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核心,指明生活和教育的关系。
“发凡”是指揭示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
“生活教育论发凡”是对“生活教育”的简要说明。
谈谈对《生活教育论发凡》的初步认识
“生活即教育”,先有生活再有教育,鲜活的生活可以随时产生教育,而教育并不能随时产生生活,所以生活在前,教育在后。
“社会即学校”,社会与学校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社会中包含了学校,而不是学校包含了社会。“社会即学校”表示有意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社会就是所“大学校”。
学习材料:这篇文章提到“生活教育”有六个重要的原则,书中以“发凡”的形式简要说明
身心的同时生长
生活教育要注意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同时生长……施行适当的“教”“育”。
培养活的能力
活能力就是死智识和旧经验的运用与改造……与其给儿童予多量的智识与经验,不如使他们有一种活的能力。
由具体经验到融会贯通的智识
儿童应该从实际生活里取得具体的经验,具体的经验丰富了,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抽象的智识,这种智识是逐渐融会贯通起来的。
扩大活动的环境
生活教育既然以社会为学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
教学做合一
这是教育的方法问题,有两个原则:一是做什么,便学什么;学什么,便教什么。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师的地位
教师是儿童队里的一员,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游侣……是近于儿童的成人,也就是最好的辅导者。
老师们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如何理解并践行六个原则的呢?
我从“培养活能力”的原则来谈,在班本活动“稻草人活动”中,孩子们虽然没有做稻草人的直接经验,但有解决其他问题的经验,如:绘画设计图、分工合作、寻找材料等,在做稻草人过程中,孩子们迁移这些经验,在“计划——实践——回顾——计划”的过程中制作了稻草人,发展幼儿的“活能力”。
作为体育专职教师,我从“身心的同时生长”原则来谈,不同年龄段开展体育活动的方法是不同的。小班重在体育游戏,关注有趣的情境。而到了中、大班,就可以运用挑战、竞赛等方式让孩子感受运动的乐趣。
谈谈《生活教育论发凡》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双指南”)的链接
研学社的老师分成两队,以小组研讨的形式,根据《生活教育论发凡》提出的六个原则在“双指南”中寻找相应的链接内容。
屠超老师代表第一组分享了前三条原则与“双指南”的链接。
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发展指南》)中“保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观点一致。
与《发展指南》中“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与《评估指南》中“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的角度是一致的。
与《发展指南》中“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将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观点一致;《评估指南》“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行为,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经验”等内容都体现了“由具体经验到融会贯通的智识”的具体做法。
雍定芳老师代表第二组分享了后三条原则与“双指南”的链接
与《发展指南》“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观念相通;《评估指南》将“幼儿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列为考查要点,明确要求更大限度地扩大幼儿活动的教育环境。
“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契合3-6岁幼儿学习的特点,与《发展指南》提出的“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生认为:“教师是实验者,决不是一个教书匠,也不是一个旁观者。教师是儿童队里的一员,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游侣,他因为年龄较长,经验较多,所以是这许多儿童中的一个辅导者”与《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教育建议”多处强调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观点一致。
瑞吉欧、高瞻课程、新西兰教育故事……这些西方的教育理论都关注幼儿生活,重视游戏和环境育人的作用。现在,我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生活教育论发凡》,愈发感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正如孔起英教授在我园区域课程推进会上所说:我们不必唯西方教育马首是瞻,重学陶行知教育思想,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根源,如果说教育自信、文化自信,那么在学陶、研陶路上,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感受。我们发现,把“双指南”的具体指导意见融入学陶、研陶的实践,不仅体现“禾美生活课程”对“生活教育理论”的传承,还能让“生活教育理论”焕发时代新貌。
此次研学交流,老师们再次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在链接“双指南”的过程中,发现“生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共同感悟新时代下践行行知精神的重要性。
供稿|贾青、王千玺 编辑|陶涛
审核|石剑波、强燕慧
终审|丁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