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刘晓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 演讲主题 ]
儿童社会化与儿童“化”社会
首场报告,刘晓东老师从儿童社会化、儿童何以过度社会化、儿童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变质的,以及儿童反向社会化、儿童“化”社会等几个层面,探讨了儿童观、教育观等本质问题。
? 儿童“被”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是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刘晓东老师指出 “儿童其实是‘被’社会化的”。他首先从“社会化”的几种定义谈起,结合卢梭的“教育即自然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等教育思想,再次强调了“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必须与自然教育完全一致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这种“儿童中心”的理念正是自古至今教育改革家们所坚守的。同时他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只有在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
? 童心主义
“我们的学术惯性是社会高于自然、文化高于天性、教育高于儿童。”谈及儿童过度社会化的问题,刘老师强调这与中国教育传统中过度强调人的社会化分不开,需要引起反思。换言之,我们应该发扬中国历来就有的“童心主义”传统,正确看待自然与社会、天性与文化、儿童与教育的关系,回归“儿童本位”(或称童心主义)的教育、文化、社会,以赤子之心打造“儿童友好型”社会。
? 儿童“化”社会
儿童有社会化的过程,但其自身对社会也有反作用。例如,子女以更新潮的观念影响父母的理念,年轻人不断在各个方面影响年长的前辈,形成“后育”模式。刘老师还引用蒙台梭利等人的儿童观,重申“儿童可以改造世界、重建世界,儿童可以‘化’社会”等观点,强调儿童在社会重建中起到的作用。
最后,他呼吁学前教育工作者要信赖儿童、拱卫儿童、呵护儿童、敬畏儿童,以关爱儿童之心做教育,从儿童身上获得更多启发,并给予儿童发展更好的支持。
主讲人:张明红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演讲主题 ]
基于儿童发展的早期阅读教育
张明红老师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出发,就“儿童发展在早期阅读中的地位”“儿童认知水平与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儿童前书写能力与全语言教育”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张老师阐述了早期阅读与儿童心理机能发展、认知发展、未来阅读能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早期阅读应该从出生后两个月开始”。
她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早期阅读目标的定位,解析了3~6岁幼儿阅读心理发展规律,即假装阅读(阅读兴趣)→倾听阅读(阅读习惯)→理解体验阅读(阅读理解能力)→创造性阅读(阅读创造能力),教育要帮助儿童学会观察、理解图书画面,培养儿童自主阅读能力,初步发展儿童阅读创造能力。
接着,张老师通过“到底是发展思维能力还是记忆能力”“到底是重视书本经验还是重视迁移和拓展经验”“教师主导还是儿童主体”等6个提问,结合班杜拉三元交互理论观点,提出要重视过程性学习,强调师生互动和基于儿童发展的学习过程。
最后,张老师基于全语言理论以及认知建构理论,指出要培养不同于“机械识字”的前识字和前书写能力。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进行情景识字,在故事创编和自制图画书中培养前书写习惯和技能。
主讲人:徐慈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演讲主题 ]
如何启发儿童思考——视觉学习型幼儿园的建构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社会的发展特点就是“变”,且变化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那么,如何让儿童适应未来的社会?徐慈华老师认为:“学习能力决定了适应能力”,要帮助儿童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视觉化学习正是一种启发儿童思考、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具有超强的物体和场景记忆能力,情境更有利于人们进行记忆和理解,这反映了人类视觉化学习的特点。徐老师向与会者分享了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开始通过视觉化学习不断提升思维能力的故事。
从开始以图画、符号为主表征事物和事件,逐步过渡到以文字、线索为主记录系统的思维过程,让与会者直观地感受视觉化学习方式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思维发展从单一到元、从间断到连贯,使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实现质的变化。
主讲人:汪 超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 演讲主题 ]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如今,幼儿园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体育活动趣味性、开放性越来越强的同时,不少教师对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显得比较模糊。为了厘清这个问题,汪超老师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的、价值和形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所以“幼儿体育非体育”,它是一种能够使幼儿同时获得多方面综合发展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有别于一般体育。
其次,幼儿园体育活动有两大价值:生长价值和成长价值,汪超老师用“扎根”和“抽芽”形象化地描述了两者的关系,并结合大量详实、可操作的案例为大家分享了两个价值如何“落地”。
生长的价值包括机体生长的需求(核心价值为力量及耐力的均衡性)、大脑及神经系统成熟的需求(核心价值为多感官的感觉统合)和心理的需求(核心价值为积极的情绪状态)三方面。汪超老师强调,实现生长的价值需要保证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兴趣,提升幼儿力量、平衡、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成长的价值则包括动作技能的发展、思维与认知的发展、高级情感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汪超老师聚焦走步、跑步、跳跃、投掷、攀、钻、爬行等七种动作技能的发展,从动作运用、动作技能、技能价值等方面展开,并结合案例分析,给大家提供了有效、有趣的体育活动教学指导。
最后,汪超老师介绍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三种活动形式:户外自主体育活动强调玩,早操活动强调练,体育教学活动要更多地支持孩子学。这些活动能发展基本的身体运动能力、有效内化身体运动能力、获得新的身体能力。
本文由小编根据现场报告整理而成,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