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锦城中心幼儿园 邓芳
幼儿利他行为是学前期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幼儿利他行为观察,结合调查,以获取幼儿利他行为现状和家长对幼儿利他教育现状的资料,提出有效培养幼儿利他行为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3至6岁幼儿利他行为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存能力的竞争。培养幼儿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方面,如今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却对利他行为的培养谈之甚少。
利他行为是一种出于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如助人、谦让、分享、抚慰、仗义等。这些行为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替他人着想”,使别人获得了利益和方便,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利他行为使同伴的关系变得协调。新《纲要》社会目标明确指出“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所以,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应该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课程。
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绝大多数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成长,有的家长在教养子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他们的自私言行和一些社会上的个人思潮影响着孩子,促使一部分幼儿只知索取,而不知给予。例如小朋友在公车上跟老人抢座位,在幼儿园与同伴打架等,这些现象让人担忧,这无论是对孩子将来自身成长和事业成就,还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基于此,本研究力图通过观察幼儿利他行为,结合调查,以获取幼儿利他行为现状和家长对幼儿利他教育现状的资料,为有效的培养幼儿利他行为提供一定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临安市锦城中心幼儿园全体幼儿为观察对象,年龄3~6岁。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1、第一阶段:用各种研究方法了解幼儿利他行为表现情况,为期3个月。
①事件取样法:选择幼儿自由活动和游戏的时间进行观察,等待利他事件的发生,一旦出现便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利他者与受利者的性别。利他行为的类型。各年龄阶段总的观察时间相等。共记录191例事件,其中小班45件,中班、大班分别为64和82件。
②问卷调查法:了解家长的育儿态度和对孩子利他行为的培养情况。
③谈话法:选出20名幼儿为利他型幼儿,7名幼儿为非利他型幼儿.对其家长进行调查。
2、第二阶段:探索培养幼儿利他行为的有效方法,为期半年。
①角色扮演法②移情训练法③激励评价法④行为强化法⑤家园互动教育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利他行为存在类型差异
表1幼儿利他行为类型次数表
小班
中班
大班
次数
百分率%
次数
百分率%
次数
百分率%
助人
7
15.6
20
31.2
33
40.2
谦让
10
22.2
18
28.1
28
34.1
分享
25
55.6
17
26.6
11
13.4
仗仪
2
4.4
4
6.3
7
8.5
抚慰
1
2.2
5
7.8
3
3.7
各年龄段利
他行为总数
45
64
82
根据表1显示出幼儿利他行为类型的特点如下:
1、助人行为在小中、大班的发生比例都较高,分别占15.6%,31.2%,40.3%,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我认为这是因为助人行为与幼儿自身利益无明显冲突,反而能使幼儿获得自身能力的肯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因而幼儿乐意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正如此,使得幼儿有时为了表现而不考虑对方的真正需要,最终导致争执事件的发生。这样的现象在小班较多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步学会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考虑被帮助者的真正需要。
2、谦让行为在所有利他行为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比例分别为22.2%,28.1%,34.1%。随年龄增长略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
观察中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谦让水平发展到较高阶段,中大班幼儿的谦让出现了协商。我认为这与中班幼儿已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在一次观察中,两人为谁先看一本《奥特曼》的书而争执起来,陈昊天说“我先看,是我先拿到的。”章一凡说“这本书是我的,我要先看!”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大家听到争吵声围了过来,有的说“别吵啦!你们可以一起看嘛!”有的说“石头、剪子、布,赢的人先看,输的人后看”。“好吧!那就‘石头、剪子、布’”章一凡说着伸出了小手,“石头、剪子、布”很快,两人决出了胜负,看起书来。
3、幼儿期分享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分别占55.6%,26.6%,13.4%,小班幼儿较多表现为互换物品,互赠零食。有时甚至以同伴的玩具是否好玩为标准,做出互换的决定。这表明小班幼儿在行为上还未脱离“自我”这个中心,其动机水平较低,而中班的分享行为发生率仅占了26.6%,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本班要求幼儿自带玩具,年龄越大自带玩具的人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享行为的产生,
观察过程中,还发现幼儿对物品喜爱程度会影响到分享行为的发生。幼儿对感兴趣的物品,在“新鲜”阶段,较少做出分享或分享时间较短,反之,则较多做出分享。
4、仗义在幼儿期也有表现,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这是因为幼儿的道德认识不断的在发展,对行为的判断能力增强,于是表现出仗义行为增多。但总的看来,仗义行为发生率都不高。
5、抚慰在本次观察中发生比例较仗义略高一些。但许多幼儿不太懂得如何去抚慰他人,在造成同伴痛苦后,出于害怕成人谴责或内疚等原因才表现出抚慰行为。
6、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但并非所有利他行为都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如抚慰和分享行为就没出现这一趋势,这与亚罗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二〉幼儿利他行为在某些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它涉及到利他者和受利者两方面,那么利他者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受利者又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
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男女幼儿利他行为次数表(%)
年龄
小班
中班
大班
性质
主动
被动
主动
被动
主动
被动
次数
15
23
22
30
34
46
百分比
39.5
60.5
42.3
57.7
42.5
57.5
X2
均不显著
表(2)显示,各年龄段男女幼儿的利他行为发生次数不存在性别差异。
表(3)受利者性别情况表(%)
受利者
性别
同性
异性
次数
%
次数
%
小班
23
26.1
18
64.3
中班
65
73.9
10
35.7
X2
极显著
表(3)显示,幼儿对同性的利他行为明显多于对异性的利他行为,经X2检验证明这种差异达到极显著,并且这种差异随年龄增长表现的愈加明显。我认为产生这种差异是因为幼儿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加上他们的兴趣存在性别差异,即男孩对某些事物更感兴趣,而女孩则钟情于另一些事物,这就使得幼儿与同性同伴接触的时间较异性同伴多,当然对同性幼儿的利他机会也较异性幼儿多。
〈三〉利他型幼儿家长和非利他型幼儿家长教育态度存在差异。
教育态度的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家长育儿态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家长对孩子利他行为的培养情况上。那么,两类家长的育儿态度究竟存在何种差异呢?调查结果见表(4):
表(4)家长育儿态度情况表
调查项目
利他型幼儿家长
非利他型幼儿家长
X2
人数
%
人数
%
家长对孩
子利他行
为的态度
赞成
17
85.0
5
71.4
显著
反对
0
0
0
0
/
无所谓
3
15.0
2
28.6
不显著
表(4)显示,家长对孩子利他行为的接受程度与孩子的利他情况成正比。对利他行为持赞成态度的利他型幼儿家长达到85%,显著高于非利他型幼儿家长所占比例。本次调查的家长中没有对利他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对利他行为持无所谓态度的两类家长所占比例均不高。可见,家长对幼儿利他行为普遍持接受(至少不反对)的态度,这对孩子表现利他行为非常有利。
我对持无所谓态度的家长做了进一步调查,以了解他们持此态度的原因,原因归纳如下:
1、“凡事不吃亏”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认同,从而部分家长不愿孩子表现出利他行为。
2、竞争意识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日趋提高,而利他行为与其有冲突,因此家长尽管看到利他行为的积极性,仍持无所谓态度。
3、社会上许多“好心反遭罪受”的事件令家长对利他行为望而怯步。
表(5)家长对孩子利他行为培养情况表
家长对孩子利他
行为的培养情况
利他型幼儿家长
非利他型幼儿家长
X2
【3―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