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促进。
本期主编对话,我们邀请到北京教育学院陈晓芳教授,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陈晓芳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数字图书馆学前教育数字图书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发明协会学前创新教育分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教育学会创造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学前微主编,与100000+园长共成长
01 /
科学注重理智,艺术依赖情感,这两者是如何整合的?
一般而言,科学注重理智,艺术依赖情感,因而人们普遍认为二者是泾渭分明的对立关系。但是在儿童那里,科学与艺术并非泾渭分明的两个认知领域,而是一种浑然一体的和谐存在。
科学注重实在、求问。科学家相当冷静,擅长理性(逻辑)思维;艺术家富于情感,直觉(形象)思维是其特长;科学发现靠的是智慧,艺术发现依赖于情感。两者差异性明显。但没有情感,智慧不能开创新的道路;没有智慧,情感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这就是科学与艺术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人的思维体系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启迪,从而产生无限的创造力。因而,在达成健康完整的人格、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中,科学与艺术具有同等提升及互补作用。科学艺术整合学习的过程对儿童深刻理解世界、掌握事物本质、追求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和谐有着重要价值。
02 /
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学习是如何提升幼儿的创造力的?
创造力实际上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的产物,我们生活在追求创新的时代,更加追求创造性人才,而创造力就是孩子的一种生活能力。
一个孩子,他可以用草结编织美丽的公主,可以用树叶吹出好听的歌谣,可以用沙石堆造一个雄伟的宫殿,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是他的创造,我们只要还原孩子的生活,把他该有的童年世界还给他。
比如孩子用一个麦杆抠两个洞,就能吹出自己想要的音乐,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他把纯自然物质的麦杆变成艺术的工具,通过自己的操作,不经意间就把科学和艺术连接在一起了。
儿童积极的情绪与其创造力正向显著相关。
儿童“心物合一”的认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同时运用理智和情感并主要通过情感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片树叶、一棵小草、一朵小花,在儿童眼里都是一个个与他“同等”的生命存在,都有一个同样会哭、会笑的灵魂。它们既有漂亮的色彩、美妙的形状、可爱的线条,同时又需要阳光、水以及各种养分来生长、繁殖,开花、结果。在儿童的世界里,美和自然的规律是那样和谐地存在。这就是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情感,这就是儿童的艺术与科学。
儿童看人、看物、看事,常以情感带动理智。有研究表明,儿童心情愉悦时会思维开阔、语言连贯、行动积极,且学习效率更高;也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情绪与其创造力正向显著相关。对儿童来说,情感是一切认知、学习的启动器和发动机,在积极情感的基础上,儿童开启了理智的认知行为。
儿童往往以一种科学与艺术整合的方式看待和把握世界。
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学习是促进儿童理智与情感紧密联合的过程,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联合一致、良性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虽然分别主要运用相应的左右脑半球工作,但脑科学成像技术表明:儿童学习科学时,“艺术脑”中部分细胞同时也在工作,原因是儿童本就是形象地感知事物和概念的;儿童在学习艺术时,“科学脑”中负责抽象逻辑的部分细胞也参与工作,因为儿童在艺术学习中同样需要对形象具体、细节繁杂的外界生态进行简化抽象的处理,才能认识和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获取有益的科学经验、艺术经验、跨领域经验及经验整合的能力;在综合运用科学探究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同时,经历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促使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协同发展;养成对自然、自身、社会的关注和热爱,最终获得智慧、情感、个性以及创造力的全面提升。
03 /
幼儿教师如何促进儿童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学习?
一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学习价值定位。
求真、扬善、立美,既是科学艺术共同的基础,也是科学艺术共同的目标,更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本质诉求。求真,要求客观公正;扬善,意味着利他、利社会及自然生态;立美,彰显了人性的自由、愉悦,以及人际关系、生态关系的和谐。
因而,我们在设计儿童学习活动目标时要“登高望远”,致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把儿童发展的大目标与当前学习活动的具体小目标相结合,基于对儿童的认知与思维、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考虑,将“科学”问题探索的严谨思维过程与“艺术”审美表征的扩张发散的创造过程相结合,从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激发儿童对学习活动内容、学习过程本身保持愉悦的情感和良好的體验。
二是体现自然与人文互动关系的“自组织形式的学习内容范式”。
儿童的“诗性”逻辑、“泛灵”眼光、形象思维,是这些内容在儿童眼里本就一体的基础,儿童会认为新鲜的空气是甜的,黑色的云朵是苦涩的。只有当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世间的一切事物,才不会仅仅关注一个一个无法相连的“学科知识点”,而是把儿童的学习活动内容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用自然事理的逻辑、遵循事物问有机联系的线索,更多采用“主题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方式去连接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视界、不同层面的内容知识。
让儿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具体概念(事实与事理)—个别事实(现象与表象)”的知识架构和网络,并从中有意识地找寻到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从而达到个体与人类共存共生的状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找到心灵的归属。
三是问题探究与审美表征相结合的学习过程策略。
科学研究是“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寻求路径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但人既是肌体的存在物,又是心灵的存在物,不仅追求肌体存在,还追求舒适、愉悦的精神存在。因而,直觉体验、同理心、共情作用等使得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活得更舒畅、更自在。
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在问题观察阶段联合儿童的审美感知觉,让儿童去看、去听、去闻、去嗅、去触摸、去尝试,可以让儿童更接近问题的实质;在分析问题阶段渗透儿童的想象和联想,可使问题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更鲜明地连接起来,便于儿童对问题更深入细致的理解;在寻求方法阶段关注儿童的灵感、顿悟以及直觉,可扩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收获不一样的效果;在行动验证和解决问题阶段,融入联觉和移情作用,可促使儿童迁移当前经验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进而促进儿童生存能力和心灵感应的螺旋进阶,使其成为一个理智与情感、个性与共性、独特与全面和谐统—发展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如,在内蒙古的一家幼儿园里,因为玩娃娃家的空间有限,蒙古族孩子自然而然的结合生活,把他的民族文化、建筑和生活经验迁移到学习过程当中,去制作蒙古包。
这个时候老师就顺应孩子的兴趣,比如先去观察蒙古包,了解蒙古包的结构、材质、如何制作。孩子们就要开始去寻找材料,寻找材料的过程就要认识材料的形状、大小和测量,在这里包含了科学、数学、技术工程融合在一起。蒙古包做完了以后,要去美化装饰,这就是艺术。最后他们会在他们设计好的蒙古包里面制作奶茶,邀请其他班的弟弟妹妹到里面做客。在这个过程当中,每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他都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在这个过程当中促进了经验多样化的连接。
04 /
《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案例及评析》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老师这么说:
“科学是美的源泉,美是科学经验的延伸和深化。亲近自然既是对获取科学经验的要求,也是对增进审美经验的要求。
因此,深入研究并把握幼儿园课程中科学与艺术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对于儿童获得真实的、相互联系的经验至关重要。陈晓芳老师带领幼儿园一直在进行这个领域的研究,有较为深入的理论思考,也经过了几轮实践的探索,这个过程非常必要,也非常有价值。该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念,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相信对整合科学与艺术领域的教育,让儿童获得关联和完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进一步推进幼儿园课程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培养完整儿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希望课题组不断研究,进一步探索规律,提升经验,建构理论,为繁荣和发展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出新的贡献。”
PS:目前两本书团购优惠了!
本书在开展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研发并精选了一系列基于幼儿兴趣和需要的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 活动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如何通过开展师幼共构的以“问题探究”与“审美表征”有机互动,促使幼儿感性 与理性、情感与逻辑、思考与行动相结合的活动,以支持幼儿“将想象变为现实”的教学图景。
本书以对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征、主要学习方式、学习情境以及教师支持策略的解析为主线,结合具体生动的教育活动案例,详细论述了科学和艺术整合的儿童学习活动的目标设计、内容组织、过程实施与方法步骤,并梳理出其原则、规律和注意要点,阐明了科学和艺术整合的学习活动对儿童的智慧成长、情感发展、价值认识、创造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微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