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教研
[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彭贤智·
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841篇
6944字丨阅读时间约14分钟
不同理论对学习品质的关注重点不同。从学习品质培养的视角来看,围绕学习过程来阐述品质内涵及要求,可以指引教师思考如何支持幼儿学习品质养成。
?
学习动力:
激发关键在尊重幼儿兴趣,保护幼儿好奇心;
?
学习倾向:
养成关键在真实情境利用,在生活中满足幼儿学习偏好;
?
学习监控:
学习监控的关键在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幼儿可以评价自己的行动,制定行动计划,并在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同伴、外部材料互动方式;
?
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
则指向学习结果,关键在于幼儿学习目标意识的培养。
学习品质的培养是长期连续性过程,因此,学习品质内部各要素不是完全平均地培养,而是循序渐进地培养。
正文
在“九五”期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学生学习问题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探讨,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和文章。
笔者也承担了河北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验研究”,对中学生学习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些相关文章。但这些研究还只是针对教与学中存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行的研究,虽然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推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学习指导的实施,但是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对各种学习理念进行整合,对学生学习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
笔者认为,只有构建学生学习品质的结构,认清学习品质的结构与功能,才能构建科学的、整体的、综合的、有序的学习品质的结构。
从学习指导实践上来说,有利于教师按着学习品质的结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指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一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的结果。学生学习的品质好坏,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个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的水平,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科的特点,确定学习方法,通过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一、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对学习品质进行分析
系统科学认为,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根据一定的结构组成,能够发挥一定功能的整体。
我们可以把学习的品质看作是一个系统,而学习品质又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如学习动力、学习倾向、学习监控、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都是学习品质的子系统。
各子系统的诸多因素既精细分工,又密切合作,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对学习品质做以下分析。
1.任何系统都有一个认识与建构的过程
无论系统、整体要素,还是结构与功能等,都有动态的性质。过去我们对学习品质的认识,只是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方法三大系统中去分析,这种观点曾在一定时期被教育界所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学习品质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2017年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提出的元认知理论,它认为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国外元学习理论的出现,对学习品质的认识又进一步加深。
笔者运用这些理论对中学生的学习进行了指导,对学习品质的认识由三个因素增加到多个因素,强调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与监控。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的
随着学习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问题的研究,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学习问题的专著和论文。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分析研究过多,整体研究过少。
在学习科学的一定发展阶段,对学习现象的分析研究,弄清影响学习的因素,确实促进了学习科学的发展,但是,如果只注重分析研究,就会把学习的各个因素分离开来。
如果不把影响学习的各个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思考,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不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收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习科学的发展。
因此,要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建立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有序的学习品质体系。
3.系统方法既是定性的方法,又是定量的方法
系统方法是从系统整体的定性出发,再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在系统选择中进一步对系统进行定性分析,以把定性建立在有科学数据的更高水平上。
这与学习科学的发展要求把学习现象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从静态的描述和解释上升到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地分析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二、学习品质的结构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部分结合到一个预定的目标上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各部分都是为了达到系统的一定目的而协调活动的。
强调系统功能与目标的统一,并还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阶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于系统总的最佳目标,以达到系统的最优化。
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结构系统之中,而这个系统结构由三个因素所决定,即构成要素的性质,构成要素的数量,构成要素的联结方式。
在这三个要素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系统的结构就发生变化,从而系统功能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习品质的结构构建时,应从学习品质的系统要素联系、结构联系、功能联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学习品质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影响学习效果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很多,我们只从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观因素出发,找出相关的因素加以分析研究,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品质结构。
学习目标是追求高的学习效率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品质的构建中,通过对影响学习的主观因素分析,笔者认为学习的品质由学习动力、学习倾向、学习监控、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五个子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1.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密切相关。
学习需要与三个因素相关:
一是:
求知的需要;
二是:
自我完善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三是:
交往需要。
前两者是学习的内在的动机,第三种需要是外在的,即为了获得什么,如为了得到名誉、地位等而学习。
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学习需要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学生在对知识的探求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生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内心体验来进行学习和寻求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就会使学生产生持续不断地学习动力。
2.学习倾向
学习倾向性由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理想构成。
?
学习目标:
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只有建立清晰的远大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系列,并把目标落实在行为上,才能激励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效果。
?
学习态度:
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当学生面对学习是产生积极或是消极、喜爱学习或是厌恶的学习态度,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方式,或是接近,或是逃避学习。
?
学习理想:
是通过学习要实现的抱负,它能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并成为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3.学习监控
学习监控是学生形成元学习能力的基础,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反思三种心理成份。
?
自我认知:
是对自我的认识,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主体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的能力,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
?
自我控制: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控制自己执行学习的计划,排除各种干扰,保证学习任务顺利完成,能按学习的计划、意图行事,不简单受外部条件所左右。表现为注意力强,做事有始有终,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学习活动后,对自己学习状况、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评价。
?
自我反思: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按照学习的目标、计划不断地调整学习的策略、方法,检测自己学习的效果,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学会的知识进行校正补救。
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实现学习的目标而遵循的学习原则、方法和学习的技巧。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性,学习者只有正确地认识不同学科的特性,根据学科内容,遵循一定的学习原则,恰当地选择学习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它包括对学科知识特性的认识、遵循正确的学习原则和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语文的学习与数学学习的方法就不同,语文是由一篇篇的文选式课文构成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时通过阅读、分析和概括,才能掌握知识,因此,语文的学习就要采用阅读法、分析法和概括法。
数学本身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原理、规则,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透彻地掌握这门学科知识。因此,数学学科的学习主要采用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
5.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它包括科学地选择知识、有效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思维过程。
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只有知道学什么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才能有效地学习。
?
有效的学习过程包括:
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阅读、考试、总结等环节。在每个环节里又有着具体的方法,如听课的方法、预习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等。
?
科学的思维过程包括: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分类,具体化等。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知识,理解知识达到“四能”的要求,即能说出新知识的本质特征、能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能灵活地应用解决问题,才能把书本知识和教师讲的知识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学习的能力。
三、改革教与学的方式
培养学习品质的策略
目前,多数中小学教育还是知识教育,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记忆性:
学生在学习中仅限于记忆和重复教师讲授的内容;
二是灌输性:
教学是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
三是封闭性:
视教材为唯一学习内容,学好教材,就有升学的机会;
四是终结性:
教师提供的知识是定性的,不容置疑的。
由于这些特点,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学生学习品质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形成。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主渠道。为此,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品质为着眼点,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品质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则,并通过训练形成技能,当学生遇到同类问题时,能以回忆的方式做出反应。
一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形成科学的思维程序。
二是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在知与不知的结合点上,在有趣和探究的兴奋度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疑惑最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是教师要“暴露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展示自己科学的思维程序,如怎样索取解决问题的背景材料,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思维过程怎样展开,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包括学什么(对知识的选择),为什么学(学习动机与目的),怎样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什么时间学(学习的计划安排),谁知道(有了问题向谁请教)。教会学生学习:
一要提高志向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动力的强度成正比。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可通过讨论会、主题班会的形式,阐述学习与个人发展、学习与祖国发展、学习与科技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2) 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的现状,查找影响学习的因素,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每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具体措施。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做到:导言新颖、举例生动、问题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讨论、角色扮演、编写记忆口诀、画知识树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科学有效地掌握知识。
一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学会学习。
(1) 培养认识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在进行学习指导时,要帮助学生掌握认识的方法和规律,学会保持注意力、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会思维、学会想像等。
(2) 培养学习的能力。
学习的过程是由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阅读、考试、总结等环节组成。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掌握预习、听课、复习、作业、阅读、考试、总结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元学习能力。
元学习能力是对学习过程有清楚的意识和有效的监控。它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在学习前:
能够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做好学习上的各项准备(知识、学具、心理、身体);
二是学习中:
能够清楚学习目标、对象、任务,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能够控制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三是学习后:
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对学习中的问题能进行矫正补救。
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时,可参考笔者在《中学生学习方法》一书中所设计的“每日学习反思卡”的项目内容,进行学习效果的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3.打破传统的课呈教学结构,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能够引起学生的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生建立信息双向交流,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变成师生共同交换知识信息。
教师通过积极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其教学模式可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师生进行总结–布置新知识的自学提纲。
这六个教学环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由封闭式的教学变成开放式的教学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结构需要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条件下才能存在,并保持稳定。一旦这种交换停止或达不到一定的阈值,结构便会瓦解。
坚持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就是要使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不断地从外界环境吸取“养料”,获得信息的能量,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满活力,达到教学科学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一是面向国外开放。
教师要随时学习国外新的教育理论,经过分析、改造、吸收,转化成应用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面向课外开放。
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放实验室、进行科技产品的制作、到工厂参观学习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是面向学生家长开放。
请家长定期到校听课,或是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是倾听家长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等,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四是面向学生开放。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通过班会或是讨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谈一谈学习的体会,交流学习的经验,或是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解剖分析,找出解决学习问题的策略。
5.加强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信息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加速教育手段现代化,实施教过程最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教学手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传递信息的媒体,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水平中的作用,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要在教学中大力推广、普及、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并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更新与转变。
多媒体教学软件进入课堂后,教学信息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呈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单一、直观性差的缺憾。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教学软件和教育网站上的教学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
教师首先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其次要学会根据所教学科教学内容设计、制作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校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学习知识,扩大知识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设置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所谓研究型课程是指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001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个学年开设288课时。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在中学的教学中要统一开设《研究性学习概论》课程,让学生掌握研究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给学生提出一些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研究型课程的开设:
一要具有开放性的研究目标。
研究的课题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学科内容,而应指向对各个学科的探索,让学生作出自主的选择,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要具有综合性、伸缩性的研究型课程内容。
注意各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与探索,研究课题可大可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选择。在研究课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提倡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联想和灵感,产生新的成果。
三要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学生研究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不但可以提高研究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要采用合作性、交流性、探索性课程的组织形式。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既要有学生的个体活动,也要有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精神。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本文作者系彭贤智教授。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明确备注出处。
文章来源:后扑教育公众号
精品文章 特别推荐
【0】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1】教育部: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不得设学前班(附《指导意见》全文)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4】卫健委发布「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261项指标测异常
【5】同样挨批评,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长进,有的孩子要“跳楼”?答案在这里!
【6】激活孩子大脑的三个好方法:运动、阅读和游戏
【9】致家长:在教育路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
【10】没有不摔倒的童年,幼儿园的磕磕碰碰也是一种成长
因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欢迎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