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教师和幼儿用适宜自己的故事讲述方式叙述在日常实践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各种鲜活的课程事件,既有助于教师和幼儿发出真实的声音,也有助于研究话语的丰富和多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幼儿园课程发展故事讲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助力循证实践和理论的幼儿园课程完善与传播
课程故事是教师从自我的角度叙述“我的课程开发之旅”“我的课程实施之旅”“我的课程评价之旅”。课程故事的形成过程,也是对课程实践本身再追问再丰富再完善再凝练的过程;已经形成的课程故事的阅读和集体分享过程,成为一个集体建构或生产课程知识的过程,课程理论可能被再创造或创生,课程故事是课程理论的经验形式和源头活水。学习故事描述解读“哇”时刻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认识什么样的互动、什么样的课程空间环境有可能支持幼儿创造“哇”时刻。新西兰幼教工作者将课程隐喻为编织草席的过程,编织的过程是复杂多元的,可长可短,也可以没有完结,没有固定的边缘;编织的方法和图案则存在无限可能,是灵活的和不确定的。游戏故事叙述者是幼儿,描述的是幼儿自己真实的游戏过程。幼儿对游戏故事的表征,为教师倾听、理解、回应幼儿的游戏行为,落实“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实现“课程游戏化”或“游戏课程化”,丰富游戏课程提供了证据。
幼儿园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的完善需要立足于发现“问题存在的证据”和“问题解决的证据”,是一个在实践的探究中循环往复的过程。循证强调有证可循、依证实践。循证课程决策是教师将自身的专业智慧、实践经验与目前能够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起来,以作出基于证据的课程价值判断与决定。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经验与现有的理论观点相结合,以幼儿的真实表现为事实证据,基于分析性、描述性、评估性、预测性等不同类型的证据动态调整课程实践,探寻本区域适宜性、本班幼儿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文化适宜性的课程生态,进而将不断完善的课程在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获得传播。
二
助推转变“三观”的幼儿园教师成长与反思
观念左右行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其对儿童的认识、对儿童学习的认识、对儿童游戏的认识、对课程环境的认识、对自我身份的认识等多重观念的影响。在众多观念中,儿童观决定着教育观,而教育观又制约着课程观。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专业思想的成长与转变,也意味着其在实践现场课程与教学行为的渐进转变。
在课程故事中,“讲者、听者、读者都变成主角”,参与故事的各类主体特别是不同的教师群体,都在不断建构自己对课程的理解,直接或间接地实现自身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改变。学习故事捕捉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哇”时刻需要教师有专业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建立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儿童观;对“哇”时刻的描述和反思,促使教师不断地去研究环境,观察儿童与环境的互动,提升环境创设的专业能力。游戏故事通过幼儿真游戏的描述,让教师放手游戏,发现“了不起的儿童”,由衷地爱儿童,改变儿童观;看懂游戏,发现游戏背后的学习,分析游戏背后的儿童发展,重新思考师幼关系,理解儿童,改变教育观;回应游戏,追随儿童,重建学与教的关系,改变课程观。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三观”的改变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笔者认为,对幼儿园教师课程行为影响最大的是游戏观,如果教师认同游戏就是学习,那么,教师的学习观也跟着转变。同时,教师会把游戏作为基本活动落实于课程之中,教师的课程观和教学行为也会相应转型。
三
助长看得见过程的幼儿学习与发展
故事伴随情节,有关幼儿园课程发展故事情节展示的是幼儿的游戏过程、幼儿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对话过程、幼儿和教师的所思所想。在故事讲述过程中讲述者将现场与幼儿的互动、拍下的视频或照片、幼儿的作品、获得的体验等经验材料加以真实地呈现。这些原汁原味真实材料的记录和展现,也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看得见。
各类幼儿园课程发展故事的终极指向是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课程故事虽然叙述的是课程,反思的是教师自己的行为,但课程和教师发展都是“为着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学习故事本身是为着促进儿童学习的叙事性评估体系,在学习故事里不仅要对儿童在“哇”时刻做什么进行描述,还需要识别和分析支持儿童学习行为的内在心智,以及进一步支持儿童在知识、技能和心智倾向之间的连接,促进儿童的连续性发展。游戏故事中幼儿的真游戏就是真学习,幼儿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一日生活中获得整合的经验;幼儿的反思是梳理提升整合的经验,推动幼儿从“做”到“思”的途径。教师倾听幼儿游戏故事,及时捕捉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生成教学,追随幼儿的发展水平促进幼儿成长。
注: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
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