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指南》艺术方面的目标就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部分,结合这样的要求,笔者尝试将“多通道参与”理论运用于幼儿园教学之中,探索了幼儿园民乐欣赏集体教学活动的一般流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感受与欣赏
感受与欣赏是艺术活动的第一步,在民族欣赏集体教学活动组织中,又分为导入策略和欣赏策略两个部分,做到导入要注重情趣性,欣赏要注重体验性,就能收到较好效果。
(一)多通道导入要有情趣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有效导入是一个活动成功的开始,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乐曲的特点灵活导入,以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主要方法有:
1.情境导入。如果乐曲富有情趣,生动活泼,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成一个有趣的情节导入,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在欣赏民族童谣《拔萝卜》中,老师先和部分幼儿一起来玩拔萝卜的情境,有老婆婆、老爷爷、小猫、小老鼠等,师幼模仿各种小动物走路,做着弯腰走路、扇耳朵、摇尾巴等动作,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一个个积极地参与其中。
2.故事导入。如果乐曲中的歌词内容讲述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那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中需要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和简单有效的对话,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如:歌曲《小狗抬花轿》等歌曲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导入,生动的故事情节能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乐曲内容。
3.动作导入。当乐曲歌词内容比较简单,且乐曲的内容又富有动作性,教师可以采用动作导入的方法,带领幼儿在声中进行动作,感受学习乐曲。如:在民族童谣《猜黄豆》的活动中,教师先和个别幼儿玩一玩“猜黄豆”的游戏,一下就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实物导入。如果乐曲所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就可以直接呈现,进行乐曲的理解。如:在欣赏乐曲《凤阳花鼓》中,教师就可以先出示一个花鼓,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外形特征、发声方式、作用等,这样通过观察和讲述,幼儿能很快地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
(二)多通道欣赏要有体验性
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D�D体验的方式,这是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1.情感体验�D�D“感动”。 《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要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每首作品都是有情绪或感情的,有欢快、有舒缓、有紧张、有低沉,为了让幼儿对作品唤起情感共鸣,我们一般采用移情的方法来进行,以达到情感的提升�D�D“感动”。如:在欣赏《金蛇狂舞》这首民族的时候,我们一般帮幼儿回忆过年开心的事情,幼儿回忆起过年吃大餐、拿压岁钱、外出旅游、穿新衣服的情景,情绪自己就被调动起来了,自然就形成了热烈欢快的气氛。
2.情境体验�D�D“心动”。 《纲要》中也指出:“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景,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为了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些活动我们会为幼儿布置一些现场的体验情境,以让幼儿活动更加投入专注。又如:在欣赏民乐《喜洋洋》时,我们为幼儿布置了过年的环境氛围,贴上春联、挂上鞭炮等,让幼儿在的背景中提前进入这样的情境,幼儿一下就进入了喜洋洋的氛围,欣赏过程中自然更加积极投入了,因为幼儿早已“心动”得跃跃欲动了。
3.操作体验�D�D“手动”。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操作,在活动中,也可以设计很多操作环节,可以将乐句与内容匹配,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内容。如:欣赏中国彝族《七月火把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中的内容,教师绘制了多个卡片,让幼儿欣赏后,尝试将卡片内容排序,幼儿经过操作图片感受到了中讲述了转圈、打招呼、欢呼等情节,为后来的动作表演作好了铺垫。
4.游戏体验�D�D“身动”。教师把民族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这里的游戏,种类非常丰富,可以是民间游戏,也可以是手指游戏,更可以是体育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熟悉旋律、风格、形象等。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教师等幼儿欣赏完后和幼儿一起玩“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在声中围着圆圈随节奏念起:“唐僧骑马咚了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当念到中间节奏高潮时,设计遇到了妖怪的情节,孙悟空就和妖怪玩起来追逐打斗的游戏,最后在声中,妖怪被孙悟空打败倒地,也戛然而止。游戏情节与旋律的起伏吻合,幼儿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在反复的倾听和游戏中对这首《百鸟朝凤》的也变得越来越熟悉了。
表现与创造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表现与创造是艺术活动的第二步,在民族欣赏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又分为表达策略和结束策略两个部分,表达要注重创造性、结束要注重延展性,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多通道表达要有创造性
瑞吉欧儿童中心的先驱马拉古兹指出:儿童有100种语言,这里面的“一百”并不是具体的数字“100”,而是一种“无限多”的表达方式,意思是儿童天生就有无限多种学习、探索、表达的方式,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注重口头语言表达的同时,也注重的非口头语言表达,即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 1.用动作语言来展现。幼儿时期是动作语言发展的高峰期,动作语言甚至优于口头语言的表达。(1)手指游戏。手指游戏操作起来简便易行,手指动作与的结合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同时增强的游戏性,深受幼儿的喜爱,特别适合于小班幼儿。如:在小班《公鸡头》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跟着边演唱歌曲,边做“公鸡头、母鸡头,公鸡母鸡吃黄豆。东一颗、西一颗,请你猜猜在哪头?”的动作,并将猜豆游戏结合其中,受到了幼儿的喜欢。(2)肢体动作。肢体动作包含了、律动,都是以全身动作为基础的,如:我园民间《喜洋洋》节奏欢快轻松、充满喜庆氛围。而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美食,在节日时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这首曲子时,用幼儿提议的“包饺子”这一律动来进行,分为ABA三段,第一段表现擀饺皮,第二段表现放饺馅、捏饺子,第三段表现饺子沉到锅底,再慢慢浮上来,然后不停地翻滚,最后被冷水浇过后立即不动。幼儿通过玩这个律动游戏,不仅丰富了对包饺子民俗活动的经验,还体验到了节日的欢快,同时通过游戏动作,感受到了热烈、欢快的情绪,通过动作变化感知结构,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根据的旋律编排一些简单的律动,带领幼儿边律动边欣赏。如:在欣赏乐曲《小看戏》时,它的旋律、结构等比较复杂,不易被幼儿理解,教师应引导幼儿用他们可以理解的入场、鼓掌、吆喝、谢幕等律动动作来了解、感受和表达,从而帮助幼儿突破难点。(3)材料操作。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操作,在活动中,也可以设计很多操作环节,可以将乐句与内容匹配,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内容。如:学唱民族歌曲《对花歌》时,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中的内容,教师绘制了多个卡片,让幼儿欣赏后,通过回忆对图片进行匹配和排序,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记忆歌词就更加快了。
2.用图画语言来展现。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民族欣赏活动中,我们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喜欢的图画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对的感受。(1)画图。图画是幼儿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跟着画图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做法,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画面内容和色彩等方面来绘画。如在欣赏欢快或忧伤的时候,教师让幼儿自由想象,画出自己看到、想到的快乐或忧伤的事情。此时,幼儿打开思维,有的画出了自己切身的经历,有的则画出自己憧憬的快乐事情或潜意识里想到的害怕的事情,幼儿的思维在声中自由徜徉,肆意想象,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让教师通过图画加强了对幼儿的了解。当然,也可以加强幼儿画画时对色彩的运用,如欢快的可以多用暖色、亮色来表现,而忧郁的可以用冷色、深色来表现,增强了幼儿的用色技巧。(2)勾线。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线条的艺术,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完全可以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也是幼儿表达对的认识方式之一。用勾线条的方式来表现,其实也有一定的规律,如节奏欢快的可以用锯齿线、点状线来表现,而舒缓的可以用波浪线、螺旋线来表现。其中,线条的形式、长短、高低、深浅、疏密、颜色等都能表达出的变化。
3.用表情语言来展现。都说是有感情的,历来都是传递感情的载体。表情涵盖的内容其实非常广泛,包括脸部表情、服饰表情等。(1)脸部表情。当幼儿融入中,用来进行各种表演时,表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但是在现在的欣赏活动中,不是教师忽视了幼儿脸部表情语言的表达,就是幼儿的表情过于僵硬,很不自然。其实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表情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首先,教师要教给幼儿做各种表情的技能。其次,用移情帮助幼儿表达情感,表达的情感可能离幼儿的生活有些远,但是一定要让幼儿想象生活中的事例,如:在欣赏民族《红绸舞》时,结合兔子和狼的游戏,当做到狼要抓兔子时,教师要求幼儿做出害怕的动作,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你平时遇到过害怕的事情吗?”此时,利用移情幼儿就能更好地融入,更好地表现。(2)服饰表情。是表演的艺术,表演时如果能加入一些服装、道具,幼儿表演的积极性和生动性就会大大提高,如:在表演民乐《丰收乐》中,要表现其中摘果子和割稻的情景,教师提供了自制的篮子和镰刀,幼儿表演起来就更加投入了。因此,民族服饰也是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一种渠道,也是一种必要的投入。当然,如果表演道具也能有中国文化的气息和特点,那就更好了。
(二) 多通道结束要有延展性
民族欣赏集体教学活动结束的时候,如何收尾也是一门艺术,除了要做到一般的“点睛”“回味”活动的效果外,如能达到“延伸拓展”的效果,则还能延长民族的生命,激发幼儿无穷的兴趣。
1.悬念结尾。在民族欣赏教学活动结束后时,还可以设置一些悬念,为二次欣赏留下悬念,吊起幼儿想要再次欣赏学习的胃口。如:欣赏完“老鼠嫁女”的民族后,老师可以提问:“老鼠把女儿嫁出去了,可当新娘揭下头巾时,发现原来自己嫁的是只猫,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二次欣赏时,教师可以把民族中更复杂的部分给幼儿欣赏和想象。因为民族一般比较冗长,教师在给幼儿进行欣赏时,一般都是剪辑过的,第一教时一般旋律、结构比较简单,第二教时则可以将更长的给幼儿欣赏,提供留白,正好可以为二次欣赏埋下兴趣的种子。
2.留白结尾。在民族欣赏教学活动结束时,有时制造一点留白的话题,对于继续萌发幼儿对民族的兴趣颇为有利,也可以激发幼儿再次欣赏的兴趣。如:欣赏完《采茶舞曲》时,幼儿随了解和创编了不同采茶的动作后,欣赏基本结束,此时,教师可以提问:“采茶采好了,还可以做什么呢?”当幼儿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说:“下次我们还可以把接下来的事情编进里。”为欣赏的第二教时埋下了伏笔。
3.延伸结尾。在民族欣赏教学活动结束时,可以让在区角活动、环节过渡活动、家园活动中得到延伸,以让生命得到延长甚至重生。如:可以把幼儿在课堂上表演用的道具服饰等投放在表演区,供幼儿继续欣赏表演;也可以将幼儿新欣赏的设置成环节转换,如起床、排队等;更可以将放在班级网页上,供家长下载后让幼儿回家继续表演给家长看……延伸结尾巩固了幼儿对的认知、延续了对的创意。
4.拓展结尾。在民族欣赏教学活动结束时,可以将民族延伸到其他领域中去,体现学科的整合性,也符合幼儿学习的整体性特点。如:“喜洋洋”的欣赏活动结束后,在生活区活动中,幼儿可以在声中进行“包饺子”的生活技能练习。
总之,教师在民族欣赏二部曲中,在感受和欣赏时要做到:多通道导入要有情趣性、多通道欣赏要有体验性;在表现和创造时要做到:多通道表达要有创造性,多通道结束要有延展性,就能大大提高幼儿园民族欣赏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流程探析】