学】深度学习视阈下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陶慧: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九溪江南幼儿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教学即传递”的教学模式以及“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仅仅学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应对未来生活和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领域也逐渐从关注儿童“学什么”到关注儿童“怎么学”,深度学习理念很好地满足了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通常以探究活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活动、问题解决的开始。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引发有价值的探究,才能促使幼儿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并调动原有经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真正学会知识建构,学会问题解决,学会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学者弗伦斯·马顿(Ference Marton)和罗杰·萨尔乔(Roger Saljo)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及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第一类学生是被动的学习,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阅读;第二类学生不仅能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还能够将文章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是一种知识迁移和高阶思维。基于此,他们在1976年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提出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两个概念,第一类学生的学习即“浅层学习”,第二类学生的学习即“深度学习”。

学者们对“深度学习”的界定各有不同。四川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借助具有整合作用的实际问题激活深层动机,展开切身体验和高阶思维,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进而对学习者产生深远影响的学习样态”,而问题解决学习模式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基本模式。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出发阐释深度学习的概念,他指出,“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前儿童的“深度学习”是以问题情境引发儿童的积极主动探究,进而促进其深入思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评判创新等学习品质发展的,对其有深远影响的学习方式。

二、有效提问在深度学习中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性观察和连续观察,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教师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由此可见,好的提问能够引发幼儿对问题的主动探究,促进科学探究活动更好地开展。

不仅如此,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将原有经验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思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经验、重新架构知识。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效提问”对于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关注幼儿兴趣,把握提问时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从事活动的内在动机,是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需要在关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首先,我们要观察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兴趣提出问题。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有个幼儿发现一棵树附近有许多蚂蚁,他惊奇地大声说:“快看,这里有好多蚂蚁!”许多幼儿被吸引过来,他们对小蚂蚁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处寻找蚂蚁,并会因为自己找到了蚂蚁而激动不已。但是,幼儿自发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找蚂蚁上,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蚂蚁,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蚂蚁有几条腿吗?一会儿你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数一数,并悄悄告诉我你找到的答案哦!”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幼儿很开心地说:“耶!可以用放大镜看蚂蚁啦!”有的幼儿已经开始猜想:“我觉得蚂蚁应该有8条腿,我感觉它的腿很多。”接着,幼儿全都蹲下来找蚂蚁,全神贯注地观察蚂蚁的腿,并和同伴一起讨论。老师及时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用提问的方式回应幼儿的兴趣,成功地引发了幼儿对蚂蚁的进一步探究。

接着,在幼儿兴趣减退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寻找蚂蚁、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后,幼儿对蚂蚁的探索停滞不前了,对蚂蚁的关注也渐渐少了,这时,教师问:“你们很喜欢蚂蚁,那你们想不想养蚂蚁呢?”“养蚂蚁需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幼儿一听到要养蚂蚁很激动,积极地讨论起来,他们说:“需要给它准备一个家。”“需要给它准备吃的。”“还需要抓几只蚂蚁回来。”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怎么准备蚂蚁的家呢?怎么抓蚂蚁呢?”由于幼儿很想养蚂蚁,所以接下来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进一步探索。在幼儿兴趣减退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再次激发幼儿的探究欲,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二)提问要有开放性和启发性

“你看西红柿长高了吗?”“小乌龟喜欢吃肉吗?”“你们看土豆苗和红薯苗一样吗?”相信很多教师都向幼儿提出过类似的封闭式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固定的,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能回答,因此无法促进幼儿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究。反之,开放性、启发性的提问能够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促使幼儿发挥潜能,积极动脑,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为什么教师会问:“小乌龟喜欢吃肉吗”这样封闭式的问题呢?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不够信任幼儿,认为幼儿没有深入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太过着急,想要幼儿赶紧得出最终的结论,所以教师基于自己的认知提问,问题明确指向“是否喜欢吃肉”。因此,想要提出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具有科学探究精神,信任幼儿,并有足够的耐心。

例如,在小蚂蚁案例中,教师同样是想让幼儿探究蚂蚁喜欢吃什么,但她的问题是:“你觉得蚂蚁喜欢吃什么呢?为什么?”这时幼儿会进行猜想,有的说蚂蚁喜欢吃饼干,理由是自己喜欢吃饼干;也有的说曾经看到蚂蚁搬米粒等食物,所以蚂蚁应该喜欢吃这些食物。在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猜想后,教师继续问:“怎样才能证明蚂蚁是不是喜欢吃你们说的那些食物呢?”这就引发了接下来的实验活动,幼儿提议把这些食物都放在地上,看蚂蚁会爬到哪里。

小蚂蚁案例中的教师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猜想,并鼓励幼儿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教师信任幼儿有能力找到答案,并且充满耐心,因此提出的问题也更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

(三)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采取开放的提问方式是希望幼儿能够积极、深入地思考,能够富有创新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幼儿天马行空、毫无根据地想象。思考应该是有目的的、有逻辑的,因此,教师在提问前要预设目标,提问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为幼儿指明思考的方向,促进幼儿深入探究。

在开展自然角种植活动时,教师希望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花盆,这需要幼儿了解花盆的特点,于是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幼儿们,谁能说一说花盆是什么样的?”结果幼儿说了许多他们见过的花盆,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阐述,但都没有总结出花盆的一般性特点。因此,就了解花盆特点这个目标而言,这是一次缺乏针对性且失败的提问。

后来,教师明确了这次活动的目标,调整了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教师找来一个花盆以及盘子、篮子等和花盆比较相近的、颜色一样的容器,然后提问:“请你们仔细观察,花盆和盘子有什么区别?花盆和篮子有什么区别?”幼儿在问题的指引下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了花盆和盘子相比,更深(高)一点,并且有洞;花盆和篮子相比,只有底部有洞,四周是封闭的,最后得出花盆应该是一个有高度、四周封闭、底部有洞的容器。

由此可见,具有针对性地提问能为幼儿指明探究方向,避免探究过于盲目,从而实现深入的探究,获得关键经验。

(四)提问时注意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

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深度学习下的学习者不但能够获取知识,而且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迁移原有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提问环节就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迁移知识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知识迁移能力。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留心观察,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这样在面对问题情境时,才能通过合理的提问促使幼儿进行知识的迁移。

例如,丁丁看见豆苗站不直了,便急匆匆地来告诉教师:“老师,豆苗枯萎了、死了。”这时应该怎么办呢?直接否定幼儿的看法,告诉他豆苗没有枯萎,没有死吗?这样显然会扼杀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想到就在不久前,我们去观察橘子树,幼儿对比过树上的和掉落在地上的叶子,感知过枯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教师知道丁丁有这个前期经验,这对于他判断小豆苗是否死了有帮助,于是教师问:“咦,上次我们去看过橘子树的叶子了,橘子树掉下来的枯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丁丁立刻说:“我知道,是黄黄的,摸着还有点干,有点硬。”“那你再仔细观察下豆苗的叶子,它枯萎了吗?”丁丁观察后激动地说:“它没有枯萎,太好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丁丁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原有经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五)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前文所述,深度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模式,提问又是问题解决的开始,并且深度学习者应该具备批判创新的精神,因此幼儿不仅要能够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质疑。

同时,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更贴近他们的思维,更符合大多数幼儿的兴趣,更能诱发他们的主动探究。在探索活动中,教师需要树立以幼儿为本的观念,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积极回应幼儿的问题,让幼儿愿意提问、有机会提问、敢于提问。

(六)利用问题墙面,提高幼儿参与度

一说到提问,大家想到的应该都是教师在说,但其实提问不一定全靠嘴巴说,问题墙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比如,在探究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时,由于周期太长,幼儿的热情渐渐消失,需要教师不断提醒,幼儿才记得去观察。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墙面,上面画有一只小蝌蚪和一只小青蛙,用箭头连接成一个闭环,并告诉幼儿:“我们要一起完成小蝌蚪成长故事,幼儿如果发现小蝌蚪的变化可以画下来,并按顺序张贴在问题墙上。”结果这个问题墙大受欢迎,幼儿都十分积极地进行观察并做记录,连平时不爱记录的幼儿也主动参与了进来。

相比于教师催促幼儿去观察和记录,这样的方式更能提高幼儿的参与度,使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够提醒幼儿持续性地进行观察探索。

有效提问能够引发并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如何有效提问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使自己成为一名能够深度学习的学习者。

(文中所涉儿童姓名均为化名)

文来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2022年第14期(5月出版)

◆  ◆  ◆  ◆  ◆  


拓展阅读:
虞永平:幼小衔接应回归常态
朱永新:家庭教育才是关键的关键!这10点教育心得,关乎孩子的未来
钱志亮:自我牺牲式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刘    焱:当前关于游戏和教学常见的认识误区
董旭花:“自由”的游戏不等于“自主游戏”
张   晖:幼儿园课题研究值得关注的八个问题
姜   勇:谈谈幼儿园教师的仁爱之心
叶平枝:新冠疫情背景下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再思考
华爱华:幼小衔接不是抢学,游戏才是幼儿的正当行为

【教育教学】深度学习视阈下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当代学前教育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教育教学】深度学习视阈下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