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
Friday
“教育实践”栏目,聚焦学前教育一线真实问题,以教师、教研员、高校研究者的视角,结合教育现场与研究实践,推动理论与实践对话。本栏目内容涵盖学前教育研究现场的各个方面,附上刘凌名园长的专业点评及建议,旨在为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创新的研究策略及实践经验。
欧阳熙
深圳实验幼儿园侨香部小班年级长、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
浅谈幼儿园
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现今社会上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地位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阶段,很多家长跟学校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一些技能训练、知识获得。如:认了多少个字,做了多少道题,学会了什么技能等。往往忽视了幼儿的行为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社会性教育本身是存在隐形和需要长效持久才能体现的特点,在实践中社会领域教育的地位无形的被边缘化,最后导致幼儿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同伴和在社会性的发展中出现了极大的落差。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可以如何去开展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呢?
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性、互动性、示范性、渗透性、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根据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是否明确、活动内容是否有计划性与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境,可以把社会教育活动分为专门和随机这两种类型。
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有专门的主题、详细的活动设计方案、明确活动实施步骤的集体教育活动。在专门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定位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如:为了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设计(重阳节)“我爱爷爷奶奶”、(春节)“快乐新年”、(端午节)“五彩端午”等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及节日的习俗;
随机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缘起于幼儿即时的行为表现,随机发生于幼儿园一日活动当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和意外发生中行为和情绪的及时关注,随机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如:(幼儿当下的行为和情绪)“争抢玩具或材料的哭闹等”、当幼儿把同伴的嬉戏误解为攻击行为导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制止。这种教育活动形式需要教师有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能根据具体事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幼儿的需求做出回应。
无论开展什么教育活动都要根据其教育目标的制定来开展。既要考虑社会,又要考虑个人,同时还要考虑领域或学科本身的一些特点。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也遵循这样的原则。纲要中关于社会化发展的目标同样也体现了以社会关系建构为维度的内容取向,这种关系包括三个维度:指向自我、指向他人、指向社会环境。
指向自我要体现幼儿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苦难 有初步的责任感。指向他人要体现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指向社会环境要体现理解、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指南在社会教育目标的每个指向上又都做了相应的补充:指向自我层面要增加发展自信和自尊。指向他人层面追加了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指向社会环境上增加了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都是在设计社会领域活动时要做到的目标体现,和平时随机教育及时捕捉的特点。
在开展幼儿园活动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各个年龄段特点来进行制定,每个年龄段的不同我们设计的内容深浅也不同。在开展领域教育活动中最常用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实践练习法
结合幼儿的真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如:让幼儿练习收拾玩具、整理床铺、照顾小动物、种植花草等。有一段话常被引用“你听了,就忘了;你看了,就记住了;你做了,就掌握了”。这反映的是“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规律,即只有通过自身实践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法
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身临其境去实践的时候运用。创设类似的虚拟情境,引导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他幼儿参与讨论,这种方法在学习社会交往中的礼貌行为、了解和学习公共场所规则等经常会被用到。比如:小班的借玩具、我们可以做朋友吗?等活动中。
游戏法
幼儿的自由游戏、自由交往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性的发展,通过发起或加入别人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角色情感、模仿角色行为,从而学习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习根据角色的社会行为调节自己的言行、发展自我调控能力;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分工与协商,为了共同的目的与同伴合作;在竞赛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制定和维护规则,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习为了集体的利益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言行。如:当一名幼儿眼睛被蒙起来做“猜东西”的游戏时,自己还没来得及说出摸到的是什么,周围的小朋友就抢着把答案说出来,因而失去了自己说出答案的机会。这名幼儿就体验到了不遵守规则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以后在课堂上逐渐能够克制自己、学会倾听和等待。
艺术感染法
通过幼儿喜欢的艺术形式:包括故事、儿歌、童话剧、歌曲、绘画等方式进行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生动的情境、画面、文字、声音可以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各种感官,使儿童更容易理解教育者所要传达的各种信息,受到情绪的感染,产生内在的行为动机,促进道德行为的发展。这种方式不是说教式,而是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特别适用于幼儿。
讨论法
领域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指围绕某一问题在教师与幼儿之间或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的思想交流。通过讨论,可以使幼儿更清晰地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形成是非概念。讨论也是培养幼儿良好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参观法
让幼儿进入一定的社会生活场所,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了解社会生活现实,加深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丰富社会经验。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开阔幼儿的视野,激发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增长社会方面的知识。参观法的运用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计划性,要围绕某一社会领域教育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实施。不能追求表现的热闹和新颖,满足一般行动看看或说说,而要通过参观,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了解在生活情境下看到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象,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调查法
引导幼儿针对某个社会问题,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思考,了解社会生活。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社会生活信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掌握社会生活的多种途径,学习从不同角度了解和观察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讲解法、谈话法、观察法、行为训练法、行为评价法、榜样示范法、鼓励法等等。
因为社会领域特殊性,有很多活动是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那怎样的可以渗透?怎样的可以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根据幼儿的生活场景分成了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相对应的开展形式进行划分,分别是:幼儿园环境内容易发生的活动、幼儿园环境内不常见的活动、社会认知教育性活动;社会环境内容易发生的因组织形式的区别又进行了划分。
这张表格仅供大家参考,在实践中还可以进行补充。
“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的特点。教育方法的确定和选择都是有规律的,不是随意的,如何运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对教育方法进行再创造、再加工,灵活艺术地运用于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探索和掌握新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化能力。
参考文献:
【1】段超,浅谈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的设置
【2】3-6岁指南
【3】幼儿社会教育的实施
【4】刘晶波,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社会性教育本身是存在隐形和需要长效持久才能体现的特点,在实践中社会领域教育的地位无形的被边缘化,最后导致幼儿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同伴和在社会性的发展中出现了极大的落差。在开展幼儿园活动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各个年龄段特点来进行制定,每个年龄段的不同我们设计的内容深浅也不同。
——刘 凌
供 稿 | 欧阳熙
初 审 | 飞 飞
责 编 | 小 林
终 审 | Douglas
版权声明
?
本文为刘凌名园长工作室微信平台原创,
版权归本平台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进行抄袭、洗稿,
否则,本平台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