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总喜欢东摸摸、西摸摸、什么都往嘴里塞;越是不让摸的,孩子越想摸。
2、对新奇的事情和物品非常感兴趣;越是没有看过,不知道的东西越是感兴趣。
3、越是不让放到嘴里的,孩子越是想啃一啃。
4、对熟悉的东西,很快就失去了兴;再好玩的玩具,也不会玩很长时间。
5、只要是没见过的,什么都好;玩过的,看也不想看一眼。
6、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开始撕坏东西,弄坏玩具。
7、会说话的孩子还会“为什么”“为什么”地问个不停。
二、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1、正视孩子的“破坏行为”
生活中孩子们的破坏行为也很多,拆、毁物品,屡见不鲜。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现,把玩具汽车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汽车里面是什么样的,是什么会使汽车转动,如果把轱辘下来,汽车会怎样?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念头,于是他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因此成人不能轻率地将孩子的某些违规行为定性为“破坏”,而应该真诚地相信,同时设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真实的需求和动机。在肯定和鼓励孩子探索行为的基础上讲清道理,给他提供问题的答案,满足他的好奇心。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廉价。安全的玩具,让孩子尽情地探究和摆弄。
2、满足孩子的收集欲
为什么在大人眼里平淡无奇,甚至是“破烂”的东西,却是孩子心中的宝贝呢?其实孩子收集“破烂”的行为,表现出他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孩子的眼里,普通的一颗小石子就是一粒闪光的宝石,一片干枯的树叶也是美丽无比的神奇树叶,如果成人轻率地将这些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扔掉,就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何不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价值呢?
和孩子一起制作收集册。挑选一本厚重的册子,和孩子一起将捡来的树叶、花朵等固定在册子上,并帮助孩子写出名称或者捡拾的地点。如果孩子感兴趣,还可以引导他去了解树叶、花朵的名称,比较其异同点。日积月累,孩子在无形中丰富和扩展了自然知识。
建立一个小型的展览中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窗台、架子或者开辟出房间的一个角落,专门存放孩子收集来的各样东西。和孩子一起分门别类地将收集品摆放起来,并用标签加以说明。
和孩子一起玩创意游戏。把捡来的石子洗刷干净,按照大小、颜色、形状分类,或是用画笔在石头上任意涂抹,画出孩子心目中最美丽的石头图案。找一张白纸,把孩子收集的树叶贴在纸上,做成简单的树叶标本,或者任意组合成不同的图案。在这样玩玩做做中,孩子会学到关于石头和树叶的很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愈加旺盛,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3、积极回应孩子的问题
“螃蟹为什么会横着爬?”“太阳怎么不掉下来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他和成人的对话中增加了许多的问号,“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等类似的问题五花八门,搞得大人很头疼。成人应注意倾听,做忠实的听众。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成人采取不理睬、厌烦甚至嘲笑的态度会使孩子感到沮丧,从而放弃了对问题的提问,使孩子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泯灭了。因此,切忌“你怎么这么烦呢!”“你没看我正忙着吗,一边玩去!”“你真傻!”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孩子提问题的时候,你应该放下手头的事情,做出注意倾听孩子说话的姿态:弯下腰,目光注视孩子,用点头和微笑鼓励他,并且用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兴趣,如:“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哦!”“是吗?”等。
如果您知道问题的答案,当然可以直接告诉他。对孩子的问题不要敷衍了事,特别不宜用一些荒诞的、不科学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以免他形成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如果不知道的,您应如实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让我查一查书再来告诉你。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成人可以和他一起来查百科全书,或者请教他人,甚至从网络中寻找答案。启发孩子思考,鼓励他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父母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