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学的益处。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幼儿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幼儿有无进步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教得认真不认真的,而是幼儿指幼儿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幼儿学得好不好。如果幼儿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幼儿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本文结合目前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下简单分析。
关键词: 幼儿园 有效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策略
当前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实践和外出听课活动中,存在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只关注幼儿表面兴趣和虚假交往等问题,教师教得辛苦,但效果甚微。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关注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给予恰当的指导;积极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得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操作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等,是保证幼儿园教学有效的重要手段。下面我结合存在的问题作一下简单分析。
一、目前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教学形式。
案例一: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电线》。活动开始,老师出示一根常用的废旧电线,请幼儿观察电线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老师“变魔术”示范将电线由直的电线折成了“圆”,并启发幼儿这根电线还能变成哪些图形?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物体。在第二环节中,老师让幼儿动手将电线折成自己说出的物品形状。电线图形折好后,让幼儿说出自己将电线折成了什么,同时展示电线作品。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而且语言表述也比较完整。在第三个环节中,老师请幼儿帮助这些电线图形“站”起来。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的辅助材料,有沙、萝卜、橡皮泥、积木……孩子们在操作活动前,想了许多办法,但是在操作活动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想的办法实施。孩子操作的方法比较单一(有的幼儿只尝试一种方法),有的为了拿到材料,急着去抢,没想那些材料是不是对自己想得办法有帮助。原因是:活动前,老师虽然准备了大量的材料,但老师准备的材料中,没有他想要的辅助材料。另外准备的部分辅助材料量太少,(如:极少量的沙子、大米和积木),根本无法使图形“站”起来。最终幼儿全部选择了泡沫、橡皮泥、萝卜等材料,使图形“站”了起来。
整个活动看起来似乎很顺利,教师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幼儿的参与性比较高,操作性强。但是,由于操作材料的数量及种类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幼儿的想法都有实际操作。因此他们的想法没有得到验证,当然也没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利用幼儿表面的兴趣。
案例二:某中班的美术活动。教学目标是画圆形图并由圆发散开来再画成多种物体。老师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变个魔术,想不想玩?”“想!”小朋友异口同声。“好,老师手里有一个袋子,我喊一、二、三,就会出来个东西,谁来摸一摸?”“我!”“我!”“我!”教室里立刻热闹了起来。一个男孩把手伸到袋子里,老师喊:“一,二,三。”小孩拿了出来,“啊,乒乓球!”于是,魔术结束了。接着老师指导幼儿画图,并让幼儿回答在教室里、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圆的,借此培养发散思维。乒乓球这个直观教具也是有其作用的,幼儿能眼看手摸,丰富了感性经验。但玩小魔术就显得不太必要,因为它和后续的活动没有关系。在教师的内心注重的,除了利用新异事物的刺激性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之外,更注重的还有制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气氛的追求,幼儿园教师通常具有非常明确的意向。不可否认,教育活动需要孩子们的参与和投入,每一个做老师的看到幼儿上课兴奋,听到他们的笑声都会体验到一种支持和成功。但是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我们看到幼儿兴奋的时候,还需清醒地思考,孩子们为什么兴奋起来,他们的兴奋点在哪里。夸张的语言、新奇的玩具和事物,只能引起幼儿被动的兴趣,而不能持久。
(三)虚假的交往互动。
现在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反对教师单向灌输,幼儿园教学中也增加了教师与幼儿讨论、对话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实际上很难达到一种自然的师幼交往状态。交往的主题、过程往往是教师预设的、垄断性的。比较明显的例证就是,有的老师在写时,要求幼儿回答什么问题,回答什么内容都事先写好,如果幼儿的回答和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正确答案不一样,那么就没完没了地“启发”幼儿,直到幼儿回答的与预设的答案一样。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某种程度上的虚假交往现象,对于幼儿的人格发展有不利影响,长此以往就学会了有意无意地迎合教师,养成一种被扭曲的社会适应性,从而丧失自己的感觉、率真、自由和语言。
二、幼儿园有效教学策略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
我确定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所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材料?有没有更适宜、更简便的其它材料?
我所设计的教学程序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个环节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缺一不可?整体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核心环节的感知与质疑、探索与发现等时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给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我运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当、有效?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是否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引发幼儿作深层的思索与探究?是否适时提升幼儿的学习策略与学习经验,并在同伴中分享与交流?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理解、洞察幼儿的想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的学习提供表象的提示和支持。
(二)关注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给予恰当的有效的引导。
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等,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平时,对幼儿反馈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三)营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的真实的“关心”关系。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及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在灌输式教学中,教师占有并控制了学生,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难以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也丧失了教育的真实性和道德意义。
“学会关心”是一种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基本素质。成功的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意识到并对学生构建一种关心关系,这是更富人性化、更具教育性的境界和状态。为此,教师应具备下列教育涵养。
1.倾听儿童的心声。教学对话不是单向地发表意见,也不是简单地一问一答。对话的文化不是说话的文化而是倾听的文化。倾听也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说。
2.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儿童“美丽”的错误和新的进步的积极因素,就是接纳儿童的精彩。为儿童提供支持,使他们产生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是对一个称职的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有效。
教学过程中突出幼儿的体验,引导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要科学地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幼儿,减少预设,设计出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幼儿都感到这个活动的话题与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要呈现师生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既有教法,更重学法。
(五)教师善于反思,让教学行为更实际有效。
教师的反思不是简单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应该是更深层次的,要为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服务,让我们的教学行为更实际、更有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我们的反思往往是从寻找自身的问题出发,似乎带有一点自我批评的色彩。但这种情况给反思者自身带来不成功感,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因此,我们提倡在反思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分析教学之所以取得有效性的原因,这样的评价才会更有激励性。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有效教学的一些认识和经验,相信只要我们关注教学活动中各方面、各个环节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地、全面和谐地、富有个性地发展,就一定能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四川凉山州教育信息网.
[3]魏明霞.幼儿园观摩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探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浅析幼儿园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