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排终于结束了,到了正式入园的日子。孩子开始幼儿园生活的第一项“ 课程”,是坚强地面对分离;而你,要像狮子妈妈一样,学会放手。 3 大家园合作主张,
5 位专家全程指导,
5 种气质宝宝适应对策,
8 个分离焦虑策略解析,
9 道适应难题细细解答,
让入园有个美好的开始
小园生的压力事件簿
记得梅子涵在回忆自己女儿上学的场景时,说:“我不明白她的特别伤心,所以每天都责怪。那么好的幼儿园,那么有趣,为什么伤心呢?我总是牵起她很小的手,不顾她的特别伤心,把她送到那里。”孩子们究竟在担心害怕什么呢?
数字版 初入园宝宝状况调查
张彩云博士曾对启明幼儿园托小班孩子的入园状况连续记录了1 个月,下面是统计结果:
引发哭的4 大环节
来园时:46.9%
午睡前:28.1%
进餐时:12.5%
提到有关亲人的词汇时:12.5%
哭的时间
只哭一两声: 40.6%
哭5 ~ 10 分钟 :18.8%
10 分钟以上:15.6%
不哭:25%
进餐
愉快进餐:46.9%
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进餐 :34.4%
哭,但不影响进餐:15.6%
哭,不能进餐:3.1%
集体活动
能够参与集体活动 :59.4%
偶尔能够参与集体活动 :15.6%
看着大家参加活动 :18.8%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6.3%;
依恋物
不需要:65.6%
偶尔需要:25%
离不开:9.4%
与家人分离时
拉拽家人,很难与其分离的孩子:18.8%
能与家人分离,但情绪不好的孩子:28.1%
不能主动与家人分离的孩子:9.4%
能主动愉快与家人分离的孩子:43.8%
午睡
很快独自入睡 :43.8%
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入睡 :34.4%
哭一段时间后,能在成人帮助下
入睡:9.4%
不愿午睡:12.5%
童话版 孩子们想象的幼儿园
他的担心
1小兔汤姆想:“爸爸妈妈告诉我, 在幼儿园我会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可是,他们并不认识我的老师啊。”
2 小阿力担心会在学校里迷路。
3.小浣熊想和妈妈留在家里,和“我”的朋友玩游戏、玩“我”的玩具、看“我”的书、荡“我”的秋千。
他的理由……
1.汤姆说:“妈妈,我觉得我好像生病了, 不能上幼儿园了。”他还说:“能不能让幼儿园的老师带着所有的同学到我们家,到我的房间?”
2 小阿力在入学前的一天“一点儿也不想吃早餐,他只是不停地想着那个超级大的学校和学校里那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他希望“要是能一直和妈妈待在家里该有多好”。
3 小老鼠阿文说:“我要带小毯子上学。”
妈妈的办法
1 浣熊妈妈说:“有时候我们都必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就算那些事刚开始看起来很陌生又令人害怕,可是只要你去上学就会爱上学校噢。”
2 小阿力的妈妈把小阿力的名字写在他的衣服上、书包上、铅笔盒上,然后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3 小兔汤姆在幼儿园门口觉得太难和妈妈分开了,妈妈给了他一块手绢,说:“在你伤心的时候,就看看手绢,想想妈妈。”走进幼儿园的时候,汤姆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绢。
相关链接 这些书能够帮助你
《登登的一天》接力出版社 登登的生活是普通的,几乎是每个小朋友都拥有的生活,所以小朋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像看到自己的生活一样亲切。
《汤姆上幼儿园》海燕出版社 这本书告诉你,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装病、耍赖,在幼儿园门口拉着妈妈不松手……要知道,对孩子来说,上幼儿园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魔法亲亲》明天出版社 小浣熊要上学了,妈妈送给他一
个“魔法亲亲”。不管到哪里,妈妈的爱都会永远和他在一起。
《小玻去上学》接力出版社 第一次上学,小玻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唱歌、讲故事、画画儿,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阿文的小毯子》河北教育出版社 阿文要上学了,可他从小到大从不离身的小毯子该怎么办?
如果入园是个“项目”
从孩子离开家,走向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你和他都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甚至冲突。事先准备胜于事后补救,不妨将“入园适应”看做一个需要用心经营的工作项目,纳入时间规划之中。这份特殊的工作,背后的价值在于帮助孩子跨越成长阶段,适应集体生活;而你,也得以开始了解,如何做一个学校教育的合作者。
3 大主张 缔造家园合作同盟军
宝宝入园后,一天的生活就要靠老师来照顾、指导了。无论是在这个初入园的阶段还是未来3 年里,和老师建立坦诚、积极、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都是你的重要工作“议程”。
1.老师和你是互补型的伙伴关系。
在幼儿园里,当各种挑战出现时要充分相信老师,该放手时就放手。但是,也不能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了,就可以把养育的责任转移给老师。
充分发挥家庭和幼儿园互补的优势。幼儿园里培养的好的品质,幼儿园坚持的好的习惯和好的生活节奏,在家里也要予以呼应;跟老师及时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询问你们怎样才能一起把问题解决好。比如,孩子在穿衣吃饭、大小便上有什么问题,或者睡眠是不是很安稳,在家你所做的一些尝试等。这种积极的交流让老师更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在幼儿园适应得更好;老师也会给你一些建议,或者在幼儿园里配合你解决孩子在家的问题。
2.将对老师的信任“传递”给孩子,将孩子可爱的一面“传递”给老师。
做好宝宝与老师之间良好情感的连接者,这样,孩子也会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而不是火上浇油,在孩子“还不确定老师对自己是什么情感”的时候,就将自己对老师的不信任、不满意、不喜欢等信息传递给孩子。
另外,将孩子在家里表现出的快乐的、可爱的信息传递给老师。第一,增加老师对孩子的了解,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孩子。第二,当老师看到孩子时,想到那些好玩、可爱的事情,自己的心情也会跟着积极起来,更能平和地处理孩子的事情。
3.成为家园沟通的主动一方。
老师毕竟需要面对二三十个孩子,很可能关照到每个孩子时的程度不及你仔细。主动提出你的困惑,让老师清楚你想知道哪方面的事情。
提问尽量具体。如果你问:“老师,我宝宝怎么样?”是吃饭怎么样还是睡得怎么样?是上课时表现怎么样还是户外活动时怎么样?是自己情绪上怎么样还是和其他幼儿相处得怎么样?范围太广,不如具体问:“老师,他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得如何?需要我在家里怎么配合?”
8个步骤家园联手度过分离焦虑期
1.拉开距离
分离最好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园前半年就要有计划地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逐渐拉长你离开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有意识让孩子独立地玩、看书、看电视等,或多让家里其他人帮助照看宝宝。让他知道,你只是短时间离开他,一定会回来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对你的信任感。
2.能说会道
如果你一向细心,这时候最好能放慢对孩子的理解,让孩子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一个集体环境中,会说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帮助。
3.结识同伴
入园代表着集体生活的开始,和小朋友的交往关系会帮助孩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去户外玩。在你的陪伴下,孩子之间相对容易发展起较良性的关系,在幼儿园的新环境中就会更容易适应一些。
4.接纳情绪
尽管作了很多准备,但是孩子还是可能会哭。如果这时候批评他或者讲道理:“哭有什么用?”其实一点儿也没用,只能让孩子觉得,你一点儿不理解他的难处。还不如抱一抱他,告诉他,你知道他很难过,好多事情还不知道怎么办,但你相信,他会找到办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的态度和你给他的信心,就是一种情绪上的安慰,孩子会感觉得到的。
5.设计仪式
设计一个熟悉的道别仪式。有的妈妈分别时会依次亲亲孩子的额头、脸和手;有的妈妈会和孩子约好在大门口时会转身向他挥手道别。如果你发现孩子和你也是难舍难分,不如和他一起设计一部分告别仪式。例如:“你说你再哭几下我再走呢?”然后和孩子一起数。当然,有时候静静抱一会儿,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6.找到归属
在幼儿园里为孩子提供一些“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比如,有自己的椅子,放自己书包、杯子、毛巾的地方;有自己的照片,自己的画;幼儿园里有自己的好朋友;有支持、帮助自己的老师等等,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局外人。
7.解决难题
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在幼儿园感觉不好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前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生活要求,是不是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大小便时有没有老师帮忙?帮他进行一些生活训练。
8.避重就轻
如果孩子对幼儿园尚比较抵触,回家后尽量少谈幼儿园的事情。不要过多问:“今天我走了后你哭了多长时间?老师抱没抱你?吃饭吃饱了吗?”想办法让孩子从紧张的情绪中跳出来,回到家里后尽量让做他想做的事情,将他的快乐慢慢扩大。
如果想知道孩子的表现,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或者,如果孩子愿意,可以用手偶式的游戏或情境对话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在幼儿园的经历。在这种游戏中,孩子通常不会认为讲述的是他自己。
另外,回家后不妨多和宝宝进行肢体语言的交流。多抱抱他,说话时摸摸他的小手,这些动作能够安抚他的情绪。
如果入园是场“考试”
即使作了充分的准备, 入园后还是会遇到一些手忙脚乱。我们准备了初入园你可能想知道的一些热点问题和你有可能碰到的难点事件, 请专家一一作答。
A 卷 热点问题快问快答
Q 怎么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
A. 入园之初,最好能给老师写一个简单的“介绍信”,或者通过家园联系本、班级网站、电话等手段,让老师能够了解到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着重介绍宝宝的性格情况,是偏安静内向的,还是外向好动的?宝宝的康情况,是否过敏,有无特殊病情需要格外照顾?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能不能自己吃饭、大小便?宝宝在家喜欢读什么书、看什么动画片、玩什么玩具,临近开学,情绪如何?利用好各种家园沟通平台,及时把宝宝的情况告诉老师。
Q孩子入园后会吃什么?老师会照顾他吃饭吗?
A.幼儿园实行定量食谱,来保障营养均衡。在食物的制作上一般也会注意从色、香、味、形上吸引宝宝,激发他们的食欲。比如,常为宝宝制作动物形象的小点心、小包子、小饺子;三鲜、肉末、蔬菜等不同配料的蛋羹;松软可口的各种蛋饼和太阳米饭、果料米饭等。进餐时,老师一般会用生动的语言鼓励孩子主动进餐。不好好吃饭的孩子,老师也会喂他,尽量完成定量。
Q幼儿园一般喝什么水?怎么保证孩子的饮水量?
A.在饮水上,幼儿园多以白开水为主,一般还会根据节令情况,为宝宝增加酸梅汤、秋梨膏水、冰糖菊花水、什锦水果汤等,帮助孩子去火、润肺、止咳、防病。大多数幼儿园能保证孩子一定的饮水量,这是有要求和标准的。对于小孩子,老师要保证上、下午至少各有两次饮水时间,每次都要达到1 杯。天热的时候,孩子可以将水壶带到户外,在游戏中间还要喝1 次。在此基础上,很多幼儿园也提倡随渴随喝。
Q怎么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A.爸爸妈妈想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情况,可以有很多方式。老师经常会利用“家长园地”、“宝宝生活记录表”、“家园联系表”等形式向你介绍宝宝们一天的活动内容与生活情况。有的幼儿园还会利用照相、录像等手段将宝宝的一日活动客观地记录下来,在离园时请父母观看。有的还会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将父母最关注的问题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在线视频等形式及时传达给父母。
如果想和老师当面交流,可以选择早一点去幼儿园或者等老师送走大多数孩子的情况下进行沟通,详细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
要特别注意,在讨论孩子的问题时,尽量不要让孩子在场。特别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问老师:“最近他又犯什么错误了吗?他哪儿做得不好?”因为你们是在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在下结论。
B 卷 适应难题见招拆招
1如果他哭着说:“我不想去幼儿园……”
家是孩子最温暖、最自在的地方。从家里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孩子可能会因为和依恋对象的分离而出现焦虑,产生不安全感。此外,和随意的家庭生活相比,幼儿园环境是一个相对有要求的环境。比如:“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要大声说……”“传完这5个球才能玩那个游戏……”这种团体性质的生活,会使孩子受到一定的干扰和阻碍。
另外,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孩子要应付的不仅仅是环境陌生的感觉,还有种种生活上的不便:喝水、吃饭、穿衣、小便,每件事都和在家不一样,都没有亲人的帮忙。如果孩子应付这些事情的能力比较差,那么焦虑便会更强一些。
怎么回应?
宣泄 让孩子哭一会儿,宣泄焦虑。抱一抱宝宝,爱抚的动作比语言更能帮助孩子安静下来。
重复性回应 如果宝宝说:“妈妈,我不想去。”你可以重复说:“哦,宝宝不想去幼儿园。”如果他说:“妈妈,我好爱你,就喜欢和你在一起。”你说:“哦,宝宝最喜欢和妈妈在一起了。”重复性回应告诉宝宝,妈妈知道他的想法。当宝宝从妈妈嘴巴里听到他想听的话,会觉得妈妈理解他,他想什么妈妈都知道。但是关于是否上幼儿园的事,妈妈还是要温和地坚持。
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比如:“晚上5点妈妈来接你,如果你很想妈妈,见到妈妈的时候就用力抱抱妈妈,妈妈就知道了。”或者用力亲一亲,碰一碰鼻子,用哭以外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情感。
2.入园后经常生病。
孩子生活在家庭环境中时,接触到的各种细菌相对少,而进入集体环境中,彼此之间交叉感染很容易生病。
怎么回应?
在入园前,加强户外运动,增强孩子体质。此外,给孩子多喝水,适当的补充一些脂肪类食物。如果孩子生病了,最好能等病好一些再去幼儿园。在家里新刺激少,体力消耗也会少,受传染的几率也会小很多。
3.他好像在幼儿园里吃不饱。
宝宝从家里的进餐环境和饮食内容过渡到幼儿园要有一段适应期。幼儿园一般是三餐两点或两餐两点,提倡少食多餐。不像在家里,每顿饭的量也会相对多一点。另外,在家里活动量相对有限,而在幼儿园里,孩子大量奔跑、游戏、玩耍,消耗大量能量,手边又没有零食,也没有随意的“加餐”,回家后有的孩子很快就会感到“饥饿”。
怎么回应?回家后如果孩子表现出有主动吃饭的想法,可以给他加一点餐。但是加餐的数量和内容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来定。食量大、体重偏高的孩子,可以适当地控制一下,少吃点主食,吃一点水果,喝点酸奶。幼儿园的食谱是公开的,可以根据食谱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搭配,以保证营养的充足和丰富。
4.他被别的小朋友抓伤了。
入园的前两个月小朋友之间打闹的情况并不多见,似乎他们都在观察环境,这时候班里也相对安静些。两个月后打闹的情况增多,开始出现一些争执、抓咬的现象。矛盾的出发点经常是为了争抢玩具。有的孩子没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喜欢的就要得到。有些孩子没有学会防备别人的攻击,可能会被抓伤、咬伤。
怎么回应?为了减少摩擦,在家里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强孩子迅速反应的能力,此外,教会孩子学会大声表达:“我不喜欢你这么做,你不许打我!”
5.孩子不敢在幼儿园里大小便。
在入园初期,有的宝宝因环境的变化会有憋大小便的情况。你最好能和老师沟通,告诉她宝宝的如厕规律,请她在相应的时间提醒宝宝大小便。
此外,宝宝在家大便一般是坐盆,或由大人把着大便,而幼儿园一般都是蹲坑,有的宝宝因为不习惯会拒绝在幼儿园大便。
怎么回应
如果你的宝宝在家大便时有特殊的习惯,如有的宝宝会抱玩具或看电视,有的要人陪等,提前告诉老师,和老师商量着保留一些习惯。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坐便训练,帮助孩子逐渐适应。
入园观点即时贴
漫漫独立路,不用那么心急
我知道有些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独立,而且是要孩子从家庭里独立出来适应幼儿园。但是我认为不应该忽略孩子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不要把这个纽带扯断,反而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去维持和保护这种关系。
相比而言,在德国幼儿园里孩子的自由度会大一些,独立的步伐似乎会慢一些。比如,在入园时家长可以陪园,时间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有可能是1 个小时,有可能是1 天,也有可能是1 个月。事实上,我们会把独立的过程看做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从幼儿园开始到青春期。
丝苔曼,德国使馆学校校长
父母和孩子一起热身
每一个人在与环境互动时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气质,这也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方式。初次离开家庭,适应团体生活时,不同气质的孩子和不同气质的父母,表露出不同的反应和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方式。
故事
“特别”和“精彩”的入园经历
入园主要涉及趋避性的特质,一个主动好奇型的孩子和一个害羞退缩的孩子,适应起来很不一样。
我的两个孩子就刚好相反,用老师的话说,一个很“特别”,一个很“精彩”。女儿是主动好奇的孩子,儿子却是个很害羞的小孩。女儿入园时,我陪她去幼儿园。刚进教室她就自己拿起玩具玩了起来,我站在旁边反而觉得很无聊。
儿子完全是另外一种特质,他从小就害羞。知道他对陌生环境必然害怕,入园初期,我就跟园方要求陪园,不会干扰到他,只是坐在一个角落里,让他知道我在那儿。这样的要求不是每个幼儿园都能接受的,还好这所幼儿园同意了。
刚开始,他看起来确实很害怕,看见我就像是看到了安全堡垒,总是跑过来让我抱一下,然后继续探索。这样过了两三天,我觉得他已经熟悉了老师和环境,而我也应该上班了,就不再陪他。他一看到我要走,就会把手里的东西丢下开始哭。但是我发现这时候他的情绪和前两天的害怕不一样,有一些用哭闹控制我的意思在里面,这时候我的策略就不一样了。
我和老师事先说明,第二天我会带孩子来,在门口的时候请抓住他。他一定会哭,会追出来,请一定抱紧他。到了门口我放下他,很果断地走了,他果然大哭,还好老师抱住了他。我觉得这一刻父母的反应是很重要的。是很坚定地离开,还是频频回头不放心,我们的心情孩子都能接收到。老师说我走了后他就不哭了。
第二天这样的情形再次上演了一遍。第三天,哭闹就停止了。
我通常喜欢把像儿子这样的“害羞退缩”的孩子称为“需要热身的孩子”,带这些孩子去接触新的体验时要循序渐进,预作准备,给他观察、热身的机会。累积了好的正向的经验后,孩子对陌生情境的恐惧和担心就会大幅度下降。
提问时间
父母也会“入园不适应”
《父母必读》:入园焦虑的不仅仅是孩子,我们看到过很多过于焦虑的妈妈们。怎么改变这种不适应的状况?
张黛眉:很多妈妈自己也有分离焦虑。一出生孩子就是生活的重心,所有的时间都投注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去了幼儿园,生活一下失去了平衡,妈妈自然舍不得孩子离开。有的妈妈是由于自己有过类似的经验,比如小时候曾被爸爸妈妈放在某个地方,这让她很难过。她会把这些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觉得孩子和那时的她一样脆弱。其实,孩子可能并不在这种状态里面。有的妈妈对孩子没有信心,觉得他难以适应;也有的对别人没信心,比如担心园所是不是够安全。
这些父母常常会在园所外面徘徊不去,而这种不安全感就有可能会“传染”给孩子。
所以,要先处理父母自己的问题。找到原因:为什么自己会这么没有安全感,因为什么原因而不放心、焦虑?当父母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也能很好地安排孩子离开后自己的时间,才能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开,慢慢适应。
入园哭闹
《父母必读》:什么类型的孩子入园后哭得时间会比较长?怎么帮助他们?
张黛眉:大部分孩子入园都会哭,第一次分离,进入陌生情境里,多少都会有些害怕。但是那些会哭很久的孩子,通常有一些特质,比如害羞退缩,或者坚持度高,或者反应强度比较强。如果孩子刚好集这3 种特质于一身,可能会哭得久一些,一两个礼拜,甚至一两个月的都有。
很多时候老师会建议你把孩子放下走好了,让他哭一哭就好了。对比较好奇的孩子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真的是比较害羞退缩的孩子,第一天就把他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会很害怕,最好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可是,我们还会碰到一些孩子,就算作了很多准备工作,他还是会哭很久。探究一下原因,是不是这个园所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他呢?或是他在幼儿园受到指责了?或者有什么不愉快的经历或者困难?如果你确定这所园所适合他,就需要你和老师的及时沟通和配合,慢慢帮他和新环境建立关系,让他觉得这个地方是好玩的、快乐的。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等待。
《父母必读》:有的孩子虽然不哭不闹,但其实并没有真正适应,只是把情绪压抑起来。怎么判断孩子是否真正适应?
张黛眉:如果孩子见到新的东西很好奇,愿意去尝试,精神状态、睡眠和饮食都很好,那么不用担心,他并没有在压抑情绪,是真的适应很好。但是有一类害羞退缩,反应强度又很弱,不太敢表达自己的孩子,容易把情绪压在心里。比如,你明明看见妈妈要走的时候他很想哭,但是老师一说不要哭,他马上就把眼泪吞回去,这种孩子就是压抑型的。和这样的孩子分离最好也能是渐进式的,提早一点带他去看看未来的学校,慢慢熟悉环境。送去后最好也能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比如,刚开始时只送半天,逐步渐进。这样他的适应过程才会比较顺畅。
Tips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做法
规律性低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日常作息比较没有规律,每天肚子饿、想睡觉、想大便的时间都不一样。优点是比较有弹性,容易调整自己;困难是,当幼儿园要求一起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没有办法配合。比如,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肚子就是不饿;午休时间,他就是不想睡。
适应对策 给他适应的时间,但要求他在行为上配合。比如,不强求他午睡,他可以躺着,但不能发出声音,打扰到别人。吃饭时间不想吃,就少吃一点好了,但还是要跟着大家的作息流程走。内在的生理时钟是可以慢慢调整的,一段时间后,孩子完全可以适应到幼儿园的规范里来。
活动量大的孩子
这类孩子有旺盛的精力,总是跑来跑去的,尚未学会自我控制。在一个被限制的环境下,常常容易出问题。
适应对策 这些孩子可能需要很清楚地知道规则,这些规则要具体、及时。当你发现孩子因为活动量大带来很多问题时,可以在每天进学校前,针对他容易出现的状况进行特别提醒,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不可以打人,但是可以和同学一起玩;老师在讲话时要专心听,但是自己玩的时候可以自由玩。带着这种新鲜的印象,这一天里孩子不容易忘记。
坚持度高的孩子
这类孩子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这很好,但是如果你和他说不可以时,他也会很坚定地挑战你。坚持度高的孩子入园时会哭很久,期待你把他带回家。
适应对策 对这类孩子的行为,尽量不要直接说不可以,最好能和他说一说你反对的原因,如果你能说服他,他会非常坚持地执行你的规则。但是在你必须立界限的地方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他的坚持而放弃原则。
入园带来的变化
《父母必读》:应该怎么看待孩子入园后的负面变化,比如打人、脾气大、说谎?
张黛眉:进入幼儿园相当于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孩子要学习着适应团体生活,可能会呈现出一些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状况。这些状况让我们知道,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继续学习和帮助。这些出状况的行为也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当孩子慢慢适应环境后,这种行为就会减少。
比如,有些活动量大,或是比较坚持,或者反应程度比较大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很可能会出现打人的情况。如果你只看到了他的行为,认为他很糟糕、很霸道,就可能带给他很多负面的评价。但是如果知道这种情况源于他的特质以及缺乏和同龄人相处的经验,你会知道他是需要帮助的。比如,你可以告诉他,想要某个玩具,可以和那个小朋友说,也可以告诉老师,不必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一旦学会新的技能后,孩子打人的行为就会慢慢减少。
适应与自信
《父母必读》:入园适应困难的孩子,特别是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会不会形成不良的自我评价,比如,认为自己比别人笨。这样的自我评价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吗?
张黛眉:有些孩子准备得比较好,在入园时适应起来会比较快。当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准备得这么好。但是不要担心,孩子之间的“学习”,往往会比父母教他来得快。如果刚入园的时候,他有兴趣跟小朋友学习,很快就能跟上。
从长远看,孩子其实一直都在变化、进步着,如果他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只是一开始比别人弱一点,不见得会一直带着这种感受。除非,父母或老师一直强调这种负面评价,比如,你怎么比人笨,别人会的你都不会……一路上受到这样批评的孩子,容易没自信。
可见,孩子一时的“快”和“慢”并不重要,反而是父母怎么看待他,以及和他互动的方式很重要。有的孩子很优秀,但是父母总是告诫他,你怎么又错了?应该做得更好!这样的孩子即使考上了最好的学校,可能他的内心还会很自卑,因为父母永远觉得他不够好。
父母必读 温馨提醒
适应度高的孩子也有需要注意的一面
适应性高的孩子,会让父母在教养上感觉比较轻松,但是这样的适应力有时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如果环境不良,也会很容易融入并被环境同化。尤其到了青少年期,他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还多,如果交了坏朋友,很容易受影响。反而是一些适应度比较低的孩子更有原则:“我是你的朋友,但是有些事情我是不做的。”
所以,适应度高的孩子的父母要特别关注他的朋友圈和环境的影响,如果发现朋友圈不是很好,要适度地、缓慢地引导他离开那些朋友。
结语
童话里的妈妈们很聪明,她们知道这时的孩子需要妈妈的亲亲、妈妈的气味、妈妈的拥抱、妈妈的微笑,不是简单的鼓励,更不是埋怨和训斥。因此,聪明的妈妈们,如果你的孩子马上也要入园,请做以下几件事:
倾听孩子诉说对幼儿园的不安和恐惧,请不要埋怨他。
理解孩子提出的所有拒绝入园的借口,请不要训斥他。
开辟安静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讲讲幼儿园的故事,请不要敷衍他。
和孩子一起准备入园要用的东西,请不要让他独自难过。
最后,也最重要,拉着孩子的小手一起走进幼儿园,抱抱、微笑,最后坚定地离开……
【30大支持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