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王海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老师对待孩子作品的态度会成为儿童对待自己作品的态
度。
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探索、发现的过程,不尊重孩子探索发现过程中的艺术化表达,可能儿童也不会用心分享反思自己的过程,也不会将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整理出来。
陶行知的“艺友制”与“小先生制”,包括陈鹤琴先生倡导的17条教学原则中的“小组学习”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都是“儿童教儿童”的理论来源。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支持孩子从现实发展水平跨越到理想的发展水平时,教师、同伴所提供的支持,以及儿童自身的角色扮演行为都是重要的方式。
因此,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倡导“儿童教儿童”的重要意义时,教师应该由近到远,不断地退后、留白,从台前到幕后。
教师对儿童一日生活中的好奇心的支持从表情到动作、情境材料,再到儿童教儿童,教师的隐性示范,最后也许会采取“教师教儿童”的策略。面对日常生活中幼儿各种各样的好奇心,我更主张老师首先审议、判断孩子的好奇心,然后用动作、表情、体态、情境、材料回应、支持幼儿,而不是直接用言语引导、干预幼儿。
面对日常生活中孩子各种各样的好奇心和困惑,我们如何回应?是直接告诉孩子还是进行隐性的暗示?
“顿悟”的开关最好是儿童自己来打开,而不是成人用各种方式去教会他开。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发现、判断孩子的好奇心,然后用动作、表情、体态、情境、材料去支持他,而不是直接用语言去指导他。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