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 杨彩红 刘思雨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我区幼儿园对园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被前所未有地调动了起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本应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和参与的重要主体,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价值始终没有被真正理解与落实。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价值判断是否准确、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支持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质量,幼儿看似主动、实则被动参与的问题也成为普遍制约课程质量提升的藩篱。
教育部于2019年底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教研工作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及教育管理决策。面对本区园所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我们立足于教研视角和职能,依托怀柔地区优势,开展了以幼儿园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区域性教研支持的实践与探索。
聚焦问题,探寻本地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症结
在常态视导和课程专项调研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半开放性访谈、跟进式听课、教研等方式,调研业务干部和教师对课程管理、开发、组织与实施过程的整体认识和指导需求,进而梳理了本地区幼儿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问题1: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研服务缺乏双向协同
“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教研室一直围绕亲近自然、四季课程等主题,在区域内开展幼儿园区域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反响较好的课程研究成果。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并未转化到更多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各自为战,求新求异心态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部分干部和教师对课程的价值取向缺乏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度思考,仍停留在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进行活动的层面,对“自然”与“生活”的理解过于局限,对幼儿园的“大课程观”缺乏进一步认识。
作为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有效途径,很多基层幼儿园提出,希望教研员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支持,也希望教研室研发区域性课程建构体系,推出相关保障制度,以支持科学的幼儿园课程理念在实践中扎根、生长。但实际上,这些需求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目前,教研员依据自身职能,主要为幼儿园提供教研指导、教学支持、培训服务等内容,并集中于五大领域、游戏活动及园所内部的教学常态活动等方面,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方向性和发展性的引领缺少整体规划与专业指导,无法与幼儿园的真实需求形成对接。因此,幼儿园课程建构和教研服务看似形成合力,实则并未形成内在的统一。
问题2:新任业务干部和教师亟需理念和方法的支持
伴随着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区域内幼儿园新任业务干部和新任教师数量日益增多。但在课程建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新任的业务干部和教师容易忽视教师和幼儿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主体的身份,也缺少对课程建构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定位的分析。
因此,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过于关注集体教学、注重精心设计拼盘式课程内容、忽视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等情况。因此,教研部门需要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专业引领,帮助干部和教师改进自身理念,拓展实践方法,尤其在园本课程共建、课程资源库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教研部门也需要在提升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给予他们指导与培训,以帮助干部和教师厘清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角色与价值定位,满足干部和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期待。
以目标为导向,推进区域幼儿园的课程共建
幼儿园与教研部门之间在专业上相互依存、彼此推动,在本区域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双方有可能也有必要结为共同体。因此,作为教研部门,我们应该在这一目标的导向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支持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与幼儿园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区域课程质量。
(一)因需而生,强化区域教研的课程支持力
01
明确重点,顶层设计
根据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我们聚焦新时代怀柔区功能定位及未来发展需求,在全面调研与充分分析区域课程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真实问题,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制定“怀柔区幼儿园课程建设方案”,坚持目标导向,明确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区域幼儿园课程建设。
02
重塑职能,全面支持
我们以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为重点,结合教师在课程建构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重新修订了学前教研员的岗位职责。一方面,我们将以往每一位教研员负责一个具体领域调整为人人都综合负责五大领域,赋予教研员综合指导的职能,为其有效发挥教研支持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实施教研员的片区负责制,让每一位教研员承担起提升责任片区整体课量的任务,并针对区域内幼儿园的实际教研需要,进一步明确了教研片区负责人的服务内容与标准。
除此之外,我们将自评和互评作为提升片区教研支持质量的常态方式,让教研员每一次的专业付出与成长都能够被看见、被学习,让每一次的评估都转化为不竭的教研动力。
03
纵横联动,形成机制
在教研服务中,我们将常态视导、教研指导、教师培训、质量评估等工作全部纳入课程建设服务的轨道上,依据园所干部和教师的需求提供课程指导,让看似相互独立的教研职能在课程建设的列车上发挥合力。
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教研员、园长、业务干部与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组建了由教研室主任牵头的区级课程建设核心团队,以教研员为组长的小、中、大班区级课程研究团队,以及以幼儿园园长为责任人的幼儿园行动小组。这些团队成为教研室多项常态工作的中坚力量,使得课程研究、课程开发等工作与教研职能的落实互为支持,推动幼儿园与教研部门形成了积极关系。
(二)强化制度建设,整体构建“怀柔生活实践课程”体系
01
出台区域制度,引领课程方向
在区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研室结合怀柔区幼儿园课程现状,出台了《怀柔区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指导建议(试行)》,不仅引领并指导了区域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也为建设有地区特征的发展适宜性课程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还推出了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怀柔区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指引》,对园所保教管理、一日生活常规、园本教研工作和质量评估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幼儿园将自主评价、过程性评价与课程管理有效对接,逐步形成了互为共生的课程管理氛围。
02
梳理课程体系,研发实施路径
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在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我们聚焦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充分遵循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要点》《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中对于幼儿合理发展预期的要求,在过去区域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怀柔生活实践课程”体系————围绕“快乐、主动、创新、合作、感恩”的课程理念,构建了以身心健康、热爱生活、适应社会、学会学习为一级指标的目标体系,确立了生活实践活动、自主游戏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等实施途径,并将家、园、社协同活动贯穿课程始终。这不仅减少了教师在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盲目现象,为园所建构园本课程体系提供了有效支持,也为促进区域内幼儿园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03
提供资源平台,并不断更新与完善
为解决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研发了以“看见儿童看见课程”为主题的区域课程资源手册,展现了教研员和园所干部、教师共同梳理的课程组织案例与课程实施经验,供干部、教师借鉴和参考。同时,我们将编制手册的初衷定位在“实用、研用、创新、动态”上,强调手册中所呈现的课程案例不是唯一标准,而是相信教师是富有创造力的、有能力的学习者,希望教师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与幼儿建立情感联结,看到本班幼儿的真实兴趣与需要,遇见更多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我们相信教师的教育智慧会“百花齐放”,进而推动资源库中的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与完善,保证课程资源库始终处于动态的拓展过程中。
(三)扎根现场,激发区域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内生力
01
跟进式指导,适应疫情防控新要求
根据片区内园所课程现状和实际需求,我们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持续参与到园所课程现场中,利用问题引领、现场教研、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针对园所的具体活动开展持续追踪,进而发现教师的典型经验和创新方式。在持续一对一、一对多的指导过程中,区域内相继开展了“我的课程故事分享”“我的课程计划交流”“看见儿童、发现课程”分享交流与主题研讨活动,继而探索出了一系列基于现场的跟进式教研支持措施。
尤其是近几年,根据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我们开始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教研员根据幼儿园需要,采用微信群内分享、网络现场教研等方式,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每周与干部、教师开展多次研讨,分析当日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及活动内容,梳理次日活动方案。渐渐地,干部、教师逐渐回归到幼儿本位的课程视角,聚焦活动中的儿童自主学习,并能将课程评价和课程实践的调整有机结合。
02
共情式支持,助力管理生长
课程管理是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研员,我们以解读课程中师幼行为过程轨迹为支点,引领业务干部对师幼行为中的内在需求进行观察与分析,进而反思自身对课程的认知以及为教师提供的支持;以辨识教师的状态和变化过程为支点,引领干部重新认识课程建设过程中“管”与“放”的关系,进而构建适合教师教学需要和幼儿学习需要的教学管理常规和幼儿生活常规。
渐渐地,相信、尊重、开放的理念在幼儿园课程管理中显现出来:有的幼儿园开始下放一日生活常规的制定权,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和服务集体的意识,例如,教师让幼儿为自己的一日生活负责,支持幼儿自主喝水、自主进餐等,已成为课程常态;有的幼儿园开始尝试改革备课方式,采用资源分析和先反思后备课的策略,从组织上保证生成活动的有效性;有的幼儿园开始尝试“每周一研”的课程小组讨论活动,引导教师将备课重心放在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游戏需求的辨识及下一步的指导思路上,从本质上提高教师做有准备教师的认识,激发课程改革的内驱力。
03
沉浸式教研,培养种子教师
作为教研员,我们深度参与到各年龄班中心组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现场,与教师一起观察、分析真实生活情境下的幼儿行为,挖掘真实环境中的资源,强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与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以幼儿的状态和发展来引发教师对课程资源和课程主题的关系进行思考。同时,我们采用问题跟进、现场教研、示范引领、一对一帮扶、面对面沟通等多种形式,与教师共同研究、反思实践并挑战固有认知和模式。
例如,有教研员发现,初冬时,幼儿以往每天都爱玩的户外骑小车活动,渐渐地无人问津了。于是,教研员以此为契机,引导教师关注生活事件,在全面分析幼儿发展现状的前提下,辨识事件中存在的幼儿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而引导教师与幼儿围绕现象开展随机和集中谈话,生成了基于幼儿真实需要的“制作保暖小车垫”活动。活动中,幼儿反复探索适宜的制作材料,尝试不同的制作工具,发现坐垫形状大小不适宜后又重新制作与安装,最终为户外小车添上了保暖椅垫。幼儿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也充分经历了发现问题、尝试解决、体验试错、享受成功的深度学习过程。
伴随着多所幼儿园中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基础的系列课程活动的诞生,如“索道运被褥”“我给小椅子做标志”“制作小衣架”“好玩的滑道游戏”“我是护梨小专家”等,一批关注生活、善于观察、勇于尝试、积极面对困难、勤于思考的课改先行者逐渐涌现。他们对幼儿和课程日渐成熟的认知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研究幼儿、研发课程的实践中,同时,他们基于个体认知基础的专业化成长也实现了螺旋式上升。
随着一系列相关制度与策略的实施,区域内干部与教师的课程理念不断更新,课程研究逐步深入,聚焦园本课程建设的区域性教研支持成效也日渐显现。教师引导幼儿在亲身实践、实际操作、持续探究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基于“生活”情境与“实践”探索的课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与满足;“求真课程”“生活课程”“树林课程”“北山课程”等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怀柔生活实践课程范式赋予了区域幼儿园园本课程以新的模式与内涵;我区也日渐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课程建设生态环境服务于本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区域性教研支持体系也将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我们将继续探索与研究。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2年第9期
文字编辑:刘忆
微信制作:李杰
微信审核:程洁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