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环境即课程”、“环境是无声的教师”类似的表述有传递一个讯息:环境对幼儿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有教育性、审美性和互动性的环境可以支持幼儿园更好地开展美育活动,这就要求环境之中既要有自然元素,蕴藏自然之美,顺应幼儿天性发展的需要,环境之中也要有社会文化元素,蕴藏文化之美,激发幼儿对所处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与文化喜爱。
最后环境还应保持与幼儿真实生活的链接,挖掘日常生活之美,激发幼儿主动性和好奇心。由此,环境成为美育活动开展的载体和资源。
正文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美育理论,这一理论以“和谐”为主线,强调真善美合一。
陶行知认为,美育受到环境影响,环境能够促进人的感性发展。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幼儿教育中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怎样基于生活美育下引领幼儿美育环境创建,也成为学前教育重要研究课题。
对此,基于这一理念下进行美育环境创设方法分析。
一、与自然环境融合
伴随着绿色、生活美育的提出,当今社会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利用自然环境创造生活环境,实现天人合一。
将其应用在幼儿美育环境创设中,首先需要引导幼儿感受自然万物的美,或是通过幼儿园环境创建,因地制宜,为幼儿园增添自然元素。
(一) 与自然结合
例如:在门厅墙面上绘画一些小动物,打造自然美育环境。
通过多样的变化、虚与实的融入,基于生活美育下创设自然绿色环境,给人以美好的愿望遐想。让幼儿和家长在走进幼儿园门厅的一刹那仿佛走向自然,就被自然清晰的美育环境深深吸引了。
(二) 顺应幼儿园环境特色
首先,延续自然美育环境,与幼儿园整体风格特点相连接。
例如:在幼儿园楼道窗外生长着一些竹子。
对此,就可以利用这一自然景观在楼道中摆放假竹,进而将自然植物延续至室内环境,并作为幼儿植物学习、种植、观察的生态园。在这一区域中,孩子们可以绘画、记录、拍照等产生自然情感共鸣。
其次,颜色美创设。
例如:在幼儿园阅览室或图书室内装染成浅绿色,给人宁静、放松感受。
通过不同的颜色装饰突显自然美育特色,同时使幼儿有了一个更好的感知颜色的教学环境。
最后,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创园的理念,根据其重点打造的特色,创设人文环境。
例如:我园的特色为绘本,在环境的创设时,就注重将绘本的元素融入环境,走廊上悬挂了小朋友绘画的绘本封面、在玻璃上画上富有童趣的绘本插画,尤其是每个班级都以一本适合幼儿年龄段的绘本为中心,布置主题墙、游戏插排、区域环境,以环境感染幼儿,凸显园本特色。
二、让孩子与环境互动
生态美育环境代表着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注重人和生态环境的融合。而和谐、自由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及其环保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幼儿美育环境创设时,也要注意和谐、自由生态美育环境的展现。
在布置幼儿园环境,除了要遵循创设环境的美学要点,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需要、兴趣点,能够引导幼儿自发参与到环境创设,做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小主人。
(一) 充分展现自己
幼儿园中,由于幼儿较多并无法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足的表现空间。
通常情况下,各班级中会设有美术区域,美术区域中装有彩笔、水彩笔、油画棒、手工材料等。但其工具和材料并无法满足全部幼儿的美术需求。
对此,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展示空间,能够让每一个幼儿发挥所长,在美育环境创设中进行自主空间的创建。
第一,收集材料。
生活美育强调材料的合理利用,不浪费。
基于这一理念下,创造一个自由空间,里面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物品等,让幼儿能够在空间中发挥所长,充分展现自己进行旧物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教师带领幼儿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改造成为创意衣服、玩具模型等有意义的物品。
第二,兴趣区域。
幼儿园特色区域打造与环境创建有着直接关系,主要在于放置的材料。
将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并设置成为不同区域,如:手工区、数学区、美术区等。
(二) 渗入主题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中,每个班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区域,作为主题创设时,展示孩子成长学习的板块,在主题墙上,可以是孩子在这个主题中的活动照片、自己设计的表格、或者围绕主题开展的绘画活动作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孩子们的活动足迹呈现在教室环境中。
比如在开展大班“我是中国娃”的主题活动中,老师需要引导幼儿关注祖国的发展,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收集了有关各个民族的服饰图片,让孩子画一画长城,在主题墙上贴上一幅中国地图,让幼儿在环境创设中充分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我们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能与之产生互动的主题环境。
总之,陶行知先生站在时代的前列,提出了基于生活美育的教育理念,真正为了培育真善美的和谐发展的人。
基于这样理念对幼儿园进行美育环境创设,对幼儿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对幼儿从小进行环保教育,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为每一个孩子们在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从而有助于幼儿今后的成长教育。
精品研学 点击了解
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