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必须首先回答好“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关键问题,必须把党的教育方针的宏观要求细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把党的教育方针科学地细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2013年5月,我们接受教育部关于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任务,历经3年多时间,于2016年9月13日召开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全面公布了包括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为了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准、细化好,我们课题组始终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遵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区别于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家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的中心是“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有五层意思:一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哲学基础,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以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根本原则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和谐发展。二是从经济学范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把人的发展规律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规律作出分析。三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基本内容是: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根本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四是从精神活动能力方面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以及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享受活动。五是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而且需要个性的发展,要以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这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在凝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指向,构建了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三大领域的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必须承认和确立人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性,即人的自主性。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自由的活动、独立的意志、科学的人性构造了人的自主性素养的特点。实践是自主的个性素养形成的基础;教育是自主的个性素养形成的条件;人际交往是自主的个性素养发展的决定因素。
所以我们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中,把人的自主性理解为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个性的集中表现。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另一内涵,即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社会关系;社会性作为个性的特殊表现,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质;社会性应该是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
因此,我们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出发,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领域,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马克思从对人的本质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出发,强调文化所具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并将其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这揭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又一内涵,即人的文化性。文化知识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关于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构成。文化性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失的武器。因此,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我们课题组提出文化基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领域,它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的人”的经典论述,课题组深入调研社会各界对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期待,基于此提出在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这三个领域中凝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系统阐释党的教育方针,最终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原文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作者: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