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幼儿园都会借助一些评价工具等收集信息、开展保教质量评价,“幼儿成长档案”就是其中一种。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在运用“幼儿成长档案”的过程中,发现了评价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收集、分析与运用“证据”,由此经历了一场“循证改进”的研究历程,并不断对幼儿行为观察和记录进行优化。本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在我园“思优”课程实施方案中,“幼儿成长档案”是教师进行保教质量评价的一种常态方法。班级教师通过对“幼儿成长档案”进行自评和亮点分析,深入反思班级保教活动实施的质量。
同时,各班的“幼儿成长档案”也成为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中心分析班级课程实施质量与教师专业能力、收集幼儿园课程优化证据的重要途径。通过收集、分析与运用证据,我们试图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怎样让证据说话
◆ 只有“√”“☆”的幼儿成长档案
我们在审阅班级幼儿成长档案时,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都是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表格中使用了大量“√”“☆”等符号。简单统计后发现,全园有92%的班级都采用了这种“表格+符号”的方式记录与评价幼儿的行为(见下表)。
活动意图:能理解故事内容,养成安静倾听的好习惯,并通过故事喜欢上幼儿园。 |
||
观察内容 |
达成 |
未达成 |
1.能理解故事内容,并练习学说短句。 |
√ |
|
2.在活动中安静倾听,乐意跟着老师根据场景讲讲说说。 |
√ |
|
对此,园长召开了教研组长会议,并提出质疑:所有活动的观察记录都用这种表格合适吗?“表格+符号”的记录方式可以真实反映幼儿的成长过程吗?只有这一种方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吗……
经过反思和讨论,大家认为:表格式的观察记录和评价方法,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判断,却无法还原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
◆ 便利贴的故事
在大三班的幼儿成长档案“个别化学习”板块中,园长发现了“不一样”的做法,上面呈现了一张平时办公常用的便利贴,教师用“白描记录”的方法呈现了每个幼儿对一份数活动材料的操作情况(如下图)。
图.幼儿行为白描记录示例
这种“白描记录”的方法拓展了教师观察幼儿行为的思路,引出了新的问题:除了“便利贴”记录法,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观察、记录和评价幼儿的行为?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幼儿的发展?
◆ 证据“大搜索”
幼儿园有10%的园级骨干教师先行先试,尝试在活动中使用各种方法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渐渐地,试点班教师总结出几种适用的方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和探索。
关于记录方法的讨论也一下成为教师之间的热点话题,并引起了园保教质量监测中心的关注:
“作品分析是指分析孩子的美术作品吗?”
“便利贴好是好,但是观察指标那么多,每个孩子都用便利贴的话来不及呀。”
“我觉得拍照片挺好的,家长也特别喜欢在档案中看到孩子的照片。”
“有些指标指向的行为一看就知道孩子经验达成了,用不着再观察了。”
可见,教师已经不再仅仅关注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开始聚焦质量与有效性。那么,怎样让观察、记录更有价值?
让证据说怎样的话
分析与解读幼儿的行为,仅仅是观察和记录吗?怎样提升证据收集的有效性与指向性?
◆ 创建“活力型协同研究小组”
我们以协同理论为背景,打破单一目的和组织形式的研究团队组合,让全体教师根据研究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形成了四个“活力型协同研究小组”,分别聚焦不同的研究主题进行实践研究。
1.“幼儿‘作品’收集与分析”小组:聚焦“什么是幼儿的作品”,对儿童计划书、建构游戏的成果、幼儿自己的操作记录等进行逐一解读与分析,打破了仅仅将“作品”理解为画作的传统思维。
2.“幼儿行为数字化记录”小组:研究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教师应该怎样捕捉最有价值的瞬间并拍摄照片,怎样在档案中呈现幼儿活动的照片,用什么方式才能有效体现幼儿经验形成的过程。教师不再为追求活动效果或迎合家长而“摆拍”,而是尝试用“照片+关键词”“照片系列组合”“照片+逸事记录”等方式,试图更完整地呈现幼儿经验获得的过程。
3.“幼儿行为素描”小组:对现有的“便利贴”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记录时出现的记录典型性不足、记录不完整、带有教师的主观判断等问题,围绕观察时机的选择、典型事件的捕捉、文字描述的规范性等,逐一提出了解决方案。
4.“幼儿行为检核评价”小组:以大班上学期的幼儿行为观察指标为例,对每条指标进行逐一讨论,筛选出了其中能通过“直接判断”进行观察的指标,并通过几个试点班的试用、调整,为大班教研组提供了一份《行为检核观察指南》。
◆ 制订《幼儿行为观察参考指南》
“活力型协同研究小组”对原有的幼儿行为观察指标进行逐一分析,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课程实施方案,并对历年幼儿成长档案的案例进行研究,将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分为“直接判断”“行为记录”“作品分析”三大类,对每一条观察指标所对应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的适宜性提出建议,形成了小、中、大班《幼儿行为观察参考指南》。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新问题出现了:总有几条经验在几个幼儿的行为中没能被观察到,但是在教师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却发现幼儿在家出现的一些行为能证实该经验的达成。
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可以突破时空、延伸到家庭中吗?是否可以通过家庭观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幼儿发展的过程,以及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真实影响?
谁来让证据说话
◆ 让家长也成为专业观察者
“活力型协同研究小组”再次行动起来,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脑力大激荡”,期望对家庭观察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形成完善的解决方案。通过讨论,教师们罗列了家庭观察存在的优势,并分析了可能出现的问题。
家庭观察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家长缺乏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的专业能力,教师如果能提供合适的观察载体和工具,就能让家长成为幼儿行为的专业观察者。由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家庭观察应该怎样开展?有哪些指标适合家庭观察?家长和教师的观察结果应该如何作用于教师的活动改进?
◆ “幼儿园+家庭”观察记录
小班教研组首先以入园适应性课程为例,根据活动目标、内容设置等,设计了第一套“幼儿园+家庭”观察记录卡,尝试用更科学的方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其中,有的指标是教师在园观察记录的,有的指标是家长来园参与活动时观察记录的,有的指标是家长在家中进行观察记录的,还有些指标是教师与家长共同进行观察记录的(见下表)。
表.小班入园适应期“幼儿园+家庭”观察记录卡
观察者 |
幼儿基本经验形成行为观察指标 |
观察记录方法提示 |
||
直接判断 |
作品分析 |
白描记录 |
||
教师观察 |
有控制的运动 |
√ |
||
知道一本书从何处开始阅读 |
√ |
|||
聆听并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出反应 |
√ |
√ |
||
在一个纬度上分类和匹配(如大小、颜色、形状、用途) |
√ |
√ |
√ |
|
家长观察 |
喜欢户外运动,关注运动中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
家长观察行为提示:上下楼梯、独立行走、运动时动作的协调性、运动中的自我保护 |
||
愿意参加幼儿园活动 ,喜欢上幼儿园 |
家长观察行为提示:幼儿来园时的情绪、在家讨论幼儿园的相关话题、在幼儿园有好朋友、表达对教师的喜爱、表演幼儿园的儿歌 |
|||
家园共同观察 |
来园时,情绪稳定并能自己走进班级教室 |
教师观察记录方法提示:直接判断、白描记录 |
||
家长观察行为提示:在家情绪表现是否异常,是否出现分离焦虑、逆反情绪 |
||||
愿意接触并使用班级常用的生活设施 |
教师观察记录方法提示:白描记录 |
|||
家长观察行为提示:幼儿对毛巾和纸巾的使用、餐具的使用、饮水行为、盥洗行为 |
“幼儿园+家庭”观察记录方法的成功尝试,拓展了我们对幼儿园课程评价主体的认识,使家长也成为参与者,与教师共同收集和分析幼儿的行为与经验活动,并对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互相印证,寻找指向幼儿园活动调整与课程方案改进的有效证据。
这场由“幼儿成长档案”引发的研究历程,让我们聚焦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分析的能力,实现了对幼儿行为观察的多角色参与,拓展了幼儿园课程对家庭的影响,并通过多途径信息收集,更全面地记录、分析与评价幼儿的发展,提升了证据收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使幼儿园课程方案得以不断完善与优化。
文/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项目组
责任编辑/ 刘 宣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18年4月刊,内容有删减,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商城订阅《上海托幼》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