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参与不积极;分享环节放不下实验材料,不能认真倾听;幼儿经验零散,有时偏离目标等等。本文汇总各园所教师遇到较多的问题,进行解答,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启发与帮助。
问题1:
如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及探究的兴趣?
科学内容的选择须是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科学活动中。例如:当幼儿发现磁铁能吸铁的现象后,对磁铁产生了好奇,教师即可提供更多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让幼儿继续探究磁铁间相吸、相斥的特性,使幼儿持续葆有探究兴趣。
还可把这一科学现象延伸到生活中,请孩子搜集生活中磁铁的应用(如:包上的磁扣、磁吸式的手机支架、磁力玩具等)。这种让幼儿自己观察和建构科学经验的活动,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教师应合理、有序地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来充分感知材料特性。如:利用手、眼等多种感官充分认识和探究,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有自主探索的空间、操作发现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玩中让幼儿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设定符合本班幼儿学习的形式与方法,来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可以用故事、游戏情境、闯关比赛、问题解决等方式。
如:“哪个分得快”活动中,教师用“皮皮蛙想要盖一座房子,可他不小心把沙子和石子混到一起了,这可怎么办呢?”请幼儿帮忙解决问题的方式。“螺旋桨小车”活动中,教师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小车跑得更远?”请幼儿相互比赛的方式。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双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如:班级里的自然角,幼儿园的花草树木、小动物等,都是幼儿最生动的观察对象和探究材料。还可通过家园活动,向家长宣传科学知识,并请幼儿与家长一起观察或搜集科学任务带到班级里分享。
问题2:
活动过程中,如何让幼儿能认真倾听并分享交流?
“不能认真倾听和分享交流”,这些属于表达、倾听、分享方面的问题。可以在平时活动常规方面着重培养。幼儿年龄不同,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同,所以教师要结合幼儿年龄及教学中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般幼儿对于新的材料都会很好奇,在认识材料环节需要让幼儿拿着实物材料,充分的观察与感受,如果不充分或是通过屏幕让幼儿认识材料的话,就会造成幼儿好奇心得不到满足的的问题。如此,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还在材料上,当然就不会或不愿意跟着老师进行接下来的环节了。
2.在操作实验环节:
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这时幼儿的交流表达以幼儿与老师间或幼儿与身边同伴间为主,不宜集体分享交流。
3.分享交流环节:
教师可利用语言或更换场地分享表达的方式。举例来说:如“螺旋桨小车”的活动,幼儿探索后,要进行表达交流环节。我们可以加入情境化的语言:“请小朋友们将你的螺旋桨小车放在托盘的停车场里,让你的小车休息一下,一会儿它会跑得更快更远哦。”
教师还可提前把活动场地分为操作区和交流区。操作区就是供幼儿操作探索的区域;交流区就是请幼儿坐下来交流的地方。幼儿实验后,可在交流区进行集体分享,这样可避免材料在旁干扰幼儿表达交流分享实验发现。但我们也要知道,这样的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活动,比如:有一些活动材料较多,幼儿对于发现的描述需要借助身边材料进行介绍。或需要借助材料产生的实验现象的等,这样的活动就不太适合分区进行了。
同样,想幼儿学会倾听,首先要有安静的环境,才能够真正听到、听清同伴和老师的讲话,才能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做好准备。这些常规习惯的培养不是即时就可以达到的。教师要注意把它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要多为幼儿创造表达与倾听的机会。
问题3:
在分享交流环节,如何引导幼儿表达并梳理经验?
幼儿在探究材料后,会获得相应的经验,有了关于事物特性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也有了一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性基础或潜力,并且他们有这样的欲望。
同时,探究和操作后的讨论也会大大促进他们的发现,帮助他们澄清和发展所发现的意义及其关系。所以这个环节中主体依旧是幼儿,教师的作用并不是替幼儿概括,更不应该脱离幼儿的直接经验向幼儿传授知识或直接告诉他们什么,而是要做一个倾听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不常说话,可能只是用点头、微笑或简短的语言去鼓励幼儿的表达,教师在心里基本记住并判断幼儿的观点。
通常是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把幼儿之前看上去不相干的观察或发言中的矛盾抽出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
比如大班“降落伞”的活动,比比哪个降落伞落得快,有的幼儿说大降落伞,有的幼儿说小降落伞。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大降落伞落得快,有的小朋友小降落伞落得快?你们是怎么比的?”引导幼儿向怎么科学比较降落伞快慢的方法思考,教师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语气中不要带有任何倾向性,要让幼儿都受到鼓励。
这种概括和梳理应基本上采用幼儿的原话,并且在幼儿的经验范围内,教师不附加任何幼儿没有的经验或不能理解的概念。
如果幼儿的回答或发现偏离了本节活动的目标,那么教师需要反思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因为没有给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以至于他们没有充分的发现,或者是教师的关键提问不够准确,使得幼儿的探究点偏移。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幼儿在分享交流环节说不出来或者答非所问。当然如果以上情况教师都做到了,但幼儿依旧答非所问,那么教师可在幼儿回答后适当肯定,并提醒在活动结束后再试一试。同时再次向所有幼儿明确发现与经验。
避开这些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误区!
幼儿园科学区中的几个常见问题与解答(2)
南师附中学霸告诉我们:科学思考是什么?
依托开放性游戏材料,支持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