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
MAY
12.2023
(每周五更新)
自然|灵性|趣味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全国第十二个学前教育宣传月正式启动。
活动主题:倾听儿童,相伴成长
活动时间:2023年5月20日至6月20日
宣传重点
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将主题定为“倾听儿童,相伴成长”,是政府层面的方向性指导,希望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单一的对儿童的审视与评价中跳出来,开始走向对儿童心灵的关照……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孩子们关于倾听的讨论??
这周,我们和儿童交流了这一话题,
也和教师们进行了一次深度讨论。
01
花草园的教师如何理解“倾听”?
///
02
实践中,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
///
03
“倾听儿童”如何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
PART 1
如何理解“倾听”?
.
所有的定义都是一种建构。
定义“倾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古人造字时,“倾”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物倾,即人们将物品倾斜放置;二是心倾,即人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古时的“听”字读作yǐn。“听然”,是张口而笑的样子。后演化为“聆听”,“聆者,听之知微者也。”
我理解倾听就是身体贴近儿童,面含微笑,用心听,心里要记下他们的话以及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在当下,试着让双方都产生愿意继续交谈的愿望,让对话能多次地进行下去。
—— 田巍老师(教龄18年)
生活中,“倾听”总是会狭义地与言语表达联系在一起。在花草园,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倾听儿童”已经被我们重新加以理解。孩子们的表情、眼神、手势、坐姿、声调高低、呈现的作品、游戏的状态等,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某种信息,向我们诉说着他们自己。
—— 郭佳老师(教龄16年)
倾听儿童,不仅仅是“听”,更是“倾”。听仅仅调动的是我们的听觉,但是“倾听”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需要我们有意识的注意,在心里将情绪情感、重要信息进行梳理和加工。
我们每天都在和孩子们发生着互动,听他们说话。但是倾听是要我们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甚至还原回自己的小时候,与他们共情。
—— 阎玉新老师(教龄7年)
真正的倾听是“忘我”的。这里面包含了两个层面,一个是放下自我,一个是沉浸其中。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放下才更容易沉浸,只有沉浸才能完全放下。
—— 田悦老师(教龄7年)
观察是一种带着审视、评价、先入为主的单边活动,倾听则会把对话双方紧紧地“系在一起”。
倾听是陪伴成长的重要方式,如果做不到侧耳倾听,陪伴就容易成为一种低质量的、虚假的陪伴。儿童需要的陪伴是一种倾听式的、共情式的陪伴,这种陪伴也是我们对自我的一种回馈。
—— 曹云香老师(教龄4年)
真正的倾听是一种善意,一种思考,一种共情,一种关怀。倾听是一个需要专注力的有意识的过程。当倾听从有意转为无意,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时候,我们就离儿童更近了一步。
—— 李洋老师(教龄6年)
对于心灵世界,
我们只能经由“倾听”而进行“理解”。
—— 马克思·范梅南
(Max van Manen)
PART 2
每个教师对“倾听”
都有自己的“解释”
.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
都是多维立体的。
从每一个角度体察,都能得到不同的信息。
视角一:
“倾听的那一刻,我忘掉了自我。”
—— 王彩霞老师(教龄17年)
第一次真真正正地倾听儿童,是在一次端午节活动中和大班的孩子讨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记得自己第一次倾听时的样子:用“身体”倾听,微笑、眼睛看着每一个表达的孩子,表达出倾听愿望;然后是用“大脑”倾听,把内容听明白,记下来;最后是用“心灵”倾听,听出孩子们的感受,感受他们从思想和心灵深处涌现出的澎湃。那一刻,我忘掉了自我。
倾听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建立起了一个共在的场域。我们之间更多是情感的流动而不是是非对错的评判,建立起了一个属于我们的“倾听共同体”。这种倾听的共同体会带着我们彼此走向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道路,一个充满爱意、友善、明亮的道路。
视角二:
“倾听不是方向,而是道路。”
—— 兰金玲老师(教龄1年)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找不到倾听儿童的抓手,我听不见孩子们的诉求,他们也不愿意听我说。随着经验的累积和自身的成长,特别是借助反思,我找到了倾听的钥匙。
首先需要和儿童形成“联结”。这是我在大学的学习中经常被提及的概念,但到了实践场域才发现从知道到做到并没有那么容易。我们需要敞开自己的心扉,愿意真了解和真关注孩子们。
倾听也需要有所准备。当有所准备的时候,会更胸有成竹,目光和思绪不拘泥于自己心中的不确定和恐惧,心灵的空间会随之打开,就有更多的心量去关注儿童、倾听儿童。
当我真正开始倾听后,不仅和孩子们的关系更近了,和自己的关系也更近了。前两天讨论“倾听”的话题时,很多小朋友都说愿意和兰兰老师聊天。听到孩子们这样说,我的心里暖暖的……
视角三:
“联结是倾听的基础,也是倾听的结果。”
—— 甄珍老师(教龄10年)
倾听是一个情感联结的过程。孩子们小班刚入园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倾听他们哭或者不哭背后的原因,主动去说、主动去听,在这些来来回回中逐渐建立了情感联结。到现在中班,我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倾听孩子们更多从主动问,到“接住”孩子们的话,并且付诸行动,那些自然而然的倾听瞬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倾听会带来自我的改变,成为关系的润滑剂。前天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么给妈妈过母亲节。在讨论过程中,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妈妈生了你有没有后悔?”这个时候,甜筒突然问我:“珍珍老师,你觉得你妈妈生下你有没有后悔?”这个问题一下把我震住了。我没有像孩子们说的那么确定,思考后,我把自己的双重角色感受分享给孩子们,他们用赤诚的眼神望着我,那一刻我好像对“妈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这种强烈的被倾听的感受,特别治愈。
于是,我又给孩子们留了一个小任务,请他们回去采访一下妈妈的真实想法。第二天,孩子们早上来都特别兴奋。小之笑着说她猜错了,原来妈妈从来没有后悔生下她。她是妈妈努力了很久才生下来的,是第一个最期盼的孩子。一些联结就在倾听中慢慢深入了……
视角四:
“真正的看见儿童
是从倾听儿童开始的。”
—— 郭佳老师(教龄16年)
时常会有爸爸妈妈问我们,为什么孩子们总愿意和你们说心事?愿意把心里的秘密和你们说?同样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孩子的认可?
我想,孩子们之所以愿意和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倾听时,会专心地看着他们的眼睛,把注意力都放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我们可以和他们保持在同等高度,与之共情。我们的回应没有“自以为是”的打断、加工、过滤或评价,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倾听他们的表达,与之感同身受。“我理解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我能把这种理解传达给你。”在倾听儿童的同时,我们也在倾听自己的内心。
我们时常说要“看见儿童”,我觉得真正的“看见”应该是从“倾听”开始的。
视角五:
“倾听带来了一种平等的关系。”
—— 王玉洁老师(教龄14年)
观察和倾听都会带来一种关系,但两者带来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是被观察者,会有种不自在的感觉,有点像《楚门的世界》里总是被别人盯着的感觉。如果我是被倾听者,我会很舒服,因为没有人在审视我在干什么,会有更加主导的感觉,想说和不想说都可以。倾听感觉是两个人在平等地交流。
这让我想到了《窗边的小豆豆》里,小豆豆第一次见小林校长,说了几个小时的话,校长先生一直在听。从来没有人这么倾听过小豆豆,所以,仅仅这一次倾听,小豆豆已经开始信赖校长先生了。
视角六:
“儿童渴望拥有更大的倾听空间”
—— 郑岚吉老师(教龄1年)
倾听是给儿童和教师双向的一个互动空间,能够在一个安心接纳与被接纳的场域里打开自我,互相照见。
与儿童相比,成人有时总是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封闭倾听的心灵,时间久了,不仅听不到他者的声音,也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儿童却愿意在听与被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人,发现自己。
在儿童心中,万物是有灵的。他们不仅把人作为倾听的陪伴者,也愿意对着自然的花草树木听与说。四五月份和孩子们户外时,常常看到我们班三五个孩子对着嫩绿的薄荷叶和泡桐树种子交换秘密,互相听着彼此的声音。我们也在自然的陪伴与倾听中获得滋养,更好的成长。
对儿童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对一的倾听,也渴望拥有更大的倾听空间。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儿童创造更大的倾听空间。
视角七:
“倾听需要悬置自己的已有经验,不做过多的预设。”
—— 阎玉新老师(教龄7年)
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学习的时候,作为成人很容易以“过来人”的身份,将已经熟知的事物直白地“灌输”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们是一个新奇的体验者。在进行生活化课程时,教师需要悬置自己的已有经验,不要过多预设课程的走向和具体目标,而是要倾听孩子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跟随着孩子们走向一个全新的认知空间。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会说很多成人眼中的“废话”。这些“废话”有时看似没有意义,但当我们耐心将这些“废话”听完,孩子们才知道自己的声音是被听到、被重视的。这些“废话”里蕴含着孩子们的情绪或感受,你能捕捉到吗?
视角八:
“在倾听中,反思、调试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实现共同成长”
—— 张蕾老师(教龄17年)
说到“倾听”,我感觉是一种“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想起很多年前生活化课程探索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也在学习着如何倾听儿童,每天做大量的记录。一个叫格格的小朋友说:“爸爸妈妈不会认真听我讲话,但是老师会把我说的每句话记下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她的表情,很满足也很幸福。我想,那一刻,我们“被需要”了,填补了格格情感上缺失的角落。
倾听让我们能俯下身来看到儿童真正的需要。我想到上个月的撕纸游戏,因为我们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才了解到他们对于“卫生纸”去处的担忧。如果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对他们的担忧嗤之以鼻,这个游戏必定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很多遗憾。所以,真正的倾听一定发生在平等的关系之中。我们也在倾听中学会反思、调试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成长。
视角九:
“带着敏感去关照-带着心灵去倾听-带着想法去支持-带着经验去回应-带着爱去生活”
—— 罗希悦老师(教龄10年)
花草园每次大型活动前都会听老师们的想法,听孩子们的想法,鲜活的想法被听见,变成了有趣的活动。
我们倾听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想法和言语表达,还有一些孩子们说不出的情绪和困惑,所以最大的改变还是在于“关系”。真正的倾听不仅是当下的一个动作,还有倾听过后一系列对儿童的回应与关照。
倾听不仅是生活化课程中重要的一环,也如同生活化课程一般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带着敏感去关照——带着心灵去倾听——带着想法去支持——带着经验去回应——带着爱去生活。
视角十:
“因为曾被倾听,
所以愿意倾听儿童。”
—— 唐彬老师(教龄7年)
说到“倾听”,让我不自觉地想到了七年前那次面试的场景。花草园的面试和我自己想象中的幼儿园面试很不一样。胡老师和我们面对面地坐在一起。“面试”开始时,胡老师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我离胡老师最近,就成为了第一个被“面试”的人。具体说了什么有些记不住了,只记得当时被胡老师倾听时的心境,平静而舒服。那一刻,胡老师的倾听就像是在告诉我:“你说,我在!”温柔而有力量!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倾听”的种子。
我深深记住了这种感觉,在工作中学着胡老师倾听我一样去倾听儿童。最初,倾听儿童可能是简单停留在“低着头、用耳朵听,然后微微一笑”的层面,还不能给儿童很多的深度回应,也没有太多的思考。但经过这几年的成长,我逐渐品尝到了倾听之后的回应带来的“滋味”。真正的倾听是抛开自我的,不需要太多技巧,只需把心完完全全交给孩子。
PART 3
“倾听儿童”
给教师成长带来了什么?
.
“森林就是一堆树的组成;
可是,也没那么简单。
森林不只是一堆树的组成,
这些树还是以一种特别的关系在组合。”
?? “倾听儿童帮助我破除了作为教师的某种自恋。”
@ 王钰诗老师(教龄9年)
当我刚成为幼儿教师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感受。自以为设计了很完美的一个活动,只想着课程组织是否顺利,却忘了课程是为孩子服务的。
倾听孩子帮助我破除作为教师的某种自恋。每次备课、设计活动,胡老师总是会问我们“孩子们是怎么想的?”比如春游想去哪里?“六一”想怎么过?半日开放想和爸爸妈妈玩什么游戏……一开始会怀疑孩子们的想法可信吗?可行吗?到最后,发现活动出彩的地方都来自于孩子们的想法。
这些年,我慢慢体悟着倾听的意义。每一次活动,都会去听儿童的想法,他们总会给我很多新的思考,让我有了更多的教育智慧,也让我变得越来越有趣。
??“我开始变得谦卑,对儿童有了崇拜之情,也离他们越来越近。”
@ 李文老师(教龄16年)
以前总以为自己知道的特别多,能够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孩子也会因此崇拜我。但慢慢地我发现,倾听儿童多了,之前的想法就变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而有趣的,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孩子的心灵比大人更开阔、美好。在孩子面前我也开始变得谦卑,甚至对孩子们有了崇拜之情。
另外一个改变是自己比以前更活泼开朗了(这是家人和朋友对我的变化最强烈的一点感受)。以前,我比较内向,有什么想法也不太愿意表达,现在的我更愿意表达自己,因为倾听孩子的同时,也打开了自己的内心。孩子们让我更积极地生活,我也觉得自己的内心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 “在倾听中,我获得了自我疗愈。”
@ 兰金玲老师(教龄1年)
倾听有一层隐喻,就是我愿意全然接纳你,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是什么样子,我们都愿意“让你成为你”。“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在倾听中,疗愈会随之发生。
我的改变得益于在花草园里一次又一次地被倾听、被接纳,我也将接纳的力量带到了和孩子们的相处中。
?? “在倾听儿童的过程中,我在重新构建‘我’。”
@ 田悦老师(教龄7年)
今天连线,家长在分享夏日记忆,润润爸爸随口唱起小时候的歌谣:“水牛水牛,先出犄角后出头”。倾听就是我们的那对“触角”,它帮助我们感受阳光、雨露、微风习习,帮我们感受温暖、疼痛,帮我们感受万物轮转、万千变换……
倾听者在构建全新的自我,被倾听者也在一遍一遍确认着“我”。当我们俯下身,全然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倾听就已经开始,我们和儿童的关系也在慢慢被滋养着。
?? “倾听儿童,让我们的生活化课程时刻处于更新之中。”
@ 李美杰老师(教龄7年)
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已经很成熟了,但是直到现在,每年的课程都会有创新,呈现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些生命力就是从“倾听儿童”而来。
就像四月课程“我的身体”活动。我们对课程的预设是探索身体数字,但是孩子们的关注点却在身体各个部位的成语上。当我们倾听完孩子们的想法,选择跟随着孩子们的兴趣开展课程。“口蜜腹剑”“唇亡齿寒”“杀人不眨眼”……才发现有这么多和身体相关的成语和俗语。
儿童总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倾听儿童,就会有出人意料的结果。
?? “倾听改变的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社会文化。”
@ 李洋老师(教龄6年)
倾听改变的是一种关系。当伴随着理解、接纳、共情的倾听发生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是同频共振的,这种同频共振势必会带来关系的改变。
倾听会改变一个人的状态。无论是倾听者还是被倾听者,在倾听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是被珍视的,人的状态也会更加正向积极。
更重要的是,倾听改变的是一种社会文化。倾听意味着尊重、开放、包容、多元、善意……这是一种令人舒适且能成长的社会文化。
PART 4
视 角
.
01 /
生活化课程从“倾听”而来
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并不是从“观察”中来的,而是从“倾听”而来。它以倾听开端,也以倾听为依托,并以倾听结束。正因如此,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一直处于更新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倾听本质上是一个心灵活动。观察总是带着一种隔膜,带着“你来进入我的视野,我来评判你如何”的意向;而倾听则不然,倾听带着一种理解与共情的姿态,往往能够唤起深度的交流。当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与其说是我们设身处地地生活在对方的世界中,还不如说是对方已经生活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
新教师来到花草园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头脑放空,学会听儿童在说什么,花大量的时间记录下儿童的对话。在花草园老师的专业成长中,很多教师正是借助“倾听儿童”开启了对儿童的探索之门。她们在与儿童的共振空间里,不断回应、支持和拓展儿童的学习,实现了相伴成长的目标。
02 /
倾听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
“倾听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对他者的友好吸纳是吸气,并非将他者吞并,而是容纳、庇护他者。仿佛海纳百川,去庇护所有。”
当我们倾听儿童的时候,倾听的是什么?
? 倾听儿童的需求。儿童的需求不仅通过他们的行为,也会通过他们的声音表达出来。可能是一个句子,一段故事,或者一个简单的感叹词。
? 倾听儿童的情感。教师需要细致入微地把握儿童的情感动向和状态,加以协调和引导。
? 倾听儿童的思想。倾听儿童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当儿童与教师的思想在倾听中相联结的时候,也就与教师建立了更深的关系。
03 /
借由倾听,重构一种精神关怀
倾听是关怀儿童的最佳方式。但是目前,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我们对儿童的倾听都是不足的。在理性主义的导向下,社会情感的学习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今天,幼儿教育应该完成一种转向。不再仅仅关注儿童的认知,更要关注儿童的智性与心灵。这意味着我们要去改变。如何改变?我们需要重构一种精神关怀。倾听无疑是改变的最佳方式。
04 /
倾听是精神性的,也是哲学性的
在哲学家眼中,这是一个“他者消失”的时代,因为倾听他人变得越来越困难,各种同质化带来的是自我的消逝。而“倾听”意味着主动走进另一个人的“场”之中,是开放的、临在的。
我和老师们关于“倾听”的讨论也是如此。没有提纲,没有预设,每个人表达的都是此时此刻最想表达的东西。所以,老师们的触角是打开的,讲述是有情境感的,每个人的表达与思考都是不一样的。
作为倾听者,我倾听教师们的表达时,总是惊诧于他们的思想是如此丰富。对于被倾听者,心里也会升腾起一种喜悦感。他们在被倾听中,感受到“我是如此丰富,如此蓬勃,如此有生命力。”这不就是教育者最重要的精神品相吗?
借由这次讨论,我们将心灵伸向了更远的地方时,美好的教育图景一次次浮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教育也就处在了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发之中……花草园教育美好的奥秘也在于此吧!
END
向您推荐
/ 01 /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给童年“留白”》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再版即将面世……
/ 02 /
“十六年来,我对生活与教育的细微思考
都在这套书里。”
??
《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
—— 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
“万千教育”出版
/ 03 /
用哲学叩开
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大门
??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
—— 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
微信改版,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可以通过添加“星标”或“在看”“留言”“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您的喜好。??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文字整理 / 王海霞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3年05月12日
● 推荐阅读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点击“”
了解花草园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