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现
你好!大蒜
01
主题起源
前期,幼儿在探究幼儿园食谱的活动中,好奇食谱中的“g”是什么?为了让幼儿感知重量,了解“g”的含义,于是,我们请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食材。
随着活动的结束,幼儿带来的食材也被堆放在了一旁。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我与幼儿讨论:“这些食材我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曲岩迫不及待地举起手说:“可以把它们做成美食吃了。”
琛和摇着头说:“菜都坏了,已经不能吃了。”
宋昱欣说:“我们可以用这些菜做手工。”
李曦瑶站了起来,拿起一旁的大蒜说:“我们可以种大蒜啊,我奶奶在家就种大蒜。”
梁梓浠补充说到:“我们家也种大蒜,我们是在水里种的。”
崔毅然好奇地问:“水里还能种大蒜?”
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一时间,“大蒜”成了幼儿话题讨论的焦点。从幼儿的讨论中,我发现幼儿对大蒜有着浓厚的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经验,并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在对大蒜的探索中,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大蒜的知识,其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也能够得到发展。据此,我们捉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开展了有关大蒜的一系列活动。
02
主题脉络
确定“大蒜”主题后,我和幼儿一起围绕“大蒜”展开了讨论。通过和幼儿的讨论,发现幼儿关于大蒜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
崔毅然说:“是不是大蒜都是一瓣一瓣的?”
韩一一好奇地问:“大蒜是不是都是辣辣的?”
曦瑶说:“大蒜除了可以吃,还可以做什么?”
泉心说:“我们可不可以在我们班也种大蒜呢?”
基于幼儿的讨论和兴趣,我们梳理出了初步的主题脉络图。
03
主题活动
认识大蒜
为了满足每位幼儿对大蒜的兴趣,我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大蒜来幼儿园。第二天一早刚入园,孩子们便拿着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大蒜和同伴一起分享。
一一说:“我带的大蒜,蒜皮是白白的。”
李煜恒一边剥大蒜一边说:“我发现大蒜中间有一根长长的东西。”
李曦瑶说:“蒜瓣就像一个月亮。”
卜泉心指着自己剥好的蒜说:“老师,我发现蒜瓣有大又有小。”
小班的其珩咬了一口蒜说:“蒜是辣的。”
为了让幼儿观察到自己的大蒜和别人的不同,我请幼儿互换了大蒜,请幼儿再次观察,这次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宋昱欣说:“我发现我的大蒜剥开有一圈,惠之瑜地剥开有两圈,像玫瑰花一样。”
雷依阳说:“崔毅然地蒜有两个是连在一起的。”
李煜恒说:“马悦潼剥出来的蒜瓣比我的多。”
《指南》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去观察、了解大蒜,发现大蒜的结构,在互换大蒜后,幼儿再次观察,对比发现自己的大蒜与别人大蒜的不同,并能将自己的观察发现清楚、连贯地表达出来。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认识大蒜的活动中,幼儿对大蒜有了初步的认知,而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在幼儿互换大蒜后,李煜恒发现马悦潼的蒜瓣比自己多。这引起了周围很多小朋友的注意,幼儿纷纷拿起自己的大蒜数了起来。
不一会儿,幼儿纷纷数出了自己的大蒜有多少蒜瓣。为了使活动向更深入进行,于是,我提议:“现在,我们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有多少颗蒜,那你们组一共有多少个蒜呢?哪一组剥的蒜最多呢,让我们比比看。”
听了我的提议,每组幼儿纷纷将他们的蒜都放在一起,开始商量着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数。
琛和手一边指着一边数:“1、2、3、4、5、1……”
李曦瑶大声说:“不对,你要接着数。”
原来,小班的琛和数完第一排后,在数第二排时他又从1开始数。见状,大班的李曦瑶将他们组所有的大蒜摆成了一排,带着弟弟重新数了一遍。
郭浩然组的小朋友则是趴在一起,我好奇的凑到他们身边。浩然说:“我们是把蒜都放在纸上,每一个蒜画个圈,最后我们只要数有多少个圈就好了。”
最后,每组幼儿都用自己的办法数出了他们组一共有多少个蒜瓣。
《指南》中提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学习了手口一致地点数物品并说出总数。
蒜皮变变变
一天区域活动,惠之瑜开心地跑来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用蒜皮做的手链。”孩子们的话顿时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蒜皮做些什么?
于是,在过渡环节,我将问题抛向了幼儿。
宋昱新立马说道:“可以做手工。”
我继续追问道:“可以做什么手工呢?”
婉凝说:“可以在蒜皮上画画。”
李煜恒说:“可以像我们之前用豆子贴画一样,把蒜皮贴在纸上然后装饰。”
听了李煜恒的建议,大家纷纷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在下午的学习与游戏时间,我们进行了蒜皮粘贴画的活动。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向幼儿提供了不同材料。对于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我提供了不同动物的简笔画,请小班幼儿用蒜皮来给小动物进行装饰。
小班甜心说:“我知道,贴蒜皮要像涂色一样,一个挨着一个贴。”
而对于中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我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主选材。
卜泉心说:“老师,我打算用蒜皮贴一个房子,旁边再画上树和花。”
雷依阳一边挑选着材料一边说:“我先画一个花瓶,再用蒜皮和泡泡泥做许多太阳花。”
《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通过本次活动激发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幼儿在艺术领域的探索和创造,回归幼儿童真的表达。此外,通过蒜皮贴画,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锻炼了其手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引导幼儿多发现、多探索生活中事物可利用的多样性!
种 大 蒜
大蒜要怎么种呢?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班级课程的开展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于是我们以亲子调查的方式了解种植大蒜的方法。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调查表单,以及各种工具和材料。郭浩然说:“昨天我和妈妈看了种大蒜的视频,是把蒜种在水里的。”
李煜恒补充说到:“是在瓶子里倒上水,把大蒜放在上面就可以了”
婉凝指着自己的表单说:“蒜也可以种在土里。”
崔毅然说:“蒜可以一整个种,也可以一瓣一瓣的种。”
土培 or 水培
基于幼儿对种植大蒜幼儿前期经验,在幼儿浓厚的兴趣下,我们在下午的学习与游戏时间开展了种大蒜的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水培组或者土培组,确定分组后,小组间相互讨论,选择出种植大蒜需要的工具和材料。种植大蒜就正式开始了。
此时,选择用饮料瓶水培大蒜的李煜恒组遇到点麻烦。
“老师,剪刀剪不开瓶子。”悦潼一边用剪刀吃力地剪着瓶子一边说,企图寻求老师的帮助,我提醒她可以试着寻求同伴的帮助。
于是,她主动寻求歆妍的帮助,只见一个人用力抓紧瓶身,一个人使劲用剪刀剪。尝试多次后还是失败了。
这时,一直在旁边静静观察着的李煜恒说:“我知道了,用电钻,先用电钻钻一个孔,然后再用剪刀剪。”
在小组合作下,最终他们用这个办法成功的剪开了饮料瓶。
土培组的李曦瑶正带着小朋友在户外用鸡蛋托来种大蒜。
杨田佳翔说:“我想把大蒜皮剥了再种。”
硕硕激动地说:“我想跟奶奶在家里种蒜一样,不剥皮种。”
李曦瑶说:“我想一个蛋托里种两个,看能不能成功。”
听到孩子们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说:“我们都可以试一试。”
在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协作下,大蒜很快就种好了。
《指南》中提出“真诚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在本次活动中,为了支持幼儿亲自种植大蒜,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不同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尝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种植,感受和体验种植大蒜的乐趣。
给 大 蒜 做 个 家
种植大蒜结束后,孩子们将大蒜放在班级窗台旁有光的地方静静等待着大蒜慢慢生长。
一天午休前,小班的杨子翔弟弟热心地帮大家拉上窗帘,一不小心把窗台旁的水培大蒜弄倒了。孩子们慌忙打扫着,等午休起床,我再次与孩子讨论起这件事情!
我问道:“我们还要不要把大蒜放在这里了?”
宋昱欣说:“不行,这里是我们的积木区,一直把大蒜放在这里,我们就没有玩的地方了。”
我追问道:“那我们可以把大蒜放哪里呢?”
一时间,孩子们都犯了难,在教室里左看看右看看,都在帮大蒜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突然,大班的李曦瑶姐姐说道:“我知道了,我们给大蒜做个架子,把它挂在窗外面,这样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它,还能让它在外面晒太阳。”
听了李曦瑶的建议,孩子们纷纷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我们生成了本节活动— —给大蒜做个家。
正如《指南》中提到的: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因此,在开始动手制作前,我引导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出自己组想要设计一个什么样子的架子,并绘画出设计图,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
设计图绘制结束后,孩子们开始动手制作架子!
李曦瑶说:“老师,我用双面胶把树枝粘在一起,可是这总是就散了,怎么办?”
一旁的婉凝说:“用胶枪,我看老师每次都用胶枪粘东西!”于是,在老师的协助下,李曦瑶组最终用胶枪粘好了树枝,还用麻绳再缠了一圈。
架子制作完成后,每组将自己制作的架子挂在教室的窗外,并把他们自己种植的大蒜也放了上去。孩子们都欣喜地望着自己为大蒜制作的架子,期待着它可以生长得更快、更高。
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到的:“教师应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究活动,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关系”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主动提出搭建大蒜的家,为了支持幼儿这一想法,从活动材料、活动方式、活动时间上我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和自主权,赋权幼儿,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幼儿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协商合作中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的大蒜长大了
过了一个周末,孩子们周一一早刚入园,就不约而同地围到班级种植的大蒜旁边,观察着大蒜的变化,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宋昱欣好奇地问:“我们的大蒜怎么长草了?”
╱ ╱
这时,卜泉心拿起他们组水培的大蒜,大声说:“看,我们组大蒜的下面长了白白的根。”
郭浩然补充道:“这根有点像爆炸头。”
马悦潼说:“我觉得有点像老爷爷的胡须。”
幼儿激烈地讨论着自己的观察发现,早餐时间到了仍迟迟不肯离开。为了保留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我答应孩子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与游戏(一)时间,我们再来仔细地观察一下大蒜的生长变化。
到了学习与游戏(一)时间,我请每一组幼儿将自己组种植的大蒜拿到桌子上,小组一起观察,并相互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
土培组的婉凝指着他们组中的大蒜说:“怎么有的发芽了,有的没有呢?”
李煜恒拿起他们组水培的大蒜说:“老师,我们的蒜怎么发霉了,闻起来还臭臭的。”
崔毅然说:“我们组的大蒜一点变化都没有。”
同样是水培组的卜泉心开心地说:“老师,我们组水培的蒜最成功了!”泉心的话引起了其他幼儿的注意。大家纷纷围过来,观察卜泉心组水培的大蒜。
于是,我让卜泉心向其他组分享了自己水培大蒜的方法。原来,水培大蒜时,水要刚好没过大蒜的根。水不能太多,把整个蒜全泡在水里;也不能水太少,根就吸收不到水分。听了卜泉心的分享,第一次水培失败的幼儿纷纷开始了第二次种植。
同样的,土培组的李曦瑶也向幼儿分享了自己的方法。李曦瑶说:“我奶奶说把蒜皮剥了再种,蒜能长得更快,而且还要尖尖朝上才能发芽。”土培组的幼儿听了李曦瑶的建议后也开始了第二次种植。
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大蒜长出绿绿的、长长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呢?于是在下午的学习与游戏时间,我与幼儿分享了绘本故事《妮妮的蒜苗》。通过欣赏和聆听有趣的绘本故事,幼儿了解到其实我们大蒜长出来的是蒜苗,蒜苗可以吃,并且被剪掉的蒜苗它还可以再长出来。
正如《指南》中提到的“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基于前期幼儿种植大蒜的经验,幼儿对大蒜及大蒜生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幼儿欣赏和理解绘本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并在故事中解决了幼儿的疑问,获取新经验。
蒜 苗 有 多 高
一天,曲岩正给他们组水培的大蒜换水,说道:“我们组的蒜苗都长这么高了。”他用手比画着。
我问道:“这么高是多高呢。”问题一抛出,孩子顿时犯了难。于是,我把同样的问题抛向班级里其他幼儿:“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我们的蒜苗到底有多高呢?”
从幼儿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对于物体测量幼儿经验还是比较欠缺的。发现问题后,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随即开展了一节《自然测量》的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
基于幼儿掌握了自然测量的方法,于是,在下午的活动中,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来量蒜苗的高度。
李曦瑶组的小朋友先是用毛线来测量,看到毛线总是歪歪扭扭的。
李曦瑶说:“要把毛线拉直了,不然这样测出来不准确。”
测量几次后,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于是我上前引导道,“你们可以找一找更合适的材料来测量。”
不一会,他们从班级桌面游戏区拿来了几个硬硬的、长长的插塑材料再一次合作测量。
这时,卜泉心跑来激动地对我说:“我们组最长的那根蒜苗,我用木板测得是三个多一点,梁梓浠是用彩笔测的,是一个多一点。”
自然测量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探究和表达。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办法,小组间相互合作测量出蒜苗的高度。在此过程中,幼儿了解到同一个物体运用不同测量工具而测量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大 蒜 美 食
// 腌糖蒜
”
这天,幼儿像往常一样,排队来餐桌前打餐,突然听到卜泉心指着盘子惊讶地说:“老师,今天我们吃的泡馍里还有大蒜。”卜泉心的话也引起了其他幼儿的注意,大家纷纷拿起餐盘里大蒜,看了看,尝了尝。
宋昱新说:“这个蒜怎么是甜甜的呀”。
曲岩说:“老师,这个蒜跟我从家里带来的怎么不一样。”
梓浠好奇地说:“对呀,我们带来的蒜尝起来是辣辣的。”
我告诉他们:“这是糖蒜。”
这时,一一疑惑地问道:“糖蒜?是把蒜放在糖里面吗?”
崔毅然说:“我觉得是把蒜泡到糖水里。”
幼儿大胆猜想这糖蒜是怎么来的。在幼儿的对话中,我捕捉到他们对糖蒜是怎么来的、怎么制作糖蒜充满好奇,于是,我带着幼儿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视频的方法来了解制作糖蒜的过程和方法。
观看完视频后,幼儿决定把班里剩下的大蒜做成糖蒜。于是,我带着幼儿再一次观看制作糖蒜的视频,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绘制制作糖蒜的流程图以及需要准备的材料。
第二天,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制作糖蒜的材料和工具。就这样,制作糖蒜的活动就开始啦。
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以大带小的方式按照他们绘制的流程图一步一步地进行着,与此同时,基于前期使用电子秤称重的经验,在制作糖蒜的过程中,幼儿能够熟练使用电子秤称出所需要的白糖、白醋的重量。
本次活动,幼儿有了实际操作的体验,认识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在搅拌、称重、过滤等环节中发展了幼儿手部动作,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
// 蒜苗鸡蛋饼
”
在前期活动中,通过绘本故事《妮妮的蒜苗》幼儿已经知道了蒜苗可以做美食。时间一天天过去,幼儿种植的大蒜在一天天地长大,蒜苗也越长越长。孩子们决定把蒜苗剪下来做成美食。
通过投票的方式,我们决定做蒜苗鸡蛋饼。
孩子们成功收割了大蒜的第一茬蒜苗,也静静期待着蒜苗再一次长高。
本次活动,高年龄阶段的幼儿有着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技巧,会自然促进低年龄阶段幼儿的模仿学习,让低年龄阶段的幼儿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技能。切蒜苗、打鸡蛋、筛面粉等环节也为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了机会,促进了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04
学习与发展
学习品质:在“你好,大蒜!”活动中,幼儿从认识大蒜、数蒜瓣、种大蒜等活动中,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给大蒜做个家的过程中,幼儿都遇到了不同困难,他们通过同伴间相互合作、协商,尝试多种办法,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品质。此外,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蒜皮进行了蒜皮贴画的活动,幼儿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得到了充分体现。
健康领域:幼儿在剥大蒜、蒜皮贴画的过程中,手部精细动作得以发展;在认识大蒜的活动中幼儿了解到了吃大蒜的好处,了解了食物的营养价值。
语言领域: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语言发展贯穿了整个活动。在种大蒜活动中,幼儿通过亲子调查表单和同伴分享种植大蒜的方法。在倾听绘本故事《妮妮的蒜苗》时,幼儿能够认真倾听并表达出听到的内容,在别人分享时能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其语言发展能力和倾听能力得到发展。
社会领域: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大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此外,班级混龄模式下“大带小”更是让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得到发展和提升。在“给大蒜做个家”的活动中,幼儿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搭建想法,并且在共同讨论下提出分组设计和制作。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科学领域:在“认知大蒜”的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比发现对大蒜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通过两两比较、小组比较,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在“种大蒜”的活动中,幼儿了解了水培和土培大蒜的方法,并亲身体验了种植的过程,感受种植的兴趣。
艺术领域:在“给大蒜做个家”“蒜皮贴画”的活动中,幼儿用绘画、粘贴画、捏泥等方式自由表现出心中的想法。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些简单的粘贴、涂色的技能,并且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中大班幼儿在蒜皮贴画基础上运用其他工具和材料进行了添画、装饰,幼儿初步的表现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05
教学反思
(一)优点
1.主题贴近幼儿生活,活动追随幼儿兴趣。
大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以幼儿身边常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食物为主题,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调动多种感官,让幼儿更直观地参与活动。
2.围点打援,丰富幼儿前期经验。
在种植大蒜、测量蒜苗高度等活动中,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经验空白,借助家园共育、绘本等媒介,帮助幼儿积累前期经验,促进活动更深入开展。
3.教师角色定位灵活,支持幼儿活动深入开展。
当幼儿遇到困难,无法进行活动时,教师则走在幼儿前面,及时以提问和鼓励的方式,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推动幼儿活动持续进行;当幼儿能够自主完成活动、同伴合作完成任务时,教师则走在幼儿身后,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继续探究。
(二)不足
1.教师对幼儿兴趣点的捕捉不敏感。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有效的提问和回答没有进行及时地记录,对幼儿兴趣捕捉不到位,没有抓住时机,积极引导,追随幼儿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而影响活动向更深入开展。
2.主题延伸有待提高。
回顾班级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活动多聚焦在大组活动中进行,没有充分利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进行进一步的活动延伸,导致幼儿活动形式单一且局限,影响幼儿经验巩固和新经验的习得。
(三)进一步改进
1.从课程角度看,生活中的真问题是课程源头之一。
2.从教师角度看,在回顾课程地图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识别文字符号,培养幼儿前识字能力。
来源:西咸新区沣西十幼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