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了教师在倾听和观察、引导和支持、反思与发展等专业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可以说,在建构儿童适宜的课程中,教师专业的“观察、识别与支持”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理念的贯彻落实,对幼儿教师如何在幼儿游戏和生活情境中捕捉、识别教育契机,生成并组织相关课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的“观察→识别→支持”素养尚显不足。针对这一状况,笔者结合当下幼儿教师“观察→识别→支持”中的一些难点,探寻了提升幼儿教师“观察→识别→支持”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找疑点
观察难吗?难在哪儿?教师在现场情境中要如何观察?在一个自然的学习情境中,幼儿的状态和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涉及领域经验也是多样且整合的。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境,教师常常会有诸多疑惑的:“观察很重要,可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怎么把握度呢?”“为什么我掌握了很多的新理念和新观点,可我仍然对正确地解读与识别幼儿缺乏自信?”“即使我了解幼儿的各年龄特点,可针对不同的区角游戏,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分析与解读幼儿。”
从这些疑问可以看出,经过多年学习,教师已经认识到观察是很有价值的事情,但是如何去观察、观察中如何筛选和分析信息依然是让他们困惑的事情。这也表明,教师并未掌握“观察→识别→支持”操作性知识体系。当然,要养成教师科学地观察、正确地识别和巧妙地支持这些专业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一项系统过程。这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做支撑,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具体、可操作性技能,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和巩固。
二、探方法
幼儿园是最基层的实践组织,一线幼儿教师是最务实的实践群体,他们很希望能够获得专业的支持。针对教师不知如何观察、观察哪些信息、如何分析信息并做出相应的支持,我们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他们的“观察→识别→支持”素养提升。
1.“授人以渔”
我们尝试利用“观察→识别→支持”要素表(见表1)使广大一线教师头脑中初步建立了主动观察的意识和有效观察的图式,帮助教师建立起观察的经验范式,方便教师获取观察与识别的关键信息。
实际使用“观察→识别→支持”要素表时,我们发现容易出现“僵化”和“套路化”问题。面对这一状况,我们通过骨干教师的现场解读帮助教师理解表格中的信息要素,将其转化为一线教师实际可操作的经验。骨干教师的现场解读让一线教师明白了:在情境性观察中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典型事件的背景状况,又要关注幼儿个体在活动情境中的各种表现表征与人际互动。观察中,这些信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为佐证的。
下面以幼儿具体的游戏案例来说明教师如何应用“观察→识别→支持”要素表。最近,班级正在开展“我们一起造火箭”项目活动,四名男孩在前期搭建的火箭半成品的基础上合作进行火箭制作活动。教师在对这一活动进行了9分45秒的观察之后做了记录(见表2)。
在记录中,教师从“儿童具体的表征表现”包括语言、神态、表情、行为、作品、位置及人际互动的变化等方面来梳理观察到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是简单的随性记录,而是观察—分析、识别—回应与支持环环相扣的严密循环。此时,观察记录不仅有助于教师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活动信息,也有助于教师识别和回应。
2.实践巩固
如何帮助教师灵活应用“观察→识别→支持”要素解读儿童?如何从简单模仿到熟练应用?这是一个在实践中反复锤炼的过程。只有通过在实践情境中反复应用,教师才能先解构“观察→识别→支持”要素,最终达到灵活应用。为此,我们持续组织一系列的现场游戏观察与解读、游戏案例撰写、游戏活动组织等评优活动,以提升教师这方面的素养。
教学实践中的现场观察多以感官感知,如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因此我们还可以用视频拍摄、录音、照相等辅助手段。教师“观察→识别→支持”素养提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在教师观察经验形成的初期,一般可以先拍摄视频再回放观看的方式开展同伴分享,逐渐养成教师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在动态情境现场的观察解读就会逐渐提高。这时拍摄视频更多的是作为研究资料。
三、晒经验
教师想要提高“观察→识别→支持”素养,不能只是埋头苦学,还需要向外展示。教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仅能增强其自信心,也有助于其更好地提升“观察→识别→支持”素养。为此,我们给予教师区域内展示的机会,既满足了分享者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又让区域内全体老师实现了“1+N”的辐射与共享,有效推进了区域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了全体教师素养提升的真正目的。
END
编辑 | 李鑫
来源 | 《保育与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谢谢您的关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请长按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并请推荐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本平台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