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南》中强调,幼儿园和教师要“强化自我评估”,督促幼儿园“应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促进教职工主动参与,通过集体诊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提出改进措施”。
在日常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幼儿园应该为教师搭建怎样的自我评估平台?教师自我反思和幼儿园常态化自我评估机制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
+
两个“云上小故事”引发的实践对话
故事1:“仙人掌过冬”
晨间来园时潼潼感叹:“现在天气好冷啊,我穿了这么多衣服,手还是冷冷的,我们的仙人掌会感到冷吗?”
对此,孩子们展开了“如何让仙人掌不怕冷”的讨论,想出了很多方法:
“给仙人掌穿衣服、围围巾,这样它就不会冷了。”
“可是这样我们就看不见它了!”
“给它浇点热热的水吧。”
“小朱老师,可以给植物浇热水吗?你帮我们上网查一下。”
“会把它烫死的!”
“我想到了!给它搭个暖棚,我以前在暖棚里面摘草莓,可暖和了!”
……
故事2:“风信子的小黑屋”
大李和小李经过调查发现:风信子在刚入水的20天内需要待在黑黑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它的生长。
于是,大李和小李将自己的调查发现告知打算一同种植风信子的伙伴们。为了让风信子可以更好地生长,孩子们自发为风信子做起“小黑屋”。
为风信子设计和制作“小黑屋”
专
家
点
评
“常态化自评”是激发教师专业自觉的重要抓手
文/张海凤
(贵州省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以上来自教育实践的故事,回应了《评估指南》提出的“强化自我评估”的要求,也让我们看到了“评估”的价值与意义。
▌观察,让教师看见幼儿、认识自己
教师在真实场景中对幼儿的具体行为进行观察,有助于摆脱“教师中心”的评估,即以教师自身的经验和观念评价幼儿,才能真正看见幼儿的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幼儿发展进行综合反思。
如在“仙人掌过冬”的故事中,教师为自己没让幼儿尝试“浇热水保暖”这一方法感到遗憾,并反思如果当时增加一个温度计,让幼儿先测量水温,试一试用温水浇灌,也许就能让他们建构新的种植经验。由此可见,“观察”是教师形成内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机制的基础。
▌加强师幼互动,做“有温度”的评价
师幼互动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温馨、和谐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自信、从容、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让教师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做“有温度”的评价。回归儿童视角,相信幼儿的能力、倾听幼儿的声音、满足幼儿的需求,由此了解了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以“放手”的方式支持他们展现各种奇思妙想。
▌集体诊断,提升专业反思能力
集体诊断,有助于教师持续、自觉、积极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走向职业发展的新境界。无论是“6+N”教师自我评价互动平台上关于户外植物种植的讨论,还是“班级区域活动”主题联合教研,幼儿园都建立了一个对话平台,积极引发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促进他们在经验交流与实践互动中提升专业反思能力。
这种立足实践现场的教研,让教师直观地了解同伴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在对话中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智慧,并触发对自身教育行为的进一步反思与优化。
从案例中,我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已经自觉形成了教学反思、自我评估的习惯,不是出于无奈、迫于任务要求,也不是来自特定情境,而是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寻常时刻,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生发对幼儿发展和自身教育行为的思考。
精彩回顾:
《评估指南》解读 | 张 晖:落实《评估指南》 推动课程改革 提升保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