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的体现在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所以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观念、精神、态度。在丰富的活动中,幼儿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观察、记忆、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的体现在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所以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因此,幼儿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适时的正确指导,我的体会和做法如下:
一、鼓励幼儿大胆质疑,逐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幼儿对科学的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能通过直接灌输去获得。只有使幼儿不断体验,才能产生对科学本身的探究与兴趣,所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重在直接经验,重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究过程。只有让幼儿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幼儿产生探究的需要。科学情感的培养,应该是在幼儿对蕴含科学原理的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己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去寻找答案,增进体验。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问题,因为问题是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点,是科学情感体验的开始,是对科学本身探索的开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沉与浮”的过程中,幼儿为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而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这一问题而争论,我引导幼儿用所提供的橡皮泥、石块、泡沫、冰棍棍儿、纸船等多种材料,在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允许幼儿自己决定操作方法、步骤,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大胆实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幼儿带着疑问,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培养了幼儿亲自动手的习惯,更增加了幼儿对科学的情感。
二、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都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观察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必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以激发观察兴趣作为出发点。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注意从幼儿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通过提供材料、环境创设,为幼儿创设一个个不断产生矛盾的、生动的问题情境,吸引幼儿参加观察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幼儿的操作技能。如在认识空气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实验,提问:“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以此来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探索欲望,鼓励幼儿用自己带的塑料袋去参与收集空气的活动,还请幼儿为气球打气,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大胆探索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介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做中学”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关键。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应重视培养幼儿掌握科学方法,给予幼儿一把打开科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在开展科学活动中,教师在注重幼儿操作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幼儿操作活动中的过多干预。即让幼儿在与事物的交互作用中,充分自主的体验、感受、学习。为了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自由,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让幼儿在独立自主的操作过程中,经历科学探求和发现的过程,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和环境,引起幼儿自发的观察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主动探究、大胆尝试,教师指导时,不急于打断幼儿的观察、游戏和操作活动,讲解自己的观点,而应在先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当幼儿活动中出现问题时,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适时地给以指导帮助。如在让幼儿感知光电现象的过程中,我在益智区提供了电池、灯泡、电线,幼儿很感兴趣,尝试着让灯泡亮起来,并欣喜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这时,我又为幼儿提供了电动玩具、手电筒等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让电动玩具动起来,幼儿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由起初的单纯让灯泡亮起来,到让电动玩具动起来,再到将灯泡、电线、电池、电动玩具等多种材料联合使用,为电动汽车装上照明灯,将两种电动玩具的功能优势互补,把机器猫的录音功能与活眼娃娃的美妙实行对接,不断开发着玩具的多种潜能,富有创意地进行操作。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随时调整着操作所用的材料,并与幼儿一起实验,善于把握时机,鼓励幼儿大胆而新奇的探索活动,结果发现,一些幼儿与众不同的操作行为往往蕴藏着更为强烈的探索主动性。为此教师应细心地关注、肯定幼儿的别出心裁和新奇操作,引导他们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操作和发现。当幼儿出现操作失败的情况时,相信他们有认识和纠正失败的能力,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成功的喜悦将会激发幼儿产生更为强烈的探索热情,而教师这种积极的等待,代替了简单地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办法,将给幼儿带来更多的快乐、更多的自信。
四、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价值,生成科学教育的内容。
由于偶发性的科学现象,带给幼儿的不仅仅是兴奋,伴随而来的是对这些现象所产生的惊讶和疑问。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引导幼儿对关注的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某些带有共性的、幼儿普遍关注的、具有挖掘潜在价值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应将其中宝贵的教育资源,作为切入点生成科学活动,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充分发挥内在的、隐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另一方面,因势利导,生成科学教育活动。我班男孩子普遍很喜欢汽车,幼儿从家中带来了汽车玩具、汽车图书等,一次自由活动时邢昊洋和王楷文在玩汽车,王楷文自豪地说:“看,我的汽车多棒,比你的跑得快。”邢昊洋不服气地说:“我的电池没电了,所以你的跑得快。”于是,两人同时将电池取出再比,这次两人的车跑得同样快。这时,我用积木故意在他俩旁边搭了两座坡度不同的桥,王楷文最先被我的举动吸引过来,他不解地问:“鲍老师,您搭桥干什么?”我却故作思考的样子说:“不知你们的汽车在两座桥上比赛,谁能得第一?”孩子们被吸引过来。于是,一次赛车比赛就这样开始了,我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材料的桥面,不同高度的积木。有的幼儿忙着用积木搭桥,有的幼儿将泡沫、电光纸、地毯等放在桥面上,他们通过一次次尝试和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证实自己的假设,解决疑问,得出正确结论:汽车下滑速度不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还与桥的坡度有关。在操作中,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在观察中设疑,在探索中质疑,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使幼儿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认知能力。实践证明:幼儿科学活动是一个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周围物质世界极其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应重在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初步的科学态度,获得有关周围事物极其关系的经验,并使幼儿有初步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活动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幼儿主要是以自己动手,而并非倾听现成的概念来学科学的特点,一方面为他们创设充满科学气息的环境和提供符合目标的操作材料,让幼儿与环境充分发挥交互作用;另一方面应努力激励幼儿去感知周围环境,动手操作材料,描述探索过程和现象,并引导幼儿对感性经验进行整理、概括,逐步建构最初级的科学概念,从而不断增强参与意识、操作意识、交往意识、表现意识,给幼儿留下一个期待继续探索的愿望,一份期盼揭开奥秘的向往。
【以兴趣为载体 激发幼儿学数学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