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新区恩济幼儿园 成勇 柴赛飞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一凡
良好的区域游戏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创设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营造自主、愉快的游戏氛围,可以让幼儿感受游戏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并产生探究的内驱力和自我效能感。幼儿在平等、尊重的师幼关系,接纳、友善的同伴关系中,通过开放友好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不仅可以发展集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而且能够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认知、情感、意志、社会性都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幼儿园区域游戏创设什么样的心理环境更适宜,怎样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我园教师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年,我园有幸参加了北京市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脑科学的幼儿园区域游戏实践指导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基于脑科学的幼儿园区域游戏心理环境创设研究”。脑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幼儿的大脑发育、学习机制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我们创设区域游戏心理环境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脑科学中关于情绪的发生机制、积极情绪的重要意义、情绪识别和共情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从“指向幼儿心理的物质环境、区域游戏中的情绪管理、游戏氛围、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五个方面开展了探索与实践,尝试了以下策略。
改善指向幼儿心理的物质环境
适宜的环境能使幼儿处于安定、愉快的情绪状态,安全、温暖、充满鼓励的心理环境可以保护大脑功能和神经系统免受伤害。因此,我们从满足幼儿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心理角度出发,创设符合幼儿心理、情感需要的区域游戏物质环境,促进幼儿积极情绪的发展。
第一,利用环境中可感知要素安抚幼儿情绪。大脑遵循整体性原则,具有跨越多个领域工作的机制,通过认知、身体、情绪、环境相互融合实现学习。因此,在区域游戏环境中我们利用可感知要素改善环境氛围,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游戏,可以对幼儿的情绪起到安抚作用。如打造开放共享、可自由行动、宽松便利的区域空间,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用温暖的色彩、柔和的光线、舒缓的音乐、柔软的饰品等,帮助幼儿释放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增进对环境的信任感。
第二,提供可以让幼儿释放情绪、表达情感的材料。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提供帮助幼儿缓解压力的相关材料,为幼儿创建安全的宣泄渠道,如可击打的皮球、沙袋,可揉捏的面团,可依靠的抱枕,可撕碎的纸,玩具人偶等,使幼儿通过身体感知、艺术表达、戏剧表演等方式调节释放情绪。
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情绪管理
脑科学研究发现,多巴胺控制着大脑的“快乐中心”,高水平的多巴胺会提高思维的专注力,提高认知的灵活性,引发创新思维。当神经非常放松时,大脑皮质特别是前额叶基本激活水平低,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情绪管理,使幼儿以积极、正向的情绪状态获得愉快的游戏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第一,帮助幼儿正确识别、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颞叶、杏仁核、丘脑、梭状回、脑岛等多个脑功能区域是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整合中心。大脑皮层对面孔和声音等情绪信息进行整合,并对其表达的复杂信息进行精细编码,才能实现有效的情绪识别。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觉察到自己会出现的不同情绪,但是他们不知道有哪些情绪、怎样去分辨情绪、这些情绪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如何面对这些情绪……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体验、绘本阅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学习分析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觉察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认识、理解情绪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情绪理解能力。
第二,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节情绪。幼儿的情绪有直接外显的特点,这使得幼儿常常会毫无顾忌地用哭和笑等原始的、强烈的方式表达情绪。首先,教师要包容与接纳幼儿的消极情绪;其次,教师应支持与指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语言来表达情绪,使幼儿获得相关的情绪概念,发展情绪认知,提高情绪表达的质量;再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用讨论、分享等方式,学习合理控制情绪和应对情绪问题的方法,利用教室环境中可用来发泄的材料进行正当宣泄,把紧张、焦虑的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保持心理的健康。比如,张老师关注到孩子因为放了一个响屁而陷入尴尬窘迫的情绪中,便巧妙利用故事书化解尴尬,帮助他调节情绪,重新愉快地投入到游戏中。
营造安全积极的游戏氛围
安全积极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幼儿增强自信心,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游戏,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自我评价的完善。
第一,提供主动、安全、可靠的活动流程。在高控、压制、催促的环境中,幼儿激素水平显著增高,他们常常会感到焦虑不安,情绪波动较大,认知和学习受到影响。因此,教师提供稳定、可预期、幼儿乐于接受的区域游戏流程,并允许幼儿自主选择、决策和控制游戏的节奏进程,能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对游戏活动的秩序感、可控感和胜任感,从而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
第二,提供与幼儿兴趣、水平相适宜的游戏内容。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和意图,提供相应的玩具材料和游戏内容,使幼儿处于适度挑战的“心流”区域,全神贯注地将热情与投入结合在一起,体验愉悦的情绪,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第三,提供视觉化材料内化规则。大脑镜像神经元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幼儿可以通过直觉、观察进行模仿。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规则、制定规则,并由幼儿利用图画、文字、实物、作品等符号,将区域游戏规则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张贴在游戏环境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内化规则,并按照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建立规则意识,推进幼儿社会性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比如,游戏快结束了,中三班的孩子对于建筑区没搭建完的作品该不该收产生了分歧,杉杉老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共同协商制定游戏规则,设计搭建指示牌,帮助幼儿理解了建构区规则的意义,获得了对游戏的秩序感和安全感。
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幼关系
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形成的关系以及幼儿感知到的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游戏活动。
第一,教师应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倾听幼儿的需要,尊重、支持幼儿的游戏想法,关注他们的感受,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行为,而不是针对游戏结果对幼儿进行权威评判。教师正向的鼓励会给孩子带来成功感和满足感,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第二,教师要积极倾听,可以使用鼓励性的话语引导幼儿参与谈话,如“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这似乎对你很重要”“给我讲一讲吧”等,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用接受性的语言传达教师的接纳和信任,鼓励幼儿敞开心扉、释放情绪,如“在我看来,你……”“听上去你感到……”等语言,都有助于建立师幼之间的信任和联结。
第三,教师自身应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教师是幼儿最直接观察和模仿的榜样,幼儿也最容易受教师情绪的感染,因此,教师应注意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等,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以积极的情绪给幼儿营造安全、温暖、鼓励的氛围。比如,初入园的诺诺,因为没有同伴一起游戏而闷闷不乐。老师安慰她:“晓旭老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好朋友,我们就从第一个好朋友起,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好朋友。”教师积极正向的语言,减轻了幼儿对教师的顾虑与隔阂,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亲近,体验到归属感。
促进积极互动的同伴关系
区域游戏是幼儿与同伴进行社会互动的最佳途径,亲密的友谊有利于幼儿的情绪调节和社会性情感互动,是心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幼儿同伴资源的价值,引导幼儿关注和参与同伴游戏,帮助幼儿改变交往中的退缩行为,减少同伴冲突甚至欺凌等困境。
第一,重视社会角色游戏。鼓励幼儿多开展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可以为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象征游戏或角色游戏使幼儿把自己想要而得不到、不敢或不能公开表现在真实生活中的情绪情感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把困惑、沮丧、恐惧等情绪,转换为理解、掌握和愉快。角色游戏还能唤醒幼儿的同理心,使他们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会换位思考,遵从角色要求和游戏规则,更好地学习情绪表达与调节。
第二,鼓励幼儿之间有意图和目标的合作。鼓励并引导幼儿与同伴产生完成计划或任务、共同解决问题等意图,产生更多深度的互助与合作,从而有效促进幼儿抑制自我冲动,专注于解决问题,并学习沟通、协商和包容。
第三,学习社交技能,发展亲社会行为。对于有退缩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帮助他寻找有效的方法与同伴互动。比如,创造机会与幼儿一对一共同开展一项活动,示范、指导有效的沟通技能,帮助幼儿运用恰当的方式发起社交互动等。在幼儿友谊受挫或发生同伴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关注,给予幼儿宽慰、疏导。通过谈话,让幼儿表达各自的想法,帮助幼儿理解其行为与他人反应之间的联系,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思考、共情,从而调整自身不恰当的行为。指导幼儿尝试用协商、谦让、交换、轮流、合作等积极的策略解决冲突,化解消极情绪。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园教师对幼儿大脑发展规律、情绪的脑机制等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已经逐步有意识地把脑科学的理论和区域游戏心理环境创设联系起来,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促进教育认知和教育行为的统一,为幼儿高水平的区域游戏创设高质量的环境。
注:本课题的其他研究成果,近期将陆续发表。分别是《爱心小医院》《关注区域游戏中幼儿的消极情绪》《温暖的规则》。敬请期待……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2年第10期
微信制作:李 杰
微信审核:张月红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